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被,應作報恩想才對。照我想,凡是所求未能如願的,想必另有原因,但願能繼續修行,雖然失之東隅,必能收之桑榆。根據我的經驗,凡是未能如願的事,以後都證明是對的。
客:我們所求的當然是屬于個人或家庭方面的事。
僧:只要合理,都可以求。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說:“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衆生常應心念,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老子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只要能依教行持,自然會行吉居祥,萬事如意,而且懂得緣生性空的道理以後,對于世事就不會妄求(物格),妄想少,神智清明,處事的思考力必定增強,也看得破,放得下(知至),對學佛就有興趣,信心也更堅定(意誠),又以成佛爲期(心正),當然殺盜淫妄種種惡業,就不會做(身修),人人如此,家庭必定和樂(家齊),家家如此,社會自然安定(國治),國國如此,世界就和平了(天下平)!
念佛往生,到了那裏還是聞法修行,老是那樣,會不會感到膩?
我根本沒有嘗過那種味道,不知道膩不膩。照我想是不會的。好比一個正常人,天天吃飯睡覺,睡覺吃飯,並不感到膩呀!像你每天上班下班,不但不膩,而且還很有勁,因爲你的目的是爲了賺錢維持全家人的生活,那麼修行人是以成佛度生爲目的,對于修行,自然更不會感到膩了。
以讀書來說,如想得到博士學位,對所修的課裏,一定不會有膩的感覺,否則就不能達到目的。孔夫子之所以被尊爲萬世師表,是由“學之不厭,誨人不倦”所得來的;宰予因爲對讀書沒有興趣而晝寢,才留下“朽木不可雕也”的趣話。
佛法是“登高山複有高山,出瀛海更有瀛海”的一門高深的學問,對世間學問,以我們有限的生命來說,尚且研讀不完,何況佛法!
客:極樂世界的人民,壽命也是無量的長,天天修習,總有一天會修完哪!
僧:你會下象棋不?別看棋子只有叁十二粒,但奧妙卻也無窮。就以一位職業棋手來說,一生下到老,也不會有步步相同的棋式出現,因爲雙方的智力不同,所以就有差別。你以爲叁藏十二部經典,就代表了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所說的佛法,我認爲不正確。要知道釋迦佛所說的佛法,主要的是應此方衆生的根機而說的,到了極樂世界,將會有更精深的佛法以供修習。我這樣說並不是說釋迦佛說的不是究竟法,以淨土分九品的義理來說,下品下生是方便究竟,論階位只相當于四果羅漢,和圓教七信位的菩薩相等,但四果羅漢只斷叁界內的見思惑,初信只斷見惑,要到七信才斷思惑,八、九、十信破塵沙,伏無明,至十信後,破一分無明,證一品叁德密藏(法性,實相),而入初住,稱爲法身大士,經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而入佛位。極樂世界之所以分九品的原因,也是爲了應機,而使其分斷分證,等到諸惑全空,花開見佛,才是究竟的究竟!
在這世界上,有許多人,因爲了脫生死的心太切,念了幾十年的佛,不但不膩,反而覺得念的不夠多。如能往生,在那種美妙的環境裏修行,所謂樂以忘憂,更不會有膩的感覺。而往生唯一的條件是“一心不亂”,不亂即是定,既然能定,時間觀念當然就沒有了,因此就不會感到膩。所謂膩,是由分別心所産生的一種感覺,有這種觀念存在,可說是與極樂世界的距離,永遠是十萬億佛土。你怕膩,我認爲是好現象,但願依教行持,若能往生上品,就不會膩了。
我在曆史上看到有關宗教的評論,他說梁武帝本是南朝比較出色的君主,可惜因晚年迷信佛法,致有侯景之亂,是真的嗎?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他有權編曆史,愛怎麼說就怎麼說,別人那管得了。不過他說是也不行,我說非也不行,鹿馬人力可更,是非且待公論,後之善讀史者,必有感于斯言。
現在客觀的用佛法理論,來談談這件事的道理好了。一個國家的興亡,是全國人民的共業所感。是故老子說:“世治愚者不得獨亂,世亂賢者不能獨治。”因爲他不了解這些道理,故作此評。如說梁武帝因迷信佛法而失天下是對的,試問他得天下是迷信了什麼法?我以爲他若不是晚年信佛,恐怕早就垮了,如認爲我說的不對,那周之衰,秦之滅,應該怪誰?去年有位老先生和我暢談往事,而涉及佛法,他說:“古有某將,在兵臨城下時,還在屋裏念金剛經,以致大局不可收拾!”這件事可靠與否,姑且不談,其目的是爲了诋毀佛教,顯其所尚。因此我笑著說你沒有誦金剛經,怎麼弄成今天這種樣子?不談別的,連立錐之地也沒有!我天天念經,好壞總有容膝之處,弄得他沒有話說。我讀過曆史,但沒有研究,不過我認爲曆史是民族文化的結晶,也是國民生活道德的准則,其作用不僅是贊譽賢良,用彰聖德,亦能貶誅不肖,以誡頑愚。因此我認爲善作史者,態度要客觀,事理要分明;是非要公允,評論要確切,不可雜有私人之偏見,更不能屬于權勢,而一字一珠的寫下,方能稱爲曆史,否則就是小說了。
臨命終時,念佛可得往生否?若能,則平時即可爲所欲爲,作惡亦不足畏;若不能,豈不是騙人?
阿彌陀佛興建極樂世界的目的,就是爲救度我們這般苦惱衆生,只要想去,正如佛願。這就和負氣出走,流浪在外的小孩(衆生)一樣,父母(佛菩薩)千方百計地求之不得,一旦有信(念佛)說要回家,這是多麼令人歡樂的事!所以說,只要在臨命終時,心誠願切,一定得生。
不過我們修行首先要明因果、信輪回,如果平時不造惡因,自然不會招惡報,若是平時對殺盜淫妄,爲所欲爲,到了臨命終時,八苦交煎,就想藉念佛逃避因果,算盤打的是不錯,可是到那時是不是知道念佛,大成問題。如能志心稱念,當然還有希望,萬一不知道念,那怎麼辦?
記得有位老法師和我們在一起閑談:你們說某人不錯,某人如何,都不足爲憑,但看將來誰有個好死,才見功過。時隔一年,他從樓上摔下,傷勢極重,我從外面回來,急忙跑到房間去看他,問明原因,馬上拿傷藥給他吃,並勸請念佛。他說:“現在痛苦的像萬箭穿心,那能念佛啊!”看樣子非常危險,所以又去請醫生,並且日夜守護。到了第叁天,情況好轉了,他就和我說:“以前我對生死,好像很有把握,經過這次經驗,才知道在極度痛苦時,正念是提不起來的,希望你在平時要好好用功,不然,生死是了不了的!”
他是童貞出家,俗習未染,而持戒亦甚嚴謹,由于宿世業力,而招此災,在痛苦時尚且不能念佛,何況業重如山的凡夫、俗子,那更不用說了。我以爲個人的言行,和釘釘子一樣,當別人告訴你釘的位置不對(造諸惡業),就該馬上停止,拔起來比較容易(念佛往生),如說我有拔釘(臨終念佛),打下去沒有關系(爲所欲爲),等到釘得太深(惡業深重),雖有拔釘,恐怕也沒有辦法。倘明此理,則平時應當謹言慎行,趁早念佛,到時候才不致像“下鍋螃蟹,手忙腳亂。”而對往昔所造惡業,更應禮念求忏,方爲上策,否則不要說佛騙人,而是你自己騙自己。
經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倘平時不念,縱然在臨命終時,勉強念得一句二句,功效不會太大。所以希望在平時要能止惡行善,勇猛精進,這樣不但現在如意吉祥,將來往生西方,決無問題。
我父母的思想和我們有很大的距離,以致于有些事情的看法不一致,怎麼辦?
你的父母辛辛苦苦地送你讀書,目的是希望將來顯親揚名,光耀門楣,造福社會,利樂衆生,想不到你會說出這種話來!不一致,聽他們的,不就一致了嗎?
當然有些做父母的,因爲生活環境所迫,少讀點書,以致思想和當前社會環境,似乎有點脫節,這是事實,另一方面,道德觀念比較濃厚的,比較守舊,也是構成上下思想不調和的因素。無論爲何,“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做子女的,務須做到“敬順”二字。從前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馔。”所謂色難的“色”字,就是態度和表情的意思,即是說,不管父母說的對不對,都要無條件的接受,這就叫做敬順。千萬不能表現出不高興,更不能反對,如真有不妥當的地方,也要心平氣和的說明理由才對。大多數年輕人的思想是自私的,更以爲自己會算點X加Y,認識幾個洋文,以爲了不起,稍不如意,就說父母是老頑固。要知道做父母的,是以全家人的福利爲福利,而你只顧自己,當然會有距離。當然,有事弟子服其勞,是說家裏的工作,有空也要盡力分擔一部分,不能貪玩和偷懶。有酒食先生馔中的酒食,倒不一定是指酒肉,凡是好吃的東西,都可叫做酒食,所謂先生馔,要讓長輩們多吃一點,(先生不一定是專指老師)。因爲父母物質享受的時間比你們少,讓他們多吃點,也算是盡孝。以經濟眼光來說,你也不吃虧,你能孝順你的父母,將來你的子女才會孝順他們的父母。
書應該是爲學習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方法而讀的,並不光是爲了升官發財,如果不孝順父母的人,保證也升不了官,發不了財。讀書再多,也不過是個書架子而已,有什麼用!
以世間法來說,孝順父母只是講究口體之養,佛法的孝順父母除了菽水承歡,養生送死之外,還要使父母能了脫生死。請看“父母恩重難報經”和“地藏經”,完全是講孝親之道。所以有人批評佛教消極無性,真是天大的冤枉!有空不妨把這兩部經看看,就不會這樣任性了。現在你感覺你的父母好像不夠資格做父母似的,但願你將來是模範,不過我耽心你這樣下去,定會一代不如一代!
客:聽了師父的教訓,我一定改過,想起來我實在是自私。
僧:你能改過,歡喜無量,既然要改就要從心地上著手。關尹子說:“利害心愈明,則親不睦;賢愚心愈明,則友不交;是非心愈明,則事不成;好醜心愈明,則物不契,是以聖人渾之。”所謂渾之,依佛法說,…
《初機學佛決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