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机学佛决疑▪P19

  ..续本文上一页车费,并且留下地址说:“将来有困难可以找我。”

  由此看来,忏悔是能消除罪业的,不过忏而不悔,还是等于零,一定要洗心革面,重新作人,才能收到忏悔的效果。至于宿业忏悔的方法,就是拜佛和念佛,回向西方,只要心诚,必定有效。譬喻说,罪性好比干草,佛号犹如火柴,忏悔是动力。不管有多少草,只要是决心要烧,而擦著火柴,一定可以烧光,如明此理,就知道忏悔是可以灭罪的。,

  我很想学佛,因读书太少,恐不够资格,所以不敢学。

  做别的事都讲究资格,但学佛却非常方便,只要对佛法有缘,不论富贵贫贱,男女老幼,乃至四生六道的一切众生,都够资格。至于读书多少,与学佛没有多大关系。当然学识好的,运用得当,对学佛很有帮助,否则,对造诸恶业也有帮助。

  真正说来,学佛完全靠各人的福德因缘,其他的客观条件都在其次。像六祖惠能大师,对世间学问可说是一窍不通,但后来对佛法却能登峰造极。你不能说佛法东来,千有余岁,只出了一个惠能,但未出惠能以前,并没有人知道要出惠能,以后也没有人说,惠能应世,空前绝后!因此,我认为只要你有信心去学,一定成功。

  一般人看佛教,好像乡下人看百货公同,望之俨然,不敢进去,恐怕到了里面一定要买东西,没有钱,只好望一望就走了。这就是说,有的人因为环境不好,或者是学识不如人,所以不敢学佛,真是太可惜!我告诉你一个办法,假若有困难,就在家里念佛拜佛,一样有功德。不过也要注意止一切恶,行一切善。目前虽然没有力量布施供养,但心(思想)可千万不要坏。一定要随时随地存善念,有善念必有善行,有善行必得善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必然的道理。

  我也相信极乐世界好,现已上了年纪,但对眷属和财物总放不下,感觉死也很可怕,怎么办?

  极乐世界究竟好到什么程度,你还不知道,要不然,后面的几个问题就不会有了。既然知道上了年纪,说句不好听的话,好比一年的时间,已经过了腊月初一,就算能活一百岁,剩下的日子总没有过去的多,在人生的旅程上,该你做的事都做了,如果你知道爱是生死的根株的道理,而有“以前被蛇咬一次,现在看见泥鳅也害怕”的戒心,对那梦幻泡影的世事,就不愁放不下了。

  在这世界上只有死是最公平的,无论什么人,怕死的也好,不怕死的也好,到头来总免不了要死。如果说有多少财产的人可以不死,什么样的地位可以延寿十年,或送多大的红包,可以多活几天。假定真的是如此,这个世界又不知要乱成什么样子?

  一般人都说怕死,我看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其实并不是真怕。你看真怕辣的人,决不吃辣椒,真怕热的人,也会避免户外工作,真怕死的人,决不敢做死事(十恶业),怕辣怕热可以避免,怕死同样的可以避免,倘能一心念佛,求愿往生,到时必感化佛来迎,如入禅定,往生西方!到了那里以后,就可以永远不生不死,因此也永远用不著怕。“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你对财物和眷属放不下,更应当念佛修行,求生西方,仗佛慈力,庇荫子孙,是没有问题的。好比你因资深绩优,调到海外去工作,虽然不能亲自处理家事,由于你调升的因缘,眷属财物定能获得合理的安置和保障,“善有善报”,你的亲友也会因此而帮忙照顾,这是很可能的事。假使你做了坏事,而被判入狱,不但照顾不了家,反而使他们受累。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该好好修行,才是真正爱护你的财物和眷属。

  我的小孩看起来并不笨,就是不学好,怎么办?

  这个问题,因为外行,不想答覆,但是根据自己做小孩子的经验,不妨表达点微见,虽然是纸上谈兵,可能也有点参考价值。

  依佛教的理论来说,每个人,乃至一切众生,现在遭遇的境况,都离不开因果关系。像名利、苦乐、夫妇、子女等等,都是由过去生中所造的业力而感现的,丝毫勉强不得。也许你说:“既然如此,那穷就让他穷,苦就随他苦;孩子不学好,也不要管教?”这样想又不对,我们处理任何一件事,首先要了解其构成的原因,然后才能决定对策。我看小孩子不学好的原因,不外乎是宿业的报应,环境的污染,和管教的疏忽。一般说来,疏于管教的比较多。好比种果树,本来品种很好,如不善于培植,也会“苗而不秀”,或“秀而不实”。我观察有问题的小孩,大都是最大的,最小的,和最少的。老来得子,更为厉害。无论如何,父母对子女的待遇要平等,同时注意自己的言行,发现他们的错误,应立即予以改正。打骂要适时,否则,收不到什么效果。

  管教小孩,也像盖房子一样,基础要打好,所谓“教妇新来,教儿婴孩”。一般人的观念是现在还小,大一点不听话,就要打。其实大一点就“米已成饭”,更难改。

  在报纸上看到某寺住持作恶,破坏佛教的名誉,怎么办?

  那个新闻与事实根本不符。因为他连一个正信的佛教徒都不是,更未出家受戒,怎能说他是住持?他只是个打起佛教的旗帜,从事各种破坏佛教的工作者。别人不了解,认为他管理那座寺庙,就以为是住持,这是极大的错误!

  我们做佛弟子的人,除了自己修持以外,有机会也要向别人介绍一些有关佛教的普通常识,像住持啦,和尚啦,很多人都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他们认为住在寺庙里的人就是和尚,管理财产的就叫住持。其实和尚,简单的说,要受过二百五十条戒,而且戒行清净的出家人,才能称为和尚。至于住持,除了具备和尚的资格以外,还要精通佛理,戒德出众,且有弘法利生经验的和尚,才能充任住持。还有人以为有佛像和其他神像的地方,就是佛教的寺庙,像那种情形,只能说是家庭佛堂,或者是神庙。

  至于他造恶业,天网恢恢,因果不会放过的,别人跟著他的恶行而造口业,也少不了一份罪过。并不是我良心坏,希望别人遭恶报,事实如此,我说没有关系也幸免不了。谈到被害人吃亏上当,那只怪她自己糊涂,“蛇服化(叫化子)子弄”,也不能完全责怪对方,如果她的知见正确,何致如此!

  我所感到不安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怎么办?

  

  这话是孟子说的。所谓不孝有三,他只说了一个无后为大,后来朱熹补注为:“阿谀曲从,陷亲不义。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不娶无子,绝先祖祀。”合不合乎孟子的本意,不必分析。现在根据朱注略加说明。所谓阿谀曲从,陷亲不义,是说做子女的,长大成人,但不能自立,使年老的父母还要为家庭生活而劳苦,是第一不孝。家贫亲老,不为禄仕,这是说在家贫亲老的情况之下,如果做子女的还是好吃懒做,不去找

  一份正当的工作,以养父母,反而依赖父母生活,使其终岁劳动,不得休息,是第二不孝。至于不娶无子绝先祖祀,是第三不孝。所谓不娶无子,是说到了成年还不正式结婚,没有妻子接替父母治理家务,和祭祀祖先的工作,就叫做无后为大。

  一般人以为没有儿子是无后,我认为是错误的。所谓子,男子是子,女子也是子,孔子不是说:“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如说子只能代表男子,孔子怎会把儿子嫁给公冶长?那不是笑话,儒家的思想重人道,所以孔子说:“世之不孝者五”。曾子说:“不孝有三——大孝曰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照我看,都比孟子说的高明而具体。古今重男轻女的观念可能是由无后为大而产生的,所以我总以为后人曲解孟子之言,害人不浅,不是没有理。

  从前有位老太婆,家里很富有。一天和邻居们在一起聊天,大家都恭维她好福气,讨个媳妇写算俱全,又贤慧,又漂亮。她气呼呼的说:“贤慧!连个儿子也不会生,光生丫头,我家祖宗的香烟就断在她手里!”刚好被她媳妇听到了,深深地感到问题严重,就在晚上带著小孩自缢而死,她的先生见此情形,非常悲痛。老太婆就说:“女人是洗脚水,我保证讨个好的还你。”后来又为儿子娶了个女人,不但不生男的,女的也没生一个,而且还好吃懒做。语云:“无恶不显善”,老太婆终于感到自己过去的不对,时常到亡媳墓前痛哭,叫她回来,结果成了神经病。如把“无后为大”作佛法的不受后有解,保证不会演出许多无谓的悲剧。

  我觉得每个人,要有以宇宙为生命,以万物为眷属的胸怀,何必把“儿子”看得那么重要?我们日常生活所需,不都是大家互相供给的吗?假使人人都能把爱心推广到一切众生的身上去,我想比疼爱一个不成材的太保儿子更有价值。以佛法说,子女也是属于宿世业力的副产品,既然不生,何必勉强?我以为没有后代是福,因为没有人继承遗产,就用不著拚命地为积存财物而造业。如果你有生财之道,可以把剩余的财物,用来救济贫困,做些社会福利工作,将来可以享受人天福报,这样做,比养儿积谷,更为可靠。如能进修六度万行,立志成佛,还要儿女干什么?

  以世法来说,你想生个儿子也不算错,同时也不难。龙井有位居士施文涂,他说他的四婶生了五个女孩,没有生男的,我劝她诚心念观世音菩萨名号,一定有效。以后他来说已经生了一个胖男孩,很可爱。你们也念念看,只要诚心,一定有效。同时在日常生活上,要做到孝亲睦邻,对别人的小孩和其他的小动物,也要像爱护自己的小孩一样,“天道无亲,常予善人”,果能如是行去,保证不会使你失望。

  我这样说,是根据因果的道理而言,并不是说你平素为人很坏。这就像学生考试一样,这次考的很好,而没有得到第一,原因是由于上次考坏了,现在必须加油,使下次再考好一点,才能补回上次的差额。若明此理,就不会觉得我说的太难听。

  孙传芳先生在叱吒风云时未学佛,后来倒楣才持斋念佛。可见修行是失意人所做的事。

  孙传芳先生所谓叱吒风云时,因理智与情感不调和,好像喝醉了酒一样,自己作不了主,不知有佛之名,试…

《初机学佛决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