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問怎麼學法?後來所謂倒楣,即是酒性已過,精神恢複正常,對酗酒失態,深感忸怩。也就是說,他息下狂心以後,才發現過去一切作爲是錯誤的,因此發心學佛,志在悔改,這是一種佛性流露,人欲消亡的具體表現。你認爲是倒楣,以佛法來說,真是走運。他若是再叱吒下去,後果真是不堪設想!
月有圓缺,心(思想)有迷悟,造諸惡業,在所不免,因此儒說“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佛言“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其目的都是鼓勵人改過遷善,重新做人。孫先生能懸崖勒馬,改往修來,實不失其英雄本色,比那些“惡醉強酒”,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有著天壤之別。我非憐其失意坎坷,而是贊他勇于悔改。
想不到閣下不學佛,是爲了表現處境得意,但我倒是因得意而學佛的。略舉叁則,以概其余。所謂“人身難得”,而今幸得爲男,此其一。“佛法難聞”,現已恭聞正法,此其二。處此濁世,又能棄名利,甘淡泊,一心念佛,求願往生,此其叁。有此叁得,則一切具足,此外還想什麼?兄之得不告我,尚望“退而省其私”,假若還想叱吒一番,那就各從其志,倘能把學佛當著人生精神事業的副業,不特沒有不良的反應,且對個人的前途,將有更大的幫助。
一子出家,九族升天,是不是可能?
能是絕對可能,不過要看家是怎麼出法才能決定。我們看釋迦佛出家,不僅恩及九族,而且德被十方!其他的地方不說,就以我們中國來講,古今聞法得度的,真是難以計算,這個道理,空口講白話,是難以令人相信。現在以世間法來說,假如你能顯貴一時,富有四海,你的親友們的生活環境,一定會因此而改觀。同樣的你出家修道,既然有了重大的成就,當然可藉血統關系的因緣,使他們見賢思齊,而止惡行善,這樣不僅現生吉祥如意,將來往生天界,絕對沒有問題。倘能回向西方,更能永享安樂,壽命無窮!對于已經亡故的祖先,只要能依教修行,亦可得度。地藏經業感品,清淨蓮華目如來說:“光目!汝大慈愍,善能爲母發大誓願,吾觀汝母,十叁歲畢,舍此報已,生爲梵志,壽年百歲,過是報後,當生無憂國土,壽命不可計劫,後成佛果,廣度人天,數如恒河沙。”由此可以看出修行的好處。
所謂出家,就是修行的意思,並不一定要做和尚。有位居士,叫施文塗,以前受騙信一貫道,後來棄邪皈佛,因爲他虔誠精進,不但學業大有進步,而且家庭也非常和樂,事事如意,現就讀空軍機校,仍不忘修持。他的祖母以下七八人,都因他的關系而皈依叁寶,用功修持。還有彰化的施錫金,自皈依後,不但自己精進,且能勸導他人,他的母親和姐姐,現在也很用功。這都是一子出家九族升天的例證。
出家修行,何必要離塵絕俗,是不是消極?
出家的目的,是以自利爲方便,利他爲究竟。但想利他,必先自利,爲了自利,就要依教修行,要修行又不得不講究方法。而出家人都是從社會各階層走出來的,對塵俗的種種習氣,也不外行,現在爲了修行,對財、色、名、食、睡的追求,像緊急刹車似的一刀兩斷,很不容易,因此就要像孔子說的“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找個僻靜的地方,“不見棺材不流淚”,才能專心研究佛法,藉以了解宇宙人生真理,修習離苦得樂的方法,等到自利功德圓滿,然後才能和光同塵,負起他的責任。
老子說:“今盆水在庭,若澄之經日,始見眉睫,濁之不過一撓,即不見方圓矣!”我們的思想,也像一盆混濁的水,很不容易使它澄清,爲了避免一撓之害,所以要離塵絕俗,以便收到修行真實效果。這樣就不難看出我們這種作法,是修行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至于是不是消極?要看從那方面講,因爲我們對增加生死的活計——貪、嗔、癡,是消極的,對了脫生死的方法——戒、定、慧,是積極的。假若你認爲我說的對,希望你也消極其所當消,積極其所當積,則前途有厚望焉!
學佛修行,能不能消除宿業?若能,怎麼出家人也會有死于非命的?若不能,又何必修?
學佛修行,能不能消業的關鍵,不在能消與否,要問學了沒有?修了沒有?如果真的學到行到,絕對能消。經雲:“念佛一聲,能消八萬大劫生死重罪!”佛不妄語,由此證明確實能消。
假若有這樣的一位病人,檢查結果是胃穿孔(宿世惡業),經過手術治療後,已經脫離危險。大夫告訴他不要吃的東西他吃了,護士勸他不要做的事又做了(不如法和犯戒),因此病情惡化,一命嗚呼(死于非命),這是病人不與醫護合作而引起的意外,並不是醫療技術問題。學佛修行和這道理相同。也就是說,學了要修,修也要如法,才見功效。
修行人也會死,是必然的,而死于非命則是偶然的。這種意外事件形成的因素很多,我以爲宿世業力是主要原因。好比說,以前我開出一張十萬元的支票(宿業),以後天天都有存入(修行),因爲數量太少,到時候不夠,因此還是要負違反票據法的責任。即是說,他雖然天天在修行,怎奈宿世業力太強而早熟,所以遭此不幸。現在我們修行的目的,一方面凍結宿世惡因,不讓它有繼續發展的機會,另一方面要使今後不再造新的惡業,並且使過去的善因,和現在的善緣加速成長。這是避免意外事件發生最好的辦法,如見他死于非命,而對修行發生懷疑,我認爲是不合理的,因爲生死是一切衆生必經的過程,如果有人說,既然不免一死,我們又何必爲衣食而奔走,幹脆餓死算了,你看行不行?假使不生活不行,不修行也不行。其實別人修不修,與我毫無關系,一般人都說同行是冤家,但站在佛教的立場,剛好相反,不僅希望人人修行,更希望個個成佛,這一點也是佛教和他教最大不同的地方。
什麼時間出家最好?在家和出家修行有無分別?
出家與否,完全要看各人的因緣,不能肯定的說什麼時間好,什麼時間不好,只要道心堅固,因緣成熟,什麼時間都好。
一般人的習慣,把出家分爲童年、中年和老年叁個時期。現在客觀的分別說明一下:童年出家,俗習未染,學佛易成,可說是最大的優點,如果要找缺點,那就是見識不廣,缺乏處理事務的經驗。若事修行來說,還是大優點。中年出家的,對世間的五花八門都很熟悉,狂心一息,易于看破,至于能不能放下,那又是另一個問題。談到劣點,除了諸根較鈍以外,所知障也比較重,不易收到教化的效果。但古今來有成就的亦大有人在。老年人出家的優點,在“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自然情況威脅之下,妄想比較少,倘能一門深入,容易成功。談到缺點,那就是諸根暗鈍,且不能擔任利他工作。其實那也不能算劣點,假使大家都能自利,就用不著利他。
嚴格的說起來,修行還是越早越好,早日修行,就會少造些惡業,少生些煩惱。如說現在忙,沒有時間修,老了加倍精進,不就行了!當然只要能老,老了能修,還是比不修的好。不過到了“是不能也,非不爲也”的時候修,比現在“是不爲也,非不能也”所修的功德,大有區別,因爲修就是要“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好比有人說:“某某人自從眼睛瞎了以後就變成了好人,你看現在和任何人都處得很好。”像這種贊美是沒有價值的。
學佛重在信、解、行、證,不分僧、俗、貴、賤,時間也不是主要的問題。至于在家與出家修行,有無分別,以修淨土來說是沒有優劣的。因爲阿彌陀佛的政策是大慈大悲,怨親平等,只要修行的功夫到家,檢驗合格(一心不亂),絕對不留難,那像一般人找工作,要驗證件,查資料,送紅包,賣人情!那裏沒有這一套,盡管放心好了。可能你認爲戒牒很重要,其實那只是一張受戒的證明書,並不是西方的入境證。只要能“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而且資糧(信、願、行)具足,沒有也沒有關系,否則給你一百張也去不了。
我參加兩次佛學講座,主講說“金剛經和心經沒有研究價值,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來說,好像兩盆水倒來倒去。”這種說法,我認爲很不妥當,請問法師有何感想?
我的感想是你聽錯了,不然,他既設講座,對佛法多少總會有點認識,何致外行到這地步?如真是這麼說的,我肯定的說,他是外道或是佛法販子。否則,怎會在大庭廣衆之中,公開的毀謗叁寶?他所犯的錯誤,一般人的看法,認爲像放牛的小孩子罵孔子樣的,沒有什麼了不得,其實這是因果的高利貸。
我們要認清釋迦佛入世度生的目的,無非是要使一切衆生清淨六根,而後同登彼岸。因機有鈍利,教分漸頓,反覆申述,出自婆心。由于衆生不識緣生性空之理,以致起惑造業,枉受輪回,所以才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之妙義,以治其好執之痼疾。所謂“色”,是萬有的現象,“空”,是萬有的本體。而“異”是不同;“不異”是相同的意思。一般人對空、有的看法是執有忘空,住空想有,佛的看法是非有非空,亦空亦有,因爲空不自空,待緣而空,有非自有,隨緣而有。所以列子說:“萬物皆出于機(空)而入于機。”如明此義,對空有就不會曲解了。
從空至有,或從有至空,依我們的看法,是有距離的,若以佛眼觀之,剛好相反,爲了使衆生縮短這段距離,所以又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種濃縮性的中道義理,是挽救衆生徘徊于空有之間最好的方法。當然般若經是佛對“中人以上的”菩薩行者所說的究竟法,“中人以下”的末世衆生,五欲重重,那能得解?今遭此謗,不足爲奇。如說“金剛經”和“心經”不值得研究,難道古今的高僧大德的智慧不如他?連是豈有此理!
他若是真的不懂佛法而造了口業,罪過還算小一點,萬一是爲了“宜其室家,樂爾妻孥”蓄意毀謗,而擡高他的身價,搞他的“錢不異命,命不異錢,錢即是命,命即是錢”的“薪金”,那罪過可就大了!談到感想,除了可憐他以外,還有什麼可感的?
念名利叫做妄…
《初機學佛決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