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初機學佛決疑▪P22

  ..續本文上一頁了解孤與犢的意義。所謂“孤”,就是單獨的意思,“犢”,即是小牛。我們都知道牛也是屬于胎生動物的一種,小牛必須藉公牛和母牛的因緣才能産生,這是必然的道理。但有母牛不見得會有小牛,既有小牛,就一定有公牛和母牛,不然小牛從何而來?所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因此證明小牛確實是有牛父牛母的。而未嘗有母的原因,可能是小牛出生不久,母牛即告死亡,或是被主人賣給別人飼養,而未嘗能夠生活在一起,所以說“未嘗有母”。

  宇宙間所有的動物,可能除了人以外,其他的配偶,都沒有完成明媒正娶的法律手續,同時孟子又說過“幼而無父曰孤”,這樣就産生孤犢的名詞。其實小牛是有牛父的,因缺乏證據,所以說“非孤犢也”。

  “白馬非馬”,依佛理解,“白馬”是“相”,“馬”是“性”,性爲相之體,相乃性之用,故曰“白馬非馬”。但“孤犢未嘗有母”,若以孤犢喻爲衆生,則母即謂之佛。衆生雖迷真逐妄而爲衆生,但佛性仍在,故曰“未嘗有母”。倘能止一切惡,行一切善,到了惡盡善滿,福慧具足時,那就不是衆生,是爲“非孤犢也”。

  以上所釋,尊意以爲然否?你若喜讀此類文字,除了要多讀儒書,對普通常識也要留意。“子曰學而”固稱學問,但童謠諺語也是文章。只要其心正,則詩無邪。關于佛法最好是能懂一點,對求解確有不可思議的幫助。最後補充說明一點,我希望你研究佛法目的是求知,而不是想拉你來做和尚。

  家母久疾不起,弟子因家累,難免有失敬之處,乞示補救之道。

  佛說:“看病福田,第一福田。”令堂久病不起,正是你盡責培福的好機會,幸勿錯過。曾子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事後追悔悲傷,實不及身前兌現的好。

  孝親之道,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一個“敬”字,所以孔子說:“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但諸供養中,求其無愧于心就可以,也不必打腫臉充胖子。且視親恙作示疾想,功德無量;如作冤家債主想,罪不可逭!就算是討債罷,也應盡力還清,方無後患。利用機緣,勸親念佛,發願往生,極其重要。說明久疾原因,乃宿世惡業之所致,倘能志心念佛,痊愈有期,萬一報盡命終,亦可往生極樂,永脫輪回。

  讀來信,察知居士既賢且孝,殊堪敬佩!暇時代親念佛,回向西方;行有余力,可買物放生,以助正行,此所謂補救之道,勉之!

  學佛的人可不可以看電視?

  世出世法,好像麥子和面粉的關系,本來是一個東西,由于妄心分別,便産生了面粉和許多其他的名稱。

  其實電視本身是沒有善惡的,如果說有,那是由于我們不善用心所致,還是以麥子來說,雖然含有面粉的成分,如不磨它,怎會成爲面粉?也就是說不管它演些什麼,只要不錯用心,也許沒有多大關系。話雖如此,但要做到不動心,當然很不容易,爲了防患于未然,還是少看較好。

  漢書雲:“纖微憔瘁之音作,而民思憂;闡諧嫚易之音作,而民康樂;粗厲猛奮之音作,而民剛毅;廉直正誠之音作,而民肅敬;買裕和順之音作,而民慈愛;流辟邪散之音作,而民淫亂!”因此我要向電視、廣播、新聞界諸君誠懇的要求,千萬要尊重職業道德,不能過分渲染,而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以及社會安甯。更希望家長們管製節目收看時間,凡有危害青少年心理的東西,不要他們看,這樣對管教有很大的幫助。

  學佛的人應以修行爲重,我們都是凡夫,對于不正當的娛樂,耳濡目染,可能有影響。聽說曾有人爲了看“保镳”而不上殿,像這樣的妨礙修行,我以爲還是不看爲妙。

  見蛇食蛙,即殺蛇而救之,救蛙是否有功?殺蛇是否無罪?

  這個問題,只能以“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答之,堪稱盡美!否則,見仁見智,很難論定。不過我要請問的是,你爲什麼要殺蛇救蛙?如果認爲蛇有食蛙而兼毒人之虞,蛙有護稼之助,如此則殺之救之,合情合理。但蛙既有護稼之功,何故殺之爲食?蛇食蛙見之即殺,何故人食蛙聞而贊善?同一食也,今譽之爲救蛙,實則與蛇爭食。且今蛇之食蛙,猶昔蛙之食蟲,人因食蛙之過,故遭蛇毒耳。

  今既以蛇之食蛙毒人之過而賜死,則牛馬雞犬何罪焉?牛馬有耕載駕馳之勞,雞犬有嘶晨守夜之益,既不爭城,且能盡職,何故殺而食之?魚鳌何罪焉?避禍于江河之內,求生于水土之間,未具害人之謀,更無爭食之過,網之何爲?殺之何罪?或煎或炒,以充口腹,造惡業于今生,結禍胎于來世!或曰:天生萬物以養人,何罪之有?所謂萬物者,宇宙之萬有也,故人亦不得居于物外。萬物既用之于養人,則人亦當以養萬物,虎狼之食人畜,若人之食牛羊,彼此互養,天意如斯,何故以救蛙爲功,殺蛇稱過?試觀今之車禍頻傳,戰爭無已,此皆殺生之過,互啖之仇之所招,倘不及時止之,則未來之禍殃,更有甚于今昔!

  至于欲論功過,當視其用心而定。所謂用心,即其目的何在?凡損他利己者,雖救生未必有功,若利他而損己者,縱殺生或當無過。世人因惡鼠而畜貓,非憐貓之失所,故不爲功,武王爲吊民而伐罪,旨在除暴安良,焉能稱過?此所謂用心之道也。

  時當末法,業感堪虞,伏望大衆慈悲,共修佛事,倘能戒十惡于娑婆,必感千生于天界,若能念佛回向,求願往生,如此,則六道自此而長辭,輪回亦從今而永脫,果能如是行去,衆生幸甚!諸佛欣然!

  我在感化院住了很久,好苦啊!那裏的負責人好像沒有—點慈悲心似的,原因何在?

  所謂感化院,顧名思義,當然不及在家裏舒服。請問你爲什麼到那裏去?

  客:不是我要去,因爲我也不知道是怎麼的,和不良少年交上了朋友,終日在一起鬼混,就闖下了大禍,直到去年減刑回來。最近看見法師的大作,所以特地來請教。

  僧:這樣說,他們並沒有錯,假若你沒有過錯,誰敢抓你?我們的政府,實行的是民主政治,一切都有合理的保障和充分自由。所謂自由,在思想和言行上必須做到自他兩利,如果只知自利,而侵犯了別人的權益,那是自私,當然要受法律的製裁,否則好人就不要活了。你也知道別人對你不好,就批評他們沒有慈悲心,難道你過去的所作所爲是慈悲的?所謂“慈能與樂,悲能拔苦”,有慈悲心的人,絕不侵犯他人的權益。我再問你,你住過醫院沒有?

  客:我身體沒有病,所以沒有住。

  僧:身體沒病,就不住醫院,那麼言行有了病,當然要住感化院。醫生待病人,用藥物苦其口,刀剪切其腹,旨在去病,而非仇怨。你因爲有言行不軌之病,所以也要“苦其心志,勞其筋骨……”以後才能做好人,行好事;假若那裏穿的是奇裝異服、吃的是海味山珍、住的是觀光飯店、坐的是迷你汽車,高起興來,還“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假如是那樣,誰都願意接受感化了。你不檢討自己,反而怨嗔別人,是不對的。要知道,法律的手段雖然殘忍,但目的是仁慈的。當時對你的惡行,如不及時製止和適當的感化,現在更不知又闖下多少大禍!減刑出獄,這是史無前例的德政,希望好自爲之,檢討過去,策勵將來,方能對得起政府和自己的良心。

  客:我從來就沒有聽過這些道理,今後我決心要做個好人,有機會要常來聽聽佛教的道理。

  僧:只要願意接受勸導,當然歡迎你來。

  有好心人,在出車禍的地方,樹立南無阿彌陀佛的石碑,用以鎮壓,是否有效?

  無論什麼災禍,都是由衆生的業力造成的。而業力是由貪嗔癡的妄念(思想)所産生的,當妄想發展到極點時,理智就作不了主,因此就種下了禍根,造成禍事。當知車禍是駕駛與乘客的共業所感,由于各人業力不同,因此有死亡、殘廢、輕傷及毫發受損種種差別,這就叫做別業。

  根據每次車禍的報導,多半是由駕駛疏忽,或是機械失靈和天氣影響造成的。因此有善男信女在發生車禍的路旁立碑,目的是提高駕駛的警覺,使他的思想恢複正常,所諸“胸中正,則眸子(眼睛)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眸子了焉,看的清楚,就不致出事了。乘客倘能時常念佛,亦能消災解厄,轉危爲安,這種不可思議的義理,一般人是體會不到的。曾見有人在牆上寫著「謹防惡犬”幾字,其目的是使行人注意和預防,而收到不使惡犬傷人的效果。如明此理,有效與否,就知道了。

  前些日子,報載某處車禍,把石碑撞毀,因此有人譏爲迷信,這真是“秀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如果他能多讀點書,可能就不會藉機興謗的。

  說念佛修行,就能所求如願,有時我也念,怎麼沒有效?

  念佛修行,能使衆生所求如願,這是實事,絕對不假,你念的無效,可能不常念,或者念的太少,誠心的程度不夠,更是無效的主因。如果“平日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的念幾句,效果自然不大。

  談到如願,也要看所求的情形而定。好比說,有人求了平安,就騎著車子,不守交通規則,在馬路上橫沖直闖,這樣子出了車禍,怎能怪佛不靈?自己長的像“豬八戒照鏡子,裏外不是人”,又沒有學識能力,還想討個電影明星做老婆,這種願怎麼能如?求升官的目的,是想利用職權搞鈔票,如了願豈不是害了他?求發財,是爲了吃喝玩樂,這個願還是不如的好,不然,會造下更多的惡業,不但無益,反而有害!

  對于所求而未能如願的,時空也有關系,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我認爲凡事只要盡了自己的心力去做,利害得失最好不必計較,這是避免煩惱最有效的方法。

  客:既然這樣,那又何必念,何必求?

  僧:念佛功德,難以說盡,簡單的說,不僅現在能消災解厄,增福延壽,將來又能了脫生死,得大自在。如因求之不得,而不念不求,實在可惜!要知道大慈大悲的佛菩薩,對于衆生的心願須做到利害兼顧,可如則如。好比說,你有色盲而考不取駕照,這正是佛菩薩慈悲的加…

《初機學佛決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