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问怎么学法?后来所谓倒楣,即是酒性已过,精神恢复正常,对酗酒失态,深感忸怩。也就是说,他息下狂心以后,才发现过去一切作为是错误的,因此发心学佛,志在悔改,这是一种佛性流露,人欲消亡的具体表现。你认为是倒楣,以佛法来说,真是走运。他若是再叱吒下去,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月有圆缺,心(思想)有迷悟,造诸恶业,在所不免,因此儒说“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佛言“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其目的都是鼓励人改过迁善,重新做人。孙先生能悬崖勒马,改往修来,实不失其英雄本色,比那些“恶醉强酒”,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有著天壤之别。我非怜其失意坎坷,而是赞他勇于悔改。
想不到阁下不学佛,是为了表现处境得意,但我倒是因得意而学佛的。略举三则,以概其余。所谓“人身难得”,而今幸得为男,此其一。“佛法难闻”,现已恭闻正法,此其二。处此浊世,又能弃名利,甘淡泊,一心念佛,求愿往生,此其三。有此三得,则一切具足,此外还想什么?兄之得不告我,尚望“退而省其私”,假若还想叱吒一番,那就各从其志,倘能把学佛当著人生精神事业的副业,不特没有不良的反应,且对个人的前途,将有更大的帮助。
一子出家,九族升天,是不是可能?
能是绝对可能,不过要看家是怎么出法才能决定。我们看释迦佛出家,不仅恩及九族,而且德被十方!其他的地方不说,就以我们中国来讲,古今闻法得度的,真是难以计算,这个道理,空口讲白话,是难以令人相信。现在以世间法来说,假如你能显贵一时,富有四海,你的亲友们的生活环境,一定会因此而改观。同样的你出家修道,既然有了重大的成就,当然可藉血统关系的因缘,使他们见贤思齐,而止恶行善,这样不仅现生吉祥如意,将来往生天界,绝对没有问题。倘能回向西方,更能永享安乐,寿命无穷!对于已经亡故的祖先,只要能依教修行,亦可得度。地藏经业感品,清净莲华目如来说:“光目!汝大慈愍,善能为母发大誓愿,吾观汝母,十三岁毕,舍此报已,生为梵志,寿年百岁,过是报后,当生无忧国土,寿命不可计劫,后成佛果,广度人天,数如恒河沙。”由此可以看出修行的好处。
所谓出家,就是修行的意思,并不一定要做和尚。有位居士,叫施文涂,以前受骗信一贯道,后来弃邪皈佛,因为他虔诚精进,不但学业大有进步,而且家庭也非常和乐,事事如意,现就读空军机校,仍不忘修持。他的祖母以下七八人,都因他的关系而皈依三宝,用功修持。还有彰化的施锡金,自皈依后,不但自己精进,且能劝导他人,他的母亲和姐姐,现在也很用功。这都是一子出家九族升天的例证。
出家修行,何必要离尘绝俗,是不是消极?
出家的目的,是以自利为方便,利他为究竟。但想利他,必先自利,为了自利,就要依教修行,要修行又不得不讲究方法。而出家人都是从社会各阶层走出来的,对尘俗的种种习气,也不外行,现在为了修行,对财、色、名、食、睡的追求,像紧急刹车似的一刀两断,很不容易,因此就要像孔子说的“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找个僻静的地方,“不见棺材不流泪”,才能专心研究佛法,藉以了解宇宙人生真理,修习离苦得乐的方法,等到自利功德圆满,然后才能和光同尘,负起他的责任。
老子说:“今盆水在庭,若澄之经日,始见眉睫,浊之不过一挠,即不见方圆矣!”我们的思想,也像一盆混浊的水,很不容易使它澄清,为了避免一挠之害,所以要离尘绝俗,以便收到修行真实效果。这样就不难看出我们这种作法,是修行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至于是不是消极?要看从那方面讲,因为我们对增加生死的活计——贪、嗔、痴,是消极的,对了脱生死的方法——戒、定、慧,是积极的。假若你认为我说的对,希望你也消极其所当消,积极其所当积,则前途有厚望焉!
学佛修行,能不能消除宿业?若能,怎么出家人也会有死于非命的?若不能,又何必修?
学佛修行,能不能消业的关键,不在能消与否,要问学了没有?修了没有?如果真的学到行到,绝对能消。经云:“念佛一声,能消八万大劫生死重罪!”佛不妄语,由此证明确实能消。
假若有这样的一位病人,检查结果是胃穿孔(宿世恶业),经过手术治疗后,已经脱离危险。大夫告诉他不要吃的东西他吃了,护士劝他不要做的事又做了(不如法和犯戒),因此病情恶化,一命呜呼(死于非命),这是病人不与医护合作而引起的意外,并不是医疗技术问题。学佛修行和这道理相同。也就是说,学了要修,修也要如法,才见功效。
修行人也会死,是必然的,而死于非命则是偶然的。这种意外事件形成的因素很多,我以为宿世业力是主要原因。好比说,以前我开出一张十万元的支票(宿业),以后天天都有存入(修行),因为数量太少,到时候不够,因此还是要负违反票据法的责任。即是说,他虽然天天在修行,怎奈宿世业力太强而早熟,所以遭此不幸。现在我们修行的目的,一方面冻结宿世恶因,不让它有继续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要使今后不再造新的恶业,并且使过去的善因,和现在的善缘加速成长。这是避免意外事件发生最好的办法,如见他死于非命,而对修行发生怀疑,我认为是不合理的,因为生死是一切众生必经的过程,如果有人说,既然不免一死,我们又何必为衣食而奔走,干脆饿死算了,你看行不行?假使不生活不行,不修行也不行。其实别人修不修,与我毫无关系,一般人都说同行是冤家,但站在佛教的立场,刚好相反,不仅希望人人修行,更希望个个成佛,这一点也是佛教和他教最大不同的地方。
什么时间出家最好?在家和出家修行有无分别?
出家与否,完全要看各人的因缘,不能肯定的说什么时间好,什么时间不好,只要道心坚固,因缘成熟,什么时间都好。
一般人的习惯,把出家分为童年、中年和老年三个时期。现在客观的分别说明一下:童年出家,俗习未染,学佛易成,可说是最大的优点,如果要找缺点,那就是见识不广,缺乏处理事务的经验。若事修行来说,还是大优点。中年出家的,对世间的五花八门都很熟悉,狂心一息,易于看破,至于能不能放下,那又是另一个问题。谈到劣点,除了诸根较钝以外,所知障也比较重,不易收到教化的效果。但古今来有成就的亦大有人在。老年人出家的优点,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自然情况威胁之下,妄想比较少,倘能一门深入,容易成功。谈到缺点,那就是诸根暗钝,且不能担任利他工作。其实那也不能算劣点,假使大家都能自利,就用不著利他。
严格的说起来,修行还是越早越好,早日修行,就会少造些恶业,少生些烦恼。如说现在忙,没有时间修,老了加倍精进,不就行了!当然只要能老,老了能修,还是比不修的好。不过到了“是不能也,非不为也”的时候修,比现在“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所修的功德,大有区别,因为修就是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好比有人说:“某某人自从眼睛瞎了以后就变成了好人,你看现在和任何人都处得很好。”像这种赞美是没有价值的。
学佛重在信、解、行、证,不分僧、俗、贵、贱,时间也不是主要的问题。至于在家与出家修行,有无分别,以修净土来说是没有优劣的。因为阿弥陀佛的政策是大慈大悲,怨亲平等,只要修行的功夫到家,检验合格(一心不乱),绝对不留难,那像一般人找工作,要验证件,查资料,送红包,卖人情!那里没有这一套,尽管放心好了。可能你认为戒牒很重要,其实那只是一张受戒的证明书,并不是西方的入境证。只要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且资粮(信、愿、行)具足,没有也没有关系,否则给你一百张也去不了。
我参加两次佛学讲座,主讲说“金刚经和心经没有研究价值,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来说,好像两盆水倒来倒去。”这种说法,我认为很不妥当,请问法师有何感想?
我的感想是你听错了,不然,他既设讲座,对佛法多少总会有点认识,何致外行到这地步?如真是这么说的,我肯定的说,他是外道或是佛法贩子。否则,怎会在大庭广众之中,公开的毁谤三宝?他所犯的错误,一般人的看法,认为像放牛的小孩子骂孔子样的,没有什么了不得,其实这是因果的高利贷。
我们要认清释迦佛入世度生的目的,无非是要使一切众生清净六根,而后同登彼岸。因机有钝利,教分渐顿,反覆申述,出自婆心。由于众生不识缘生性空之理,以致起惑造业,枉受轮回,所以才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之妙义,以治其好执之痼疾。所谓“色”,是万有的现象,“空”,是万有的本体。而“异”是不同;“不异”是相同的意思。一般人对空、有的看法是执有忘空,住空想有,佛的看法是非有非空,亦空亦有,因为空不自空,待缘而空,有非自有,随缘而有。所以列子说:“万物皆出于机(空)而入于机。”如明此义,对空有就不会曲解了。
从空至有,或从有至空,依我们的看法,是有距离的,若以佛眼观之,刚好相反,为了使众生缩短这段距离,所以又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种浓缩性的中道义理,是挽救众生徘徊于空有之间最好的方法。当然般若经是佛对“中人以上的”菩萨行者所说的究竟法,“中人以下”的末世众生,五欲重重,那能得解?今遭此谤,不足为奇。如说“金刚经”和“心经”不值得研究,难道古今的高僧大德的智慧不如他?连是岂有此理!
他若是真的不懂佛法而造了口业,罪过还算小一点,万一是为了“宜其室家,乐尔妻孥”蓄意毁谤,而抬高他的身价,搞他的“钱不异命,命不异钱,钱即是命,命即是钱”的“薪金”,那罪过可就大了!谈到感想,除了可怜他以外,还有什么可感的?
念名利叫做妄…
《初机学佛决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