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机学佛决疑▪P21

  ..续本文上一页念,念佛何以不叫妄?想财物叫贪,想西方何以不叫贪?

  念名利而求之不得,往往会起邪念,产生造诸恶业的副作用。卖官鬻爵,抢劫走私等等,都是念名利所带来的后果。

  一个神经正常,体格健壮的人,如要使他思想静止下来,是很不可能的事,因此就用佛念来代替妄念。好比关在笼子里的猴子,总是跳个不停,假若给他一点食物,就会停止一下。我们的思想像猴子一样的好动,且比它更难管理,因为饱暖了思淫欲,饥寒了就起盗心,所以也要给它一点精神食粮,来制止它的妄动。这种精神食粮,不是“西厢记”,也不是“封神榜”,而是念佛法门,这是对治妄念最有效的方法。

  我相信每一位做父母的,绝不准许小孩子玩刀,但是他们的手上现在都拿著一把锋利的刀,你怎么办?我的意见是不能打,尽快地拿玩具或糖果来交换,才能避免危险。我们的妄念好比是刀,你反对念佛,等于赞成小孩子玩刀,你忍心这样做吗?

  念有妄念和正念之别,妄念,念念增加生死;正念,念念了脱生死。念佛目的,是止息妄念,正和用肥皂洗手,旨在去污的道理一样,因此不能说它是妄。后问与前答之理相同,举一反三,恕不另赘。

  我的女婿为争财产,兄弟打架,几乎闹出人命怎么办?

  我总想不通,许多人为什么把财物看的比生命还重要?兄弟打架且不说,更有杀死父母的,真不知要怎样说才好!他们有财产可分,还要计较多少,如果没有可分的,难道就不能活下去?其实钱财是身外之物,祖业对一个人的生存毫无影响。我没分享祖业,不是也和一般人同样的过活?

  以前我住在新竹,弟弟住湖口,有段很长的时间,每个星期来看我,走的时候,多少总要给他一点零用钱,后来他去金门。至四十九年底,我已积存了两万元,准备他成家,不幸的是他因公死于车祸,再也没有给他钱用的机会了!以后每当有钱时,就想起他不来拿钱而流泪!可惜一般人都不知道失去父母兄弟姐妹的人是多么的痛苦。

  语云:“同船共渡,前世修来。”现在幸为六亲眷属,来生又不知是什么关系,希望大家珍惜这一刹那的聚会,彼此互爱互敬,不要为了点琐碎事故而生仇结怨。我们都看过戏剧,你看有没有为个人恩怨在前台打架的?其实不管是家庭也好,国家也好,乃至世界宇宙,如剧场一样,是非人我,转眼成空。可惜他们看不透,因此造成许多恶业,演出许多悲剧!

  地藏经业感品说:“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报;若遇窃盗者,说贫穷困苦报;若遇邪淫者,说雀鸽鸳鸯报;若遇口恶者,说眷属斗争报;若遇网捕生雏者,说骨肉分离报;若遇畋猎渔捕者,说惊狂丧命报。”从这段经文看来,我们所遭受的骨肉分离和眷属不和的痛苦,都是有原因的,如果现在再不修,将来更痛苦!希望把我这点意思,转告他们,只要能从此息争,敦伦尽分,永以为好,他们过去一切恶行,我定在佛前代求忏悔,而使他们三业清净,福寿绵长。假使他们愿意持斋念佛,必能使子孙吉庆,福增无量!

  什么叫真心?什么叫妄心?我们修的是那个心?

  真心是宇宙的本体,因为无相,则不生灭,故称真。妄心是万有的能源,能生诸法,因有生灭,故称妄。这样说,可能你还是不了解。我再补充说明一下:钱好比是真心,如果不用,永远还是钱。假使你想开服装店,就会变成服装。或问,刚才不是说真心无相吗?用钱比真心,现在钱变成服装,是不是真心也变成了妄心?这一点要特别注意,钱虽然变成服装,但服装仍然含有钱的价值,钱相虽灭,钱性仍在,把衣服卖了,不是又变成钱了吗?

  钱是随著人们的思想而变现的,众生也是跟著无明而起惑造业所成的,相是变了,但佛性未变,只要能依教修行,去一切恶,行一切善,还是可以成佛的。现在我们修,就是修这个念念生灭攀缘执著的妄心,此心灭迹,生死自了。

  也许你说,妄心虽然造业,不见得都是恶业。对!但也不见得都是善的。假使把恶业当作污垢,那么善业就是肥皂,而肥皂确有去污的功能,如果污垢既除,肥皂若不洗掉,还是不干净,为了求得真正的干净,还要把水擦干,擦水的布也要放下。所以六祖教道明要“不思善,不思恶”,就是这个道理。所谓不思善不思恶,就是不可执善,亦不可执恶的意思。假使功夫能做到这一步,什么问题都得到解决。

    我与外子不和,除了死可能无法挽救!

  诸法因缘生,夫妻也是缘生的一种假相,好像演戏一样,转眼就各自东西,斤斤计较干什么?

  你们当时是怎么结婚的?这样多的男人,又是怎么选到他?客云:“在婚前他对我确实很好,同时他说有一家百货公司,还有铁工厂,看他样子也不土,就信以为真。后来才知道:所谓百货公司,是他姑妈开的小百货店;他自己只有个小门面的铁匠店,请一个工人,就自称经理,真是个大骗子!”

  这样说来,你说受骗,却是“叫化子(讨饭的)卖米,自讨的。”因为你好贪,以致受骗,因受骗而不和,就嗔恨,由不和而想死,是愚痴。我告诉你:“死,并不能解决人生的痛苦,好像搬家一样,你在这里穷,搬到南部去更穷,因为增加了搬家费的负担。若明此理,你就不想死了。”

  我认为一般不如意的夫妻,好比是犯人,应该安心受刑,悔过自新,将来还有减刑和赦免的机会,如果越狱逃亡(离婚、自杀),反而更糟!希望不要想入非非,你认为既知今日,他可能也悔不当初。挽救的办法,是互相忍让,共同努力,只要能合作,生活没有问题,情绪自然就安定了。双方倘能回心转意,还会和好如初。以后每天念念观音菩萨,既能消灾解厄,又可缓和情绪,但愿诚心诚意地念,定能如意吉祥,幸福无量。

  我觉得佛法最好,怎么还有人不信?

  同一父母所生的子女,相貌、思想及嗜好等,都不能完全相同,何况全人类有许多父母,他们的思想当然是千差万别,各有千秋,不然,工友谁干?汽车谁开?

  宗教信仰,是每个人思想人格的崇高表现,学问在其次,贵贱又次之。而六道众生,由于业力关系,死此生彼,非常复杂,好像走马灯样的转来转去,所以思想的智慧,相貌的好丑,以及荣辱祸福等,常各有不同,所信仰的宗教亦因此随著各人的业力而变异,故难以求其完全相同的。

  你知道佛法好,那是你的善根深厚,和家庭环境的培养,再加上自己的努力研究,才发现了这座无尽宝藏!但有些人,沉溺于酒色之内,徘徊于名利之间,加上邪说的麻醉,对佛法不但不信奉赞叹,反讥之为迷信,谤之以消极。所谓“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秉性如斯,我们也不能怪他,若是一闻即悟,佛就不会说:“其性刚强,难调难伏”呀!

  语云:“牛不喝水,按不低头”,对不学佛法的人,不必勉强他,最好是以行为代替言说,也不可视若敝屣,弃之不顾。老子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只要种下了菩提种子,因缘成熟,还是会开花结果的。

  上次来的周先生,别人拉他信教不去,他想皈依未允,何故?

  我们认识不久,彼此都不了解,我不知他为何要皈依,他也不知皈依有什么好处。信仰宗教,比选择职业还重要,必须有正确的认识。如果是随声附和,那是盲从,谈不上是信仰。

  以前我认识一个人,因为品德很差,不愿招呼他,但和尚很难做,不管什么人来,总想结点法缘。有一天他说:“法师!我很敬佩你这种吃苦的精神,所以我和邻居说,这位师父很好,你们可以去拜拜。”我听了以后,心里很难过。为什么?他说的是实事,并没有不妥当的地方。要知道坏人说我好,比好人说我坏更糟,你想想,一个品德不好的人去宣传佛教,能说不是帮倒忙?以鲜大王的酱油来说,若是画个骨瘦如材的人像作商标,你看所收到的是什么效果?

  有的人认为皈依的越多越好,我以为要质量并重才对。因为他们活动范围大,影响力强,万一言行不检,会使别人迁怒佛教,这样“龟玉毁于椟中”,你说是谁的过错?我们弘法利生,在理论上固然要做到怨亲平等,在事实上应注意远避讥嫌。法华经安乐行品说:“不亲近栴陀罗(屠夫)……诸恶律仪”,根据这个道理,我就采取弹性任用,因为我没有护教的能力,凡事尽可能做到不要给佛教添麻烦,这是我的用心,“知我者为我心忧”,不知我者那就算了。

  “白马非马,名形离也,孤犊未尝有母,非孤犊也。”敬请绎之。

  说起这个问题,却使我想起了一段往事。在就读小学五年级时,有一天曾听到家父和他的朋友们讨论过。四十九年在嘉义逛书店,买了一本列子注释,在冲虚至德真经第四卷,才正式看见白马非马等句,瞑目回思,仿佛还看见他们当年把酒论诗的情景,俨然未散。张湛对“孤犊未尝有母,非孤犊也”,只说“此语不可解,近于鄙。”所以我就因此而泄气,但总觉得可以解,后来于静坐中,忽缘及此语而有省。

  请先听我介绍一段“相声”然后再说。有一主妇,叫她的小孩把线拿来,小孩一见好多线(马)在一起,不知拿那一种线才对,于是就问什么线?她说:“蓝棉线”(白马)。我们知道,线有丝棉之分,色有蓝白之别,既然要蓝棉线,那么其他的线可以不必拿去。线乃诸线的总称,蓝棉线乃属诸线之个体,所谓蓝棉线是由分别所产生的现象,取舍也是由分别所决定的行为。宇宙万有以及人我是非,都是由分别而产生各种现象。公孙龙子因疾名实之散乱,而假物取譬,藉白马之辩名于时。列子之学宗于老,亦尚无为,故和之。

  所谓白马之马,是指某一匹或某一群马而言的,而蓝棉线的地位一样,如果光说马,那就包括了白马、黄马、公马、母马,乃至海马。而白马之马,因形(色)名(马)有异,故曰“白马非马”。也就是说,白马者非诸马也,并不是说白马不是马,是为白马非马的真义。

  至于孤犊未尝有母,首先要…

《初机学佛决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