..續本文上一頁,欲求無禍,絕不可能!
我沒有時間看經聽講,請用速簡的方法,答覆幾個問題,好嗎?
客:什麼是佛法?
僧:人之初。(嬰兒沒有分別心,自然沒有是非,故雲是佛法。)
客:什麼是世間法?
僧:趙錢孫李。(有人我,就有是非,故雲世間法)
客:這樣又太簡單。請說明學佛目的和要領,以及修持的方法。
僧:離若得樂,轉凡成聖,是學佛的目的。止一切惡,行一切善,是學佛的要領。一心念佛,求願往生,是學佛的方法。
客:何謂一切惡?
僧:損人利己者是。
客:何謂一切善?
僧:自他兩利者是。(倘能損己利他更好)
客:何謂一心念佛?
僧:無一切念,謂之一心念佛。
客:無一切念,那念什麼?
僧:念諸衆生。(度衆生是諸佛的本願,是故念之。)
客:這樣說,我又糊塗了。
僧:以前還不是這樣。
客:佛法的真正目的何在?
僧:首先使大家做好人,行好事。末後導衆生出苦海,證菩提。
客:你有辦法使我學佛沒有?
僧:牛不喝水,按不低頭。
客:你說我不能學佛是不是?我並非不願學佛,而是生活忙碌,沒有辦法。
僧:是不爲也,非不能也。談到生活,佛法並不是教人不要活,而是告訴我們要務正業,才生得舒服,活得痛快。而衆生感受痛苦的原因,就是大家的生活方法太沒規矩,如能依照佛法去作,沒有不好的。
客:佛教用蓮華是什麼意思?
僧:我國用梅花作國花,是象征我們的民族精神,佛教用蓮華,藉以表示佛法的能量。因爲法性平等,法力無邊,其救度衆生的功能,如水滋潤萬物。蓮華性習水,且有花則實,好比衆生受佛法的薰陶,即可離諸熱惱,圓成佛道,因此用之。若用別的花當然也可以,但有形不應名之過。如用蘭花或玫瑰,你定會說,佛法淵博,猶如大海,應用蓮花較爲合理。我想這是很可能的事。附帶的說明一點,我們衆生往生西方所坐的蓮花,是彌陀的願力和衆生的願力所成,好像我們利用各種交通工具一樣,如明此理,就不會感到奇怪。
客:笑雲:這樣說很有道理。
僧:佛法不僅有道理,而且是真理。
客:今天的收獲甚豐,以後再來請教。
僧:請教倒不敢當,只要對佛法有興趣,歡迎發問,歡迎研究。
我對佛法有幾個問題,能不能爲我解答?
客:佛法主要目的是什麼?
僧:使一切衆生了生脫死,同登彼岸。
客:儒家也談生死問題啊?
僧:是的,不過他講的是養生送死。
客:看起來這兩句話的意思很相近?
僧:遠得很!所謂了生,是使其了解生身的原因,和生存的方法。脫死,是脫離死亡的果報,和求得不死的辦法。了脫生死,即是解決和結束生死的意思。所謂養生送死的養生,是養其已生,送死則是送之將死。至于生從何來,死歸何處?只說:“末知生,焉知死”,如此而已,怎可與佛法的了生脫死相提並論?
客:佛教了脫生死的辦法是什麼?
僧:修行。所謂修行,就是修正我們的思想言行。方法可分禅、教、律、密、淨。只要能用心去修,不管那種方法,都能清淨六根,永脫輪回。這個道理,好比太空船(衆生),因受地心引力(業力)的影響,所以不能脫離地球(叁界),必須假藉火箭(佛法)抛射(解脫)的力量,才能進入(脫離輪回)太空。
客:學佛修行,是否可以不死?
僧:可以。但不死的不是肉體,而是神識(精神、靈魂),因爲修行能使我們的言行,不造生死的惡因,當然就不會有生死的惡果,所以說不死。這和出獄的犯人一樣,只要從此不再犯罪,就不會再做犯人。
客:到了不生不死的時候,是怎樣的情形?
僧:我沒到那程度,礙難奉告,但是可從理論上去推測,到那時候,一切都是究竟的,究竟又是什麼樣子?“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還是用犯人來說明一下比較好。犯人在感化期間,所聽到的是,只要能改過自新,將來可以過著自由生活。但是從來沒有享受過自由的犯人,做夢也想不到自由是什麼樣子,但真正自由的人,他也感覺不出自由是什麼。你想了解那種情形,只有趕快修行,到了不生不死的時候,你比我現在所了解的更清楚。希望將來在常寂光中,不要忘了給我通個消息。
客:今天獲益不少,可惜我的程度太差,、吸收不了,以後再來請教。
僧:歡迎發問,歡迎研究。
孟子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如何能使生于安樂,死于安樂?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先難後易,苦盡甘來的意思。如當著活的時候盡是憂愁患難,至死才得到安樂,這樣解釋是不正確的。
我認爲生于憂患的“生”字要作開始解,死于安樂的“死”字,應作最後講才對。因爲我們無論做任何一件事,開始總是困難重重,這是生于憂患,經過一番努力,最後獲得成功,是謂死于安樂。古德雲:“不經一番寒澈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即是此義。
至于想生于安樂,倒也不難。依世法來說,爲人只要知足,就可減去一些意外的憂患。若依佛法,必須持五戒,行十善,就能辦到。不然,生于安樂,必死于憂患。請看凡是貪取不義財物的人,以供無謂的享受,眼前是生于安樂,等到判刑受罰,就成死于憂患。人生在世,一定要相信因果,而用自己的智能和勞力,換取應得的享受,才是真的安樂。
我們念佛修行,也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因爲難行的要行,難忍的要忍!等到惡盡善滿,念絕情空時,必感化佛來迎,往生淨土,這才是真正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我的職業剛好和你相反,有時想起來也很難過!爲了生活,不能不幹,不知這樣可否學佛?
爲了生存,當然要有個正當職業。但社會上謀生的行業很多,不一定要幹這一行才能生活。你看別人不也生活得很好嗎?既然想起來也難過,那早就該改行,光是難過有什麼用?希望你立即改正過來,不然,當你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金錢上,又忘了難過。
孔子說:“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你還知道難過,證明還有善根,只要能放下屠刀,仍然是個好人。或者說,你不幹,我不幹,大家就沒得吃,那怎麼行?對,其實這和吃味精一樣,有人沒有味精,就說菜不好吃,但味精問世是近年的事,在沒有味精以前,大家不也吃得胖胖的?假使大家不殺生,就沒有人吃肉,也沒有人養。如說不吃肉就不能活,我絕不相信,因爲我們都活得很好。我告訴你一個真實的故事:
有位屠夫老板,清早從外面回來,看見肉凳上有個死人,當時嚇了一跳,心想,這不是好事,准備過了年改行,但是這件事就像城隍廟的橫匾寫的“不由人算”。當晚他就患了重病,並且告訴他的太太說:“許多人在這裏找我算帳,怎麼辦呢?叫他們出去好不好?”這樣拖了半年,後來在床前放了一把刀和木盆,作豬叫而終。
現在能學佛,當然比不學要好些,但是功德不大,希望能立即改業,才是治本的辦法。
一念萬年,萬年一念,是什麼意思?
這個問題與因果有關系。所謂一念是因,萬年是果。好比你因事去某地找人,下車後既未看路標,又不請問別人,而盲目的去找,結果走錯了路。後來發現不對,就改變了方向,才達到目的。請看圖,就明白了。
你從A地出發到B地找人,至C地下車,由于判斷錯誤,走到了D地,這是一念萬年,因爲你知道走錯了而立即改變方向,這是萬年一念。
由此看來,這一念是多麼重要!我們之所以成爲衆生,就是錯在當初的一念,現在如再不覺悟,改變方向(修行),將來又不知道走到那裏去了!前天報載被軍法判處死刑的搶劫犯,也是因爲一念之差,而鑄成大錯,後來雖然其言也哀,哭泣求恕,怎奈木已成舟,悔之太晚!法律的手段是殘忍的,但目的是仁慈的,除暴安良,是政府的責任,所以不能說法律太嚴,只怪他們的行爲過于放肆。由于他們都很年輕,所以有人爲他們的死而歎息,我們當然更不例外。希望人人以此爲鑒,改惡遷善,時時做好人,處處行善事,雖然他們是不名譽的犧牲,卻換取了別人的幸福,我認爲這樣比消極的歎息更有價值。
憑良心說,今天的竊盜,絕不是因饑寒而走險,完全爲享受而犯罪。論他們的智能並不比一般人差,爲什麼要這樣做呢?究其原因,是被宿世的冤家對頭,在冥冥中所驅使,使以達成報仇雪恨的目的。不要認爲這是說鬼話,但有點根據。前天有位警員朋友來玩,談及治安問題,他說:“從臺中抓來一名搶劫犯,查他的資料,家庭環境很好,也會讀書,問他爲什麼這樣糊塗?你知道後果的可怕嗎?”犯人說:“我也不知道爲什麼要這樣做,更沒想到後果,事後才知道什麼都完了!”假使認爲我說的不對,請你說出理由來。
韓非子說:“禮禁于前,而法製于後。”我們要挽救青少年犯罪的危機,維護社會國家安全,必須即早學佛,才是治本的辦法。因爲我們的思想活動,好像夜間行車一樣,沒有燈光,非常危險!你們要是真的疼愛子女,爲了行車安全,必定會教他們要遵守交通規則,爲了他們前途幸福,也應該教他們趕快學佛,懂得因果輪回的道理,當不致于胡作非爲了。而自己更應該念佛修行,藉以消除子女宿世惡業,使大家身心自在,永無煩惱!
佛法是人生的明燈,苦海的舟航!有了它,才不會瞎撞與沈沒。我們弘法的目的,是爲消除衆生叁業的熱惱,使社會安甯,家庭幸福,絕無其他任何目的。務期父以教子,妻以戒夫。果能如是行去,必使人人敦倫盡分,事事如意吉祥。
大家都說修行難,究竟難在那裏?如何克服?
這個問題我認爲難在看不破,放不下,否則一點也不難。所謂看不破,就是對宇宙萬有的事理不明,不了解緣生性空的道理,才會感覺得難。所謂緣生,就是宇宙萬有乃因緣和合而生的意思,好比種子(因),必…
《初機學佛決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