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初機學佛決疑▪P19

  ..續本文上一頁車費,並且留下地址說:“將來有困難可以找我。”

  由此看來,忏悔是能消除罪業的,不過忏而不悔,還是等于零,一定要洗心革面,重新作人,才能收到忏悔的效果。至于宿業忏悔的方法,就是拜佛和念佛,回向西方,只要心誠,必定有效。譬喻說,罪性好比幹草,佛號猶如火柴,忏悔是動力。不管有多少草,只要是決心要燒,而擦著火柴,一定可以燒光,如明此理,就知道忏悔是可以滅罪的。,

  我很想學佛,因讀書太少,恐不夠資格,所以不敢學。

  做別的事都講究資格,但學佛卻非常方便,只要對佛法有緣,不論富貴貧賤,男女老幼,乃至四生六道的一切衆生,都夠資格。至于讀書多少,與學佛沒有多大關系。當然學識好的,運用得當,對學佛很有幫助,否則,對造諸惡業也有幫助。

  真正說來,學佛完全靠各人的福德因緣,其他的客觀條件都在其次。像六祖惠能大師,對世間學問可說是一竅不通,但後來對佛法卻能登峰造極。你不能說佛法東來,千有余歲,只出了一個惠能,但未出惠能以前,並沒有人知道要出惠能,以後也沒有人說,惠能應世,空前絕後!因此,我認爲只要你有信心去學,一定成功。

  一般人看佛教,好像鄉下人看百貨公同,望之俨然,不敢進去,恐怕到了裏面一定要買東西,沒有錢,只好望一望就走了。這就是說,有的人因爲環境不好,或者是學識不如人,所以不敢學佛,真是太可惜!我告訴你一個辦法,假若有困難,就在家裏念佛拜佛,一樣有功德。不過也要注意止一切惡,行一切善。目前雖然沒有力量布施供養,但心(思想)可千萬不要壞。一定要隨時隨地存善念,有善念必有善行,有善行必得善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必然的道理。

  我也相信極樂世界好,現已上了年紀,但對眷屬和財物總放不下,感覺死也很可怕,怎麼辦?

  極樂世界究竟好到什麼程度,你還不知道,要不然,後面的幾個問題就不會有了。既然知道上了年紀,說句不好聽的話,好比一年的時間,已經過了臘月初一,就算能活一百歲,剩下的日子總沒有過去的多,在人生的旅程上,該你做的事都做了,如果你知道愛是生死的根株的道理,而有“以前被蛇咬一次,現在看見泥鳅也害怕”的戒心,對那夢幻泡影的世事,就不愁放不下了。

  在這世界上只有死是最公平的,無論什麼人,怕死的也好,不怕死的也好,到頭來總免不了要死。如果說有多少財産的人可以不死,什麼樣的地位可以延壽十年,或送多大的紅包,可以多活幾天。假定真的是如此,這個世界又不知要亂成什麼樣子?

  一般人都說怕死,我看只是口頭上說說而已,其實並不是真怕。你看真怕辣的人,決不吃辣椒,真怕熱的人,也會避免戶外工作,真怕死的人,決不敢做死事(十惡業),怕辣怕熱可以避免,怕死同樣的可以避免,倘能一心念佛,求願往生,到時必感化佛來迎,如入禅定,往生西方!到了那裏以後,就可以永遠不生不死,因此也永遠用不著怕。“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你對財物和眷屬放不下,更應當念佛修行,求生西方,仗佛慈力,庇蔭子孫,是沒有問題的。好比你因資深績優,調到海外去工作,雖然不能親自處理家事,由于你調升的因緣,眷屬財物定能獲得合理的安置和保障,“善有善報”,你的親友也會因此而幫忙照顧,這是很可能的事。假使你做了壞事,而被判入獄,不但照顧不了家,反而使他們受累。明白了這個道理,就該好好修行,才是真正愛護你的財物和眷屬。

  我的小孩看起來並不笨,就是不學好,怎麼辦?

  這個問題,因爲外行,不想答覆,但是根據自己做小孩子的經驗,不妨表達點微見,雖然是紙上談兵,可能也有點參考價值。

  依佛教的理論來說,每個人,乃至一切衆生,現在遭遇的境況,都離不開因果關系。像名利、苦樂、夫婦、子女等等,都是由過去生中所造的業力而感現的,絲毫勉強不得。也許你說:“既然如此,那窮就讓他窮,苦就隨他苦;孩子不學好,也不要管教?”這樣想又不對,我們處理任何一件事,首先要了解其構成的原因,然後才能決定對策。我看小孩子不學好的原因,不外乎是宿業的報應,環境的汙染,和管教的疏忽。一般說來,疏于管教的比較多。好比種果樹,本來品種很好,如不善于培植,也會“苗而不秀”,或“秀而不實”。我觀察有問題的小孩,大都是最大的,最小的,和最少的。老來得子,更爲厲害。無論如何,父母對子女的待遇要平等,同時注意自己的言行,發現他們的錯誤,應立即予以改正。打罵要適時,否則,收不到什麼效果。

  管教小孩,也像蓋房子一樣,基礎要打好,所謂“教婦新來,教兒嬰孩”。一般人的觀念是現在還小,大一點不聽話,就要打。其實大一點就“米已成飯”,更難改。

  在報紙上看到某寺住持作惡,破壞佛教的名譽,怎麼辦?

  那個新聞與事實根本不符。因爲他連一個正信的佛教徒都不是,更未出家受戒,怎能說他是住持?他只是個打起佛教的旗幟,從事各種破壞佛教的工作者。別人不了解,認爲他管理那座寺廟,就以爲是住持,這是極大的錯誤!

  我們做佛弟子的人,除了自己修持以外,有機會也要向別人介紹一些有關佛教的普通常識,像住持啦,和尚啦,很多人都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他們認爲住在寺廟裏的人就是和尚,管理財産的就叫住持。其實和尚,簡單的說,要受過二百五十條戒,而且戒行清淨的出家人,才能稱爲和尚。至于住持,除了具備和尚的資格以外,還要精通佛理,戒德出衆,且有弘法利生經驗的和尚,才能充任住持。還有人以爲有佛像和其他神像的地方,就是佛教的寺廟,像那種情形,只能說是家庭佛堂,或者是神廟。

  至于他造惡業,天網恢恢,因果不會放過的,別人跟著他的惡行而造口業,也少不了一份罪過。並不是我良心壞,希望別人遭惡報,事實如此,我說沒有關系也幸免不了。談到被害人吃虧上當,那只怪她自己糊塗,“蛇服化(叫化子)子弄”,也不能完全責怪對方,如果她的知見正確,何致如此!

  我所感到不安的是“不孝有叁,無後爲大”,怎麼辦?

  

  這話是孟子說的。所謂不孝有叁,他只說了一個無後爲大,後來朱熹補注爲:“阿谀曲從,陷親不義。家貧親老,不爲祿仕。不娶無子,絕先祖祀。”合不合乎孟子的本意,不必分析。現在根據朱注略加說明。所謂阿谀曲從,陷親不義,是說做子女的,長大成人,但不能自立,使年老的父母還要爲家庭生活而勞苦,是第一不孝。家貧親老,不爲祿仕,這是說在家貧親老的情況之下,如果做子女的還是好吃懶做,不去找

  一份正當的工作,以養父母,反而依賴父母生活,使其終歲勞動,不得休息,是第二不孝。至于不娶無子絕先祖祀,是第叁不孝。所謂不娶無子,是說到了成年還不正式結婚,沒有妻子接替父母治理家務,和祭祀祖先的工作,就叫做無後爲大。

  一般人以爲沒有兒子是無後,我認爲是錯誤的。所謂子,男子是子,女子也是子,孔子不是說:“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如說子只能代表男子,孔子怎會把兒子嫁給公冶長?那不是笑話,儒家的思想重人道,所以孔子說:“世之不孝者五”。曾子說:“不孝有叁——大孝曰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照我看,都比孟子說的高明而具體。古今重男輕女的觀念可能是由無後爲大而産生的,所以我總以爲後人曲解孟子之言,害人不淺,不是沒有理。

  從前有位老太婆,家裏很富有。一天和鄰居們在一起聊天,大家都恭維她好福氣,討個媳婦寫算俱全,又賢慧,又漂亮。她氣呼呼的說:“賢慧!連個兒子也不會生,光生丫頭,我家祖宗的香煙就斷在她手裏!”剛好被她媳婦聽到了,深深地感到問題嚴重,就在晚上帶著小孩自缢而死,她的先生見此情形,非常悲痛。老太婆就說:“女人是洗腳水,我保證討個好的還你。”後來又爲兒子娶了個女人,不但不生男的,女的也沒生一個,而且還好吃懶做。語雲:“無惡不顯善”,老太婆終于感到自己過去的不對,時常到亡媳墓前痛哭,叫她回來,結果成了神經病。如把“無後爲大”作佛法的不受後有解,保證不會演出許多無謂的悲劇。

  我覺得每個人,要有以宇宙爲生命,以萬物爲眷屬的胸懷,何必把“兒子”看得那麼重要?我們日常生活所需,不都是大家互相供給的嗎?假使人人都能把愛心推廣到一切衆生的身上去,我想比疼愛一個不成材的太保兒子更有價值。以佛法說,子女也是屬于宿世業力的副産品,既然不生,何必勉強?我以爲沒有後代是福,因爲沒有人繼承遺産,就用不著拚命地爲積存財物而造業。如果你有生財之道,可以把剩余的財物,用來救濟貧困,做些社會福利工作,將來可以享受人天福報,這樣做,比養兒積谷,更爲可靠。如能進修六度萬行,立志成佛,還要兒女幹什麼?

  以世法來說,你想生個兒子也不算錯,同時也不難。龍井有位居士施文塗,他說他的四嬸生了五個女孩,沒有生男的,我勸她誠心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一定有效。以後他來說已經生了一個胖男孩,很可愛。你們也念念看,只要誠心,一定有效。同時在日常生活上,要做到孝親睦鄰,對別人的小孩和其他的小動物,也要像愛護自己的小孩一樣,“天道無親,常予善人”,果能如是行去,保證不會使你失望。

  我這樣說,是根據因果的道理而言,並不是說你平素爲人很壞。這就像學生考試一樣,這次考的很好,而沒有得到第一,原因是由于上次考壞了,現在必須加油,使下次再考好一點,才能補回上次的差額。若明此理,就不會覺得我說的太難聽。

  孫傳芳先生在叱吒風雲時未學佛,後來倒楣才持齋念佛。可見修行是失意人所做的事。

  孫傳芳先生所謂叱吒風雲時,因理智與情感不調和,好像喝醉了酒一樣,自己作不了主,不知有佛之名,試…

《初機學佛決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