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机学佛决疑▪P22

  ..续本文上一页了解孤与犊的意义。所谓“孤”,就是单独的意思,“犊”,即是小牛。我们都知道牛也是属于胎生动物的一种,小牛必须藉公牛和母牛的因缘才能产生,这是必然的道理。但有母牛不见得会有小牛,既有小牛,就一定有公牛和母牛,不然小牛从何而来?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因此证明小牛确实是有牛父牛母的。而未尝有母的原因,可能是小牛出生不久,母牛即告死亡,或是被主人卖给别人饲养,而未尝能够生活在一起,所以说“未尝有母”。

  宇宙间所有的动物,可能除了人以外,其他的配偶,都没有完成明媒正娶的法律手续,同时孟子又说过“幼而无父曰孤”,这样就产生孤犊的名词。其实小牛是有牛父的,因缺乏证据,所以说“非孤犊也”。

  “白马非马”,依佛理解,“白马”是“相”,“马”是“性”,性为相之体,相乃性之用,故曰“白马非马”。但“孤犊未尝有母”,若以孤犊喻为众生,则母即谓之佛。众生虽迷真逐妄而为众生,但佛性仍在,故曰“未尝有母”。倘能止一切恶,行一切善,到了恶尽善满,福慧具足时,那就不是众生,是为“非孤犊也”。

  以上所释,尊意以为然否?你若喜读此类文字,除了要多读儒书,对普通常识也要留意。“子曰学而”固称学问,但童谣谚语也是文章。只要其心正,则诗无邪。关于佛法最好是能懂一点,对求解确有不可思议的帮助。最后补充说明一点,我希望你研究佛法目的是求知,而不是想拉你来做和尚。

  家母久疾不起,弟子因家累,难免有失敬之处,乞示补救之道。

  佛说:“看病福田,第一福田。”令堂久病不起,正是你尽责培福的好机会,幸勿错过。曾子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事后追悔悲伤,实不及身前兑现的好。

  孝亲之道,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一个“敬”字,所以孔子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但诸供养中,求其无愧于心就可以,也不必打肿脸充胖子。且视亲恙作示疾想,功德无量;如作冤家债主想,罪不可逭!就算是讨债罢,也应尽力还清,方无后患。利用机缘,劝亲念佛,发愿往生,极其重要。说明久疾原因,乃宿世恶业之所致,倘能志心念佛,痊愈有期,万一报尽命终,亦可往生极乐,永脱轮回。

  读来信,察知居士既贤且孝,殊堪敬佩!暇时代亲念佛,回向西方;行有余力,可买物放生,以助正行,此所谓补救之道,勉之!

  学佛的人可不可以看电视?

  世出世法,好像麦子和面粉的关系,本来是一个东西,由于妄心分别,便产生了面粉和许多其他的名称。

  其实电视本身是没有善恶的,如果说有,那是由于我们不善用心所致,还是以麦子来说,虽然含有面粉的成分,如不磨它,怎会成为面粉?也就是说不管它演些什么,只要不错用心,也许没有多大关系。话虽如此,但要做到不动心,当然很不容易,为了防患于未然,还是少看较好。

  汉书云:“纤微憔瘁之音作,而民思忧;阐谐嫚易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厉猛奋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正诚之音作,而民肃敬;买裕和顺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邪散之音作,而民淫乱!”因此我要向电视、广播、新闻界诸君诚恳的要求,千万要尊重职业道德,不能过分渲染,而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以及社会安宁。更希望家长们管制节目收看时间,凡有危害青少年心理的东西,不要他们看,这样对管教有很大的帮助。

  学佛的人应以修行为重,我们都是凡夫,对于不正当的娱乐,耳濡目染,可能有影响。听说曾有人为了看“保镳”而不上殿,像这样的妨碍修行,我以为还是不看为妙。

  见蛇食蛙,即杀蛇而救之,救蛙是否有功?杀蛇是否无罪?

  这个问题,只能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答之,堪称尽美!否则,见仁见智,很难论定。不过我要请问的是,你为什么要杀蛇救蛙?如果认为蛇有食蛙而兼毒人之虞,蛙有护稼之助,如此则杀之救之,合情合理。但蛙既有护稼之功,何故杀之为食?蛇食蛙见之即杀,何故人食蛙闻而赞善?同一食也,今誉之为救蛙,实则与蛇争食。且今蛇之食蛙,犹昔蛙之食虫,人因食蛙之过,故遭蛇毒耳。

  今既以蛇之食蛙毒人之过而赐死,则牛马鸡犬何罪焉?牛马有耕载驾驰之劳,鸡犬有嘶晨守夜之益,既不争城,且能尽职,何故杀而食之?鱼鳌何罪焉?避祸于江河之内,求生于水土之间,未具害人之谋,更无争食之过,网之何为?杀之何罪?或煎或炒,以充口腹,造恶业于今生,结祸胎于来世!或曰:天生万物以养人,何罪之有?所谓万物者,宇宙之万有也,故人亦不得居于物外。万物既用之于养人,则人亦当以养万物,虎狼之食人畜,若人之食牛羊,彼此互养,天意如斯,何故以救蛙为功,杀蛇称过?试观今之车祸频传,战争无已,此皆杀生之过,互啖之仇之所招,倘不及时止之,则未来之祸殃,更有甚于今昔!

  至于欲论功过,当视其用心而定。所谓用心,即其目的何在?凡损他利己者,虽救生未必有功,若利他而损己者,纵杀生或当无过。世人因恶鼠而畜猫,非怜猫之失所,故不为功,武王为吊民而伐罪,旨在除暴安良,焉能称过?此所谓用心之道也。

  时当末法,业感堪虞,伏望大众慈悲,共修佛事,倘能戒十恶于娑婆,必感千生于天界,若能念佛回向,求愿往生,如此,则六道自此而长辞,轮回亦从今而永脱,果能如是行去,众生幸甚!诸佛欣然!

  我在感化院住了很久,好苦啊!那里的负责人好像没有—点慈悲心似的,原因何在?

  所谓感化院,顾名思义,当然不及在家里舒服。请问你为什么到那里去?

  客:不是我要去,因为我也不知道是怎么的,和不良少年交上了朋友,终日在一起鬼混,就闯下了大祸,直到去年减刑回来。最近看见法师的大作,所以特地来请教。

  僧:这样说,他们并没有错,假若你没有过错,谁敢抓你?我们的政府,实行的是民主政治,一切都有合理的保障和充分自由。所谓自由,在思想和言行上必须做到自他两利,如果只知自利,而侵犯了别人的权益,那是自私,当然要受法律的制裁,否则好人就不要活了。你也知道别人对你不好,就批评他们没有慈悲心,难道你过去的所作所为是慈悲的?所谓“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有慈悲心的人,绝不侵犯他人的权益。我再问你,你住过医院没有?

  客:我身体没有病,所以没有住。

  僧:身体没病,就不住医院,那么言行有了病,当然要住感化院。医生待病人,用药物苦其口,刀剪切其腹,旨在去病,而非仇怨。你因为有言行不轨之病,所以也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以后才能做好人,行好事;假若那里穿的是奇装异服、吃的是海味山珍、住的是观光饭店、坐的是迷你汽车,高起兴来,还“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假如是那样,谁都愿意接受感化了。你不检讨自己,反而怨嗔别人,是不对的。要知道,法律的手段虽然残忍,但目的是仁慈的。当时对你的恶行,如不及时制止和适当的感化,现在更不知又闯下多少大祸!减刑出狱,这是史无前例的德政,希望好自为之,检讨过去,策励将来,方能对得起政府和自己的良心。

  客:我从来就没有听过这些道理,今后我决心要做个好人,有机会要常来听听佛教的道理。

  僧:只要愿意接受劝导,当然欢迎你来。

  有好心人,在出车祸的地方,树立南无阿弥陀佛的石碑,用以镇压,是否有效?

  无论什么灾祸,都是由众生的业力造成的。而业力是由贪嗔痴的妄念(思想)所产生的,当妄想发展到极点时,理智就作不了主,因此就种下了祸根,造成祸事。当知车祸是驾驶与乘客的共业所感,由于各人业力不同,因此有死亡、残废、轻伤及毫发受损种种差别,这就叫做别业。

  根据每次车祸的报导,多半是由驾驶疏忽,或是机械失灵和天气影响造成的。因此有善男信女在发生车祸的路旁立碑,目的是提高驾驶的警觉,使他的思想恢复正常,所诸“胸中正,则眸子(眼睛)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眸子了焉,看的清楚,就不致出事了。乘客倘能时常念佛,亦能消灾解厄,转危为安,这种不可思议的义理,一般人是体会不到的。曾见有人在墙上写著「谨防恶犬”几字,其目的是使行人注意和预防,而收到不使恶犬伤人的效果。如明此理,有效与否,就知道了。

  前些日子,报载某处车祸,把石碑撞毁,因此有人讥为迷信,这真是“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如果他能多读点书,可能就不会藉机兴谤的。

  说念佛修行,就能所求如愿,有时我也念,怎么没有效?

  念佛修行,能使众生所求如愿,这是实事,绝对不假,你念的无效,可能不常念,或者念的太少,诚心的程度不够,更是无效的主因。如果“平日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念几句,效果自然不大。

  谈到如愿,也要看所求的情形而定。好比说,有人求了平安,就骑著车子,不守交通规则,在马路上横冲直闯,这样子出了车祸,怎能怪佛不灵?自己长的像“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又没有学识能力,还想讨个电影明星做老婆,这种愿怎么能如?求升官的目的,是想利用职权搞钞票,如了愿岂不是害了他?求发财,是为了吃喝玩乐,这个愿还是不如的好,不然,会造下更多的恶业,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对于所求而未能如愿的,时空也有关系,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认为凡事只要尽了自己的心力去做,利害得失最好不必计较,这是避免烦恼最有效的方法。

  客:既然这样,那又何必念,何必求?

  僧:念佛功德,难以说尽,简单的说,不仅现在能消灾解厄,增福延寿,将来又能了脱生死,得大自在。如因求之不得,而不念不求,实在可惜!要知道大慈大悲的佛菩萨,对于众生的心愿须做到利害兼顾,可如则如。好比说,你有色盲而考不取驾照,这正是佛菩萨慈悲的加…

《初机学佛决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