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須藉土壤、日光、空氣、水分、人工、肥料和時間的緣,才能生長,否則我們不必耕耘應該就有飯吃,不做事情,應該也有錢花。可是事實不可能,既不可能,諸法因緣生的理論就成立了。至于性空,是說萬有都沒有自性,或問既無自性,從何而生?這樣說,諸法應該有自性才對。是的,諸法的自性是有,不過不是個性(相),而是體性(空),好比水能做成茶湯和各種飲料,其相不同,其體則一。荀子說:“肉腐出蟲,魚枯生蠹”,如明此義,對緣生性空的道理,自然就大體明白了。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叁,叁生萬物。”所謂道,就是易經的易,一即太極,二乃兩儀,叁則爲人。再看淮南子的天文訓說:“道者規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爲陰陽;陰陽和合,而生萬物。”這樣若還不了解,再用佛法來解釋一下:所謂道,即是真空——諸法實性,一即因,二即緣,叁即心(識心),由于識心使因緣和合,才生萬有。好比說,飯桌上現在沒有飯菜(空),因爲肚子餓了(因),于是就去做飯(緣),才有飯菜出現(萬有),如果說飯有自性,那就用不著煮,既然要煮,即可證明飯也是緣生的,了無自性。基于同一原理,證知宇宙萬有亦複如是。因此緣生性空的理論都能成立。
諸法既然均屬緣生,了無自性,則其生、住、異、滅,是必然的現象,而我們的生、老、病、死,也是必然的。如果我們應付萬有的態度,好像應付春夏秋冬一樣的自在,就不會感到放不下。我們都知道飯菜能治饑餓,當你出去旅行,何以不帶米菜和炊具,因爲你看破了——只要有錢,到處都有飯吃。同樣地只要平生多做好事,廣結善緣,到處都能得到善報,這是克服困難最好的辦法。
一般人都認爲放下比看破還要難,其實放不下的原因,還是由于看的沒有破。我講個故事你聽就知道。以前有位朋友在高雄逛大新百貨公司,忽然有個女人,從人叢中挽住他的手,並肩而語,看他沒有反應,擡頭一看,急忙的把手放了,原來她挽錯了人。我們對世間一切事物,也像那女人一樣的看破了,保證可以放得下。
我自學佛以後,對自己的財物看得很輕,有機會就做點布施結緣的工作,但家人反對,是否有罪?
你能把財物用來布施結緣,這是真正地得到佛法的受用,倘能做到“叁輪體空”,其福更不可思量!
好貪是二切衆生的特性,不願把自己的財物無條件的幫助別人,也是衆生的通病。別人不贊成你這樣做,是因爲不了解布施結緣的好處,希望你能利用機會,講些因果故事給他們聽聽,說明布施結緣的功德,能使先亡生天,現存益壽,家宅平安,子孫富貴。且看現在貧窮下賤、潦倒坎坷的人,都是前世貪吝不舍,所造成的,好比種田,不肯施肥,怎會有好的收獲?
從前戰國時候,有個馮谖爲孟嘗君市義的故事,那就是布施結緣。當馮谖在孟嘗君那裏當“高參”,先後提出食無魚,出無車,無以爲家的要求,達到目的以後,孟嘗君未來的幸福就開始了。有一天孟嘗君問所有的門下客說:“有那位懂會計的?替我到薛地去收債。”別人都不作聲,只有馮谖承當了這個任務,臨走的時候,問孟嘗君說:“將來有了錢,買點什麼東西回來?”孟嘗君的答覆是:“你看我家裏缺少什麼就買什麼。”到了那裏以後,便召集所有欠債的人說:“你們所欠孟嘗君的錢,現在不要你們還。”且當衆把欠條燒掉,因此大家都非常感謝孟嘗君的恩德,馮谖因此空手而回。孟嘗君問他帶點什麼回來?他說:“我看你家裏什麼都有,缺少的是“義”!所以給你買回來了”,並且說明買義的經過和辦法。雖然孟嘗君當時很不高興馮谖這種作法,但事已至此,生氣也沒有用。不久,齊王把薛地封給孟嘗君,他到差的那天,看見許多老百姓來歡迎他,高興的向馮谖說:“以前先生替我買的東西,今天真的見到了!”
由此看來,布施結緣是多麼的重要!孟嘗君如果過去和馮谖所結的是惡緣,怎會有今天的善報!假使馮谖當時狐假虎威,不擇手段的收討,你看他們的反應怎樣?現在你這種深謀遠慮的作法,和馮谖買義的辦法相同,別人不諒解,和孟嘗君以前的見解一樣。希望你在不影響生活的原則下,繼續的做,不要因他人反對而失去修行的機會。
至于他們有無罪過,別的我不敢說,但貪、嗔、癡是都有了。補救的辦法,每天爲他念佛回向,使他消除宿業,開智慧眼,將來定能行菩薩道,獲無量福!
我想起一件事,有一天在花園裏施肥,來了幾位小朋友,把肥料弄去玩,我說:“不要動,這是花錢買來的。”他們很天真的說:“師父!買這樣的東西埋在土裏,多可惜呀,要是買糖給我們吃多好。”他們不願布施結緣,正和小朋友們不懂施肥的道理一樣。經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如明此義,保證不會反對。
智者大師誦法華經,至“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處而開悟,我怎麼看不出那兩句的妙處?你持法華有何心得?
一天在路上看見些賣菜的,其中有一個人的扁條忽然斷了,我覺得很奇怪,爲什麼別人的不斷?一面走一面想,後來才知道,這是他們的負荷量和使用的時間不同,以致如此。別人只要經常使用,總有一天也會斷,但何時何地,那就不一定。
佛法的妙處是整體的,譬如食蜜,中邊皆甜。大師誦至此處開悟,是他個人的福德因緣和賣菜的斷扁條的道理一樣。從前有人誦至“除諸糞穢”的糞字處而悟,你能說他悟的不對?
讀經求悟,和買獎券一樣,每張都有中獎的可能性,只要你買,就有中的機會,所謂“多買多中,不買不中。”但經典的每一字一句,都是使迷者悟、凡者聖的力量,至于何時何處,那要看各人的因緣,只要長久的修,瓜熟則蒂自落。你不了解那兩句的妙處,所以就不能成爲智者。不要把修行看得太簡單,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如果動不動就能開悟,“驢要跑得快,馬就不值錢。”
修行要看各人的業力和因緣,而讀經和參禅的方法不一樣,不能株守前人悟入之處,只要能放下身心,一字一句的去讀,不要管悟不悟,妄心不可有,求悟心也不可有,所謂“驅除妄想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以瞄准來說,妄想是偏右,求悟即是偏左。若明此理,就知道修行正確的方法了。
我讀法華,也不過十年,因工作關系,每天由一部減爲一卷,有時因外出而缺課,事後雖補足,好像用壞了的物品,修補的總不如原裝的好,所以不能算持。心得一點也沒有,不過對佛法領悟力比較強,以前不懂的地方現在能懂,這大概是由于生活方式的單純,生存條件的簡化所致,因此才感覺生無所愛,死不足懼!這是出家人應有的態度,也談不上是心得。
釣魚是爲了取樂,事後仍然放掉,是否有罪?
我們取樂的方法很多,像遊山玩水、作畫填詞、讀書寫字、念佛誦經都可以,何必一定要釣魚?
無論做什麼事,最好能客觀地爲對方想想,就可避免些無謂的煩惱和錯誤,你認爲釣魚是樂,可是魚所遭受的是苦。也許你說:“你又沒有他心通,怎知魚是苦?”對!那我問你:“當你吃飯時,不小心把舌頭咬一口,是什麼味道?由此可知魚在被釣時是不好受的。還有,假若某人也是爲了取樂,在街上隨便摸人家一把,並沒有傷害她的生命,像這種情形,你說犯不犯罪?如明此理,就可想而知。”
你對這個問題尚且認爲沒有關系,何況一般的愚夫愚婦,那就更不要談。所以說衆生受苦,實在太冤枉!因此希望大家能了解一點佛法,當可減少犯罪的機會。同時“勿因善小而不爲,勿因惡小而爲之。”釣魚取樂,看起來是小事,但“滴水雖微,漸盈大器。”我們的生死重罪,就是由無始以來小小惡業所積成的,如再任性下去,將來怎麼辦?修行好像補口袋一樣,雖然補好以後,失去的錢不會再回來,但從此決不會因漏洞而繼續地失落。我們因過去所造惡業而使現在受苦,現在如再不修,將來必定更苦!但願你不要只爲現在的生活而臨渴掘井,也要爲將來的生死而未雨綢缪。如能這樣,那你就不想釣魚了。
忏悔是否真能消除罪業?
簡單的說,忏悔就是認錯、改過和道歉的意思。假使我們做錯了事,只要能誠懇的向對方道歉,定能把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我們做事爲什麼會發生錯誤?究其原因,由于我見太深,貪心太重,對世間一切事物,又缺乏正確認識,和處理的經驗。難怪孔子說:“叁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這樣看起來,一個人要想做到無過,是很不容易的。
但是要做個好人也並不難,以世法來說,只要遵守國家一切法令規章,和固有的倫理道德就可以了。其實出世間法,也沒有什麼奇特地方,在日常生活上,如不過分的自私,凡事做到自他兩利,就不致犯過。再進一步的遵循五戒十善的原則去待人接物,定能成爲離過絕非的完人!我們千萬不要以爲孔子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而做錯了事,還滿不在乎,那就不對。當知他也說過“過而能改”,和“過則勿憚改”。其實孔子說孰能無過,並不是說不是聖賢,就應該犯過。這種語氣,是給已經犯了過的人一點面子,目的是希望他能痛改前非,重新作人。我講個忏悔的故事給你聽,就知道能不能消除罪業。這是別人告訴我的實事。
以前在新竹開往臺北的列車上,有位年輕的扒手,扒竊一位旅客的錢而被抓住,就拉在竹北站的月臺上打起來了。有人上前勸解,扒手說:“我惹爸爸生氣,讓他打幾下好了。”大家一聽是家務事,就一哄而散。于是他又小聲的向對方說:“先生!我不怨你打我,只怪自己不該做錯事,不然,你怎敢打我?請你不要報告警察,讓我重新做人。”此時他很傷心的流下眼淚。對方很同情他,就安慰他說:“以你的智慧,很可以創造一番事業,爲什麼不學好而毀滅自己?希望你好好的做人。”于是給他二十元…
《初機學佛決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