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须藉土壤、日光、空气、水分、人工、肥料和时间的缘,才能生长,否则我们不必耕耘应该就有饭吃,不做事情,应该也有钱花。可是事实不可能,既不可能,诸法因缘生的理论就成立了。至于性空,是说万有都没有自性,或问既无自性,从何而生?这样说,诸法应该有自性才对。是的,诸法的自性是有,不过不是个性(相),而是体性(空),好比水能做成茶汤和各种饮料,其相不同,其体则一。荀子说:“肉腐出虫,鱼枯生蠹”,如明此义,对缘生性空的道理,自然就大体明白了。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谓道,就是易经的易,一即太极,二乃两仪,三则为人。再看淮南子的天文训说:“道者规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和合,而生万物。”这样若还不了解,再用佛法来解释一下:所谓道,即是真空——诸法实性,一即因,二即缘,三即心(识心),由于识心使因缘和合,才生万有。好比说,饭桌上现在没有饭菜(空),因为肚子饿了(因),于是就去做饭(缘),才有饭菜出现(万有),如果说饭有自性,那就用不著煮,既然要煮,即可证明饭也是缘生的,了无自性。基于同一原理,证知宇宙万有亦复如是。因此缘生性空的理论都能成立。
诸法既然均属缘生,了无自性,则其生、住、异、灭,是必然的现象,而我们的生、老、病、死,也是必然的。如果我们应付万有的态度,好像应付春夏秋冬一样的自在,就不会感到放不下。我们都知道饭菜能治饥饿,当你出去旅行,何以不带米菜和炊具,因为你看破了——只要有钱,到处都有饭吃。同样地只要平生多做好事,广结善缘,到处都能得到善报,这是克服困难最好的办法。
一般人都认为放下比看破还要难,其实放不下的原因,还是由于看的没有破。我讲个故事你听就知道。以前有位朋友在高雄逛大新百货公司,忽然有个女人,从人丛中挽住他的手,并肩而语,看他没有反应,抬头一看,急忙的把手放了,原来她挽错了人。我们对世间一切事物,也像那女人一样的看破了,保证可以放得下。
我自学佛以后,对自己的财物看得很轻,有机会就做点布施结缘的工作,但家人反对,是否有罪?
你能把财物用来布施结缘,这是真正地得到佛法的受用,倘能做到“三轮体空”,其福更不可思量!
好贪是二切众生的特性,不愿把自己的财物无条件的帮助别人,也是众生的通病。别人不赞成你这样做,是因为不了解布施结缘的好处,希望你能利用机会,讲些因果故事给他们听听,说明布施结缘的功德,能使先亡生天,现存益寿,家宅平安,子孙富贵。且看现在贫穷下贱、潦倒坎坷的人,都是前世贪吝不舍,所造成的,好比种田,不肯施肥,怎会有好的收获?
从前战国时候,有个冯谖为孟尝君市义的故事,那就是布施结缘。当冯谖在孟尝君那里当“高参”,先后提出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的要求,达到目的以后,孟尝君未来的幸福就开始了。有一天孟尝君问所有的门下客说:“有那位懂会计的?替我到薛地去收债。”别人都不作声,只有冯谖承当了这个任务,临走的时候,问孟尝君说:“将来有了钱,买点什么东西回来?”孟尝君的答覆是:“你看我家里缺少什么就买什么。”到了那里以后,便召集所有欠债的人说:“你们所欠孟尝君的钱,现在不要你们还。”且当众把欠条烧掉,因此大家都非常感谢孟尝君的恩德,冯谖因此空手而回。孟尝君问他带点什么回来?他说:“我看你家里什么都有,缺少的是“义”!所以给你买回来了”,并且说明买义的经过和办法。虽然孟尝君当时很不高兴冯谖这种作法,但事已至此,生气也没有用。不久,齐王把薛地封给孟尝君,他到差的那天,看见许多老百姓来欢迎他,高兴的向冯谖说:“以前先生替我买的东西,今天真的见到了!”
由此看来,布施结缘是多么的重要!孟尝君如果过去和冯谖所结的是恶缘,怎会有今天的善报!假使冯谖当时狐假虎威,不择手段的收讨,你看他们的反应怎样?现在你这种深谋远虑的作法,和冯谖买义的办法相同,别人不谅解,和孟尝君以前的见解一样。希望你在不影响生活的原则下,继续的做,不要因他人反对而失去修行的机会。
至于他们有无罪过,别的我不敢说,但贪、嗔、痴是都有了。补救的办法,每天为他念佛回向,使他消除宿业,开智慧眼,将来定能行菩萨道,获无量福!
我想起一件事,有一天在花园里施肥,来了几位小朋友,把肥料弄去玩,我说:“不要动,这是花钱买来的。”他们很天真的说:“师父!买这样的东西埋在土里,多可惜呀,要是买糖给我们吃多好。”他们不愿布施结缘,正和小朋友们不懂施肥的道理一样。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如明此义,保证不会反对。
智者大师诵法华经,至“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处而开悟,我怎么看不出那两句的妙处?你持法华有何心得?
一天在路上看见些卖菜的,其中有一个人的扁条忽然断了,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别人的不断?一面走一面想,后来才知道,这是他们的负荷量和使用的时间不同,以致如此。别人只要经常使用,总有一天也会断,但何时何地,那就不一定。
佛法的妙处是整体的,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大师诵至此处开悟,是他个人的福德因缘和卖菜的断扁条的道理一样。从前有人诵至“除诸粪秽”的粪字处而悟,你能说他悟的不对?
读经求悟,和买奖券一样,每张都有中奖的可能性,只要你买,就有中的机会,所谓“多买多中,不买不中。”但经典的每一字一句,都是使迷者悟、凡者圣的力量,至于何时何处,那要看各人的因缘,只要长久的修,瓜熟则蒂自落。你不了解那两句的妙处,所以就不能成为智者。不要把修行看得太简单,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果动不动就能开悟,“驴要跑得快,马就不值钱。”
修行要看各人的业力和因缘,而读经和参禅的方法不一样,不能株守前人悟入之处,只要能放下身心,一字一句的去读,不要管悟不悟,妄心不可有,求悟心也不可有,所谓“驱除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以瞄准来说,妄想是偏右,求悟即是偏左。若明此理,就知道修行正确的方法了。
我读法华,也不过十年,因工作关系,每天由一部减为一卷,有时因外出而缺课,事后虽补足,好像用坏了的物品,修补的总不如原装的好,所以不能算持。心得一点也没有,不过对佛法领悟力比较强,以前不懂的地方现在能懂,这大概是由于生活方式的单纯,生存条件的简化所致,因此才感觉生无所爱,死不足惧!这是出家人应有的态度,也谈不上是心得。
钓鱼是为了取乐,事后仍然放掉,是否有罪?
我们取乐的方法很多,像游山玩水、作画填词、读书写字、念佛诵经都可以,何必一定要钓鱼?
无论做什么事,最好能客观地为对方想想,就可避免些无谓的烦恼和错误,你认为钓鱼是乐,可是鱼所遭受的是苦。也许你说:“你又没有他心通,怎知鱼是苦?”对!那我问你:“当你吃饭时,不小心把舌头咬一口,是什么味道?由此可知鱼在被钓时是不好受的。还有,假若某人也是为了取乐,在街上随便摸人家一把,并没有伤害她的生命,像这种情形,你说犯不犯罪?如明此理,就可想而知。”
你对这个问题尚且认为没有关系,何况一般的愚夫愚妇,那就更不要谈。所以说众生受苦,实在太冤枉!因此希望大家能了解一点佛法,当可减少犯罪的机会。同时“勿因善小而不为,勿因恶小而为之。”钓鱼取乐,看起来是小事,但“滴水虽微,渐盈大器。”我们的生死重罪,就是由无始以来小小恶业所积成的,如再任性下去,将来怎么办?修行好像补口袋一样,虽然补好以后,失去的钱不会再回来,但从此决不会因漏洞而继续地失落。我们因过去所造恶业而使现在受苦,现在如再不修,将来必定更苦!但愿你不要只为现在的生活而临渴掘井,也要为将来的生死而未雨绸缪。如能这样,那你就不想钓鱼了。
忏悔是否真能消除罪业?
简单的说,忏悔就是认错、改过和道歉的意思。假使我们做错了事,只要能诚恳的向对方道歉,定能把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我们做事为什么会发生错误?究其原因,由于我见太深,贪心太重,对世间一切事物,又缺乏正确认识,和处理的经验。难怪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这样看起来,一个人要想做到无过,是很不容易的。
但是要做个好人也并不难,以世法来说,只要遵守国家一切法令规章,和固有的伦理道德就可以了。其实出世间法,也没有什么奇特地方,在日常生活上,如不过分的自私,凡事做到自他两利,就不致犯过。再进一步的遵循五戒十善的原则去待人接物,定能成为离过绝非的完人!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孔子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而做错了事,还满不在乎,那就不对。当知他也说过“过而能改”,和“过则勿惮改”。其实孔子说孰能无过,并不是说不是圣贤,就应该犯过。这种语气,是给已经犯了过的人一点面子,目的是希望他能痛改前非,重新作人。我讲个忏悔的故事给你听,就知道能不能消除罪业。这是别人告诉我的实事。
以前在新竹开往台北的列车上,有位年轻的扒手,扒窃一位旅客的钱而被抓住,就拉在竹北站的月台上打起来了。有人上前劝解,扒手说:“我惹爸爸生气,让他打几下好了。”大家一听是家务事,就一哄而散。于是他又小声的向对方说:“先生!我不怨你打我,只怪自己不该做错事,不然,你怎敢打我?请你不要报告警察,让我重新做人。”此时他很伤心的流下眼泪。对方很同情他,就安慰他说:“以你的智慧,很可以创造一番事业,为什么不学好而毁灭自己?希望你好好的做人。”于是给他二十元…
《初机学佛决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