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念,念佛何以不叫妄?想財物叫貪,想西方何以不叫貪?
念名利而求之不得,往往會起邪念,産生造諸惡業的副作用。賣官鬻爵,搶劫走私等等,都是念名利所帶來的後果。
一個神經正常,體格健壯的人,如要使他思想靜止下來,是很不可能的事,因此就用佛念來代替妄念。好比關在籠子裏的猴子,總是跳個不停,假若給他一點食物,就會停止一下。我們的思想像猴子一樣的好動,且比它更難管理,因爲飽暖了思淫欲,饑寒了就起盜心,所以也要給它一點精神食糧,來製止它的妄動。這種精神食糧,不是“西廂記”,也不是“封神榜”,而是念佛法門,這是對治妄念最有效的方法。
我相信每一位做父母的,絕不准許小孩子玩刀,但是他們的手上現在都拿著一把鋒利的刀,你怎麼辦?我的意見是不能打,盡快地拿玩具或糖果來交換,才能避免危險。我們的妄念好比是刀,你反對念佛,等于贊成小孩子玩刀,你忍心這樣做嗎?
念有妄念和正念之別,妄念,念念增加生死;正念,念念了脫生死。念佛目的,是止息妄念,正和用肥皂洗手,旨在去汙的道理一樣,因此不能說它是妄。後問與前答之理相同,舉一反叁,恕不另贅。
我的女婿爲爭財産,兄弟打架,幾乎鬧出人命怎麼辦?
我總想不通,許多人爲什麼把財物看的比生命還重要?兄弟打架且不說,更有殺死父母的,真不知要怎樣說才好!他們有財産可分,還要計較多少,如果沒有可分的,難道就不能活下去?其實錢財是身外之物,祖業對一個人的生存毫無影響。我沒分享祖業,不是也和一般人同樣的過活?
以前我住在新竹,弟弟住湖口,有段很長的時間,每個星期來看我,走的時候,多少總要給他一點零用錢,後來他去金門。至四十九年底,我已積存了兩萬元,准備他成家,不幸的是他因公死于車禍,再也沒有給他錢用的機會了!以後每當有錢時,就想起他不來拿錢而流淚!可惜一般人都不知道失去父母兄弟姐妹的人是多麼的痛苦。
語雲:“同船共渡,前世修來。”現在幸爲六親眷屬,來生又不知是什麼關系,希望大家珍惜這一刹那的聚會,彼此互愛互敬,不要爲了點瑣碎事故而生仇結怨。我們都看過戲劇,你看有沒有爲個人恩怨在前臺打架的?其實不管是家庭也好,國家也好,乃至世界宇宙,如劇場一樣,是非人我,轉眼成空。可惜他們看不透,因此造成許多惡業,演出許多悲劇!
地藏經業感品說:“若遇殺生者,說宿殃短命報;若遇竊盜者,說貧窮困苦報;若遇邪淫者,說雀鴿鴛鴦報;若遇口惡者,說眷屬鬥爭報;若遇網捕生雛者,說骨肉分離報;若遇畋獵漁捕者,說驚狂喪命報。”從這段經文看來,我們所遭受的骨肉分離和眷屬不和的痛苦,都是有原因的,如果現在再不修,將來更痛苦!希望把我這點意思,轉告他們,只要能從此息爭,敦倫盡分,永以爲好,他們過去一切惡行,我定在佛前代求忏悔,而使他們叁業清淨,福壽綿長。假使他們願意持齋念佛,必能使子孫吉慶,福增無量!
什麼叫真心?什麼叫妄心?我們修的是那個心?
真心是宇宙的本體,因爲無相,則不生滅,故稱真。妄心是萬有的能源,能生諸法,因有生滅,故稱妄。這樣說,可能你還是不了解。我再補充說明一下:錢好比是真心,如果不用,永遠還是錢。假使你想開服裝店,就會變成服裝。或問,剛才不是說真心無相嗎?用錢比真心,現在錢變成服裝,是不是真心也變成了妄心?這一點要特別注意,錢雖然變成服裝,但服裝仍然含有錢的價值,錢相雖滅,錢性仍在,把衣服賣了,不是又變成錢了嗎?
錢是隨著人們的思想而變現的,衆生也是跟著無明而起惑造業所成的,相是變了,但佛性未變,只要能依教修行,去一切惡,行一切善,還是可以成佛的。現在我們修,就是修這個念念生滅攀緣執著的妄心,此心滅迹,生死自了。
也許你說,妄心雖然造業,不見得都是惡業。對!但也不見得都是善的。假使把惡業當作汙垢,那麼善業就是肥皂,而肥皂確有去汙的功能,如果汙垢既除,肥皂若不洗掉,還是不幹淨,爲了求得真正的幹淨,還要把水擦幹,擦水的布也要放下。所以六祖教道明要“不思善,不思惡”,就是這個道理。所謂不思善不思惡,就是不可執善,亦不可執惡的意思。假使功夫能做到這一步,什麼問題都得到解決。
我與外子不和,除了死可能無法挽救!
諸法因緣生,夫妻也是緣生的一種假相,好像演戲一樣,轉眼就各自東西,斤斤計較幹什麼?
你們當時是怎麼結婚的?這樣多的男人,又是怎麼選到他?客雲:“在婚前他對我確實很好,同時他說有一家百貨公司,還有鐵工廠,看他樣子也不土,就信以爲真。後來才知道:所謂百貨公司,是他姑媽開的小百貨店;他自己只有個小門面的鐵匠店,請一個工人,就自稱經理,真是個大騙子!”
這樣說來,你說受騙,卻是“叫化子(討飯的)賣米,自討的。”因爲你好貪,以致受騙,因受騙而不和,就嗔恨,由不和而想死,是愚癡。我告訴你:“死,並不能解決人生的痛苦,好像搬家一樣,你在這裏窮,搬到南部去更窮,因爲增加了搬家費的負擔。若明此理,你就不想死了。”
我認爲一般不如意的夫妻,好比是犯人,應該安心受刑,悔過自新,將來還有減刑和赦免的機會,如果越獄逃亡(離婚、自殺),反而更糟!希望不要想入非非,你認爲既知今日,他可能也悔不當初。挽救的辦法,是互相忍讓,共同努力,只要能合作,生活沒有問題,情緒自然就安定了。雙方倘能回心轉意,還會和好如初。以後每天念念觀音菩薩,既能消災解厄,又可緩和情緒,但願誠心誠意地念,定能如意吉祥,幸福無量。
我覺得佛法最好,怎麼還有人不信?
同一父母所生的子女,相貌、思想及嗜好等,都不能完全相同,何況全人類有許多父母,他們的思想當然是千差萬別,各有千秋,不然,工友誰幹?汽車誰開?
宗教信仰,是每個人思想人格的崇高表現,學問在其次,貴賤又次之。而六道衆生,由于業力關系,死此生彼,非常複雜,好像走馬燈樣的轉來轉去,所以思想的智慧,相貌的好醜,以及榮辱禍福等,常各有不同,所信仰的宗教亦因此隨著各人的業力而變異,故難以求其完全相同的。
你知道佛法好,那是你的善根深厚,和家庭環境的培養,再加上自己的努力研究,才發現了這座無盡寶藏!但有些人,沈溺于酒色之內,徘徊于名利之間,加上邪說的麻醉,對佛法不但不信奉贊歎,反譏之爲迷信,謗之以消極。所謂“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秉性如斯,我們也不能怪他,若是一聞即悟,佛就不會說:“其性剛強,難調難伏”呀!
語雲:“牛不喝水,按不低頭”,對不學佛法的人,不必勉強他,最好是以行爲代替言說,也不可視若敝屣,棄之不顧。老子說:“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只要種下了菩提種子,因緣成熟,還是會開花結果的。
上次來的周先生,別人拉他信教不去,他想皈依未允,何故?
我們認識不久,彼此都不了解,我不知他爲何要皈依,他也不知皈依有什麼好處。信仰宗教,比選擇職業還重要,必須有正確的認識。如果是隨聲附和,那是盲從,談不上是信仰。
以前我認識一個人,因爲品德很差,不願招呼他,但和尚很難做,不管什麼人來,總想結點法緣。有一天他說:“法師!我很敬佩你這種吃苦的精神,所以我和鄰居說,這位師父很好,你們可以去拜拜。”我聽了以後,心裏很難過。爲什麼?他說的是實事,並沒有不妥當的地方。要知道壞人說我好,比好人說我壞更糟,你想想,一個品德不好的人去宣傳佛教,能說不是幫倒忙?以鮮大王的醬油來說,若是畫個骨瘦如材的人像作商標,你看所收到的是什麼效果?
有的人認爲皈依的越多越好,我以爲要質量並重才對。因爲他們活動範圍大,影響力強,萬一言行不檢,會使別人遷怒佛教,這樣“龜玉毀于椟中”,你說是誰的過錯?我們弘法利生,在理論上固然要做到怨親平等,在事實上應注意遠避譏嫌。法華經安樂行品說:“不親近栴陀羅(屠夫)……諸惡律儀”,根據這個道理,我就采取彈性任用,因爲我沒有護教的能力,凡事盡可能做到不要給佛教添麻煩,這是我的用心,“知我者爲我心憂”,不知我者那就算了。
“白馬非馬,名形離也,孤犢未嘗有母,非孤犢也。”敬請繹之。
說起這個問題,卻使我想起了一段往事。在就讀小學五年級時,有一天曾聽到家父和他的朋友們討論過。四十九年在嘉義逛書店,買了一本列子注釋,在沖虛至德真經第四卷,才正式看見白馬非馬等句,瞑目回思,仿佛還看見他們當年把酒論詩的情景,俨然未散。張湛對“孤犢未嘗有母,非孤犢也”,只說“此語不可解,近于鄙。”所以我就因此而泄氣,但總覺得可以解,後來于靜坐中,忽緣及此語而有省。
請先聽我介紹一段“相聲”然後再說。有一主婦,叫她的小孩把線拿來,小孩一見好多線(馬)在一起,不知拿那一種線才對,于是就問什麼線?她說:“藍棉線”(白馬)。我們知道,線有絲棉之分,色有藍白之別,既然要藍棉線,那麼其他的線可以不必拿去。線乃諸線的總稱,藍棉線乃屬諸線之個體,所謂藍棉線是由分別所産生的現象,取舍也是由分別所決定的行爲。宇宙萬有以及人我是非,都是由分別而産生各種現象。公孫龍子因疾名實之散亂,而假物取譬,藉白馬之辯名于時。列子之學宗于老,亦尚無爲,故和之。
所謂白馬之馬,是指某一匹或某一群馬而言的,而藍棉線的地位一樣,如果光說馬,那就包括了白馬、黃馬、公馬、母馬,乃至海馬。而白馬之馬,因形(色)名(馬)有異,故曰“白馬非馬”。也就是說,白馬者非諸馬也,並不是說白馬不是馬,是爲白馬非馬的真義。
至于孤犢未嘗有母,首先要…
《初機學佛決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