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是不要把我看得太重,須知六親眷屬,皆由宿世業力因緣而成,務須敦倫盡分,各盡其責,如有不如意的地方,要忍讓,絕不可存有絲毫敵意。就一般的事情來說,別人幫助了你,你也要報答人家,何況父母有養育之恩,更要盡力報答才對,不然,讀聖賢書,所學何事?從這兩年的觀察,你的本質並不壞,“愛之深,責之切”,我才力加勸誡,希望你了解,教人爲善去惡是我們的責任,好自爲之。
客:我決定改過,絕不辜負師父的期望!
我任公職,自問工作技術和效率不比別人差,但升遷不及別人順利,原因在那裏?
我不是常說,人生的功名利祿等,都是由過去生中善惡思想言行的反應嗎?
僧:你一年收多少稻和葡萄?
客:都沒有種。
僧:因爲沒有種,所以沒有收成;那麼你過去沒有種善因,現在當然就沒有善果。固然王充說:“處尊居顯未必賢,遇也;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也。”宇宙萬物,都各有各的生存能力,別人比你順利,一定有原因。烏龜可說是最無能的動物,不僅行動緩慢,也不會打架,發現敵情,就把首尾和腳縮到殼裏,這樣,它就能活下去。最奇怪的是它喜歡吃燕子,還真能吃到,據說它想吃燕子時,故意浮在水上,燕子飛累了,以爲龜背是石頭,就落下休息,結果被龜吃了。論能力龜不及燕,論事實,燕負于龜。想想這道理,也許就坦然了。以佛法來說,他過去培了很多的福,你只修了點慧,雖然他的能力不如你,但比你有福氣,所以你不如他。若以世法來說,也許他會“過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
你不會這一套,既無出衆能力,卻有特殊個性,當然就不如人家。但是曾子說:“君子不安貴位,不懷厚祿,負耜而行道,凍餓以守仁。”我以爲不管幹那一行,應盡力把分內的工作做好,何必計較那些?人格修養,最爲重要,如果“不義而富貴”,那是造業,不是榮耀。
人生真正目的,應以了解宇宙人生真理,求得生死的解脫最爲重要,所以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也。”因此我認爲學佛修行,是人生一大樂事!至于功名富貴和物質享受,都是生活上的裝飾品,不必過于認真。韓非說:“子胥善謀,而吳戮之;仲尼善說,而匡圍之;管夷吾實賢,而魯囚之。豈叁大夫不賢?乃叁君不明也。”可見懷才不遇,古亦有之。這是個人的別業所感,又何怨!
論處人的態度,對上要恭敬,只要站穩自己的立場,不用奴顔婢膝,對下要謙和,雖然大權在握,切不可高高在上。遇著看不慣的事,要勉強的去看,因爲你不是完人,對各種事物的看法,也不一定完全正確,就算你才能出衆,但獨木難支大廈。鋼筋水泥雖堅強,若無水和合團結,也不能發揮其作用。如能做到“大智若拙,大辯若讷”,必能否極泰來,轉憂爲喜。
客:出家人真是太偉大了!就像汽車一樣,方便了別人,犧牲了自己。
僧:你太客氣了!弘法利生,是我們的責任,不能說是犧牲,如說我們是汽車,就要發揮貨暢其流的功能,而便民利國,若是載運歹徒,害莫大焉!也就是說,我們是以弘法利生爲己任,如果仗佛威光,邪命自活(算命、捉妖、經商看相、占蔔吉凶)這樣不僅害了別人,也毀了自己。依教奉行,護持正法,才是如來的子孫。
我的婆婆待我很刻簿,無論怎樣順從,總是不討好,師父有什麼辦法使她對我好一點?
六親眷屬,都是由宿世業力所成,絕不是偶然的。地藏經業感品說:“若遇惡口者,說眷屬鬥诤報;若遇前後父母惡毒者,說返生鞭鞑現受報。”可能過去生中你虐待了她,現在就來受報,這是很可能的事。不管怎樣,你把做媳婦的責任盡到就行,何必計較那些?你只知道媳婦不好做,其實婆婆也很難當。
每個人由于宿世業力、教育程度和生活環境不同,所以做事的觀點就不一樣,有了歧見,就有是非,無論如何,你是媳婦,必須孝順公婆,勤勞家務,敦親睦鄰,節儉樸實,相夫盡禮,教子有方,尊重自己的人格,不說他人長短。萬一遇有不如意的地方,也不能拉長著面孔,“猴子不吃人,樣子難看”,這樣會引起許多不必要的誤會。以上各點如能切實做到,不但現在是個好媳婦,將來也是個好婆婆。
古今婆媳處不好的多得很,原因就是自私。有的說我從前當媳婦好苦啊!現在對你們這樣寬厚,還不知足?像這種觀念,不合時宜。好比說,她過去燒柴火煮飯,現在用電鍋,不要媳婦上山砍柴,這是時代進步了,那裏是寬厚?有的嗔恨心重,認爲以前受了多少苦,熬了幾十年,才上階有缺,當了婆婆,如果不好好的威風一下,太吃虧了。還有一種人,對自己的女兒好得很,有好吃的媳婦別想,有難做的女兒沒分。這也構成婆媳不和的原因之一。假若她能這樣想,我的媳婦是別人的女兒,我的女兒是人家的媳婦,人家虐待她,我心裏會難過,我虐待媳婦,別人也傷心。所以說,不管家庭環境好壞,待遇一定要平等,這樣彼此間的感情就融洽了。
現在有些年輕的媳婦也太不像話,因爲有的在娘家懶慣了,好的不懂,壞的都會。出去打扮的像活妖精,回家就是夜叉婆,也難怪婆婆生氣。要想婆媳處得好,雙方必須拿出愛心來,倘能相信因果,持齋念佛,保證會使家庭幸福,生活美滿。
佛教的理想,是希望大家都成佛,如果都是佛,有什麼意思?
儒家的思想,最終目的是“止于至善”,叁民主義的最高理想是“世界大同”。現以所問的方法來請教你,如果真的能“止于至善”和“世界大同”了,是不是沒有意思?以你的職責來說,是負責學生的管教,目的是希望每個人都是好學生,事實不然,合乎標准的並不多,究其原因,可能是說大家都成了好學生,那就沒有事做,因此該管的不管;該教的不教是不是?
所謂止于至善,必有下善中善和上善之別。下善是上善的方便,上善是下善的究竟。下善是老吾老,幼吾幼,只知自利,而不利他。中善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自他兩利,推己及人。倘能“愛屋及烏,民胞物與”才是上善。大同之治的社會局面,是充滿了仁愛的,沒有仇恨,自然就沒有戰爭,那時候不僅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且能“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人人衣食豐足,養生送死無憾,當然就道不拾遺,夜不閉戶,那不是很好嗎?如說大家都成了佛,那有什麼意思?等于是說“止于至善”和“世界大同”了以後,會造成警察失業,法官改行的社會問題一樣的不智!
一般人是以認識“神”和“物”的眼光,來認識佛和佛土,當然免不了會産生種種疑惑,現在用儒家的話加以補充說明,佛的人格是至善的至善,佛的國土是大同的大同。因爲佛是惡盡善滿,福慧俱足,不生不滅,大慈大悲的聖人,故稱爲至善的至善!佛的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所以說是大同的大同!
佛教的目的,積極的是淨化人心,建立人間淨土,如果人人都能依教行持,思想就不會貪嗔癡,行爲那會殺盜淫妄,這樣不僅是家庭和樂,社會安定,國家自然富強了。所謂“人成佛成”,只要人格圓滿無缺,又能立志學佛,大家自由自在的生活著,多麼好呢!如說都成了佛有什麼意思,等于是說都是好人有什麼意思的道理一樣。作如是答,屬於戲論,究何所事,賢者決之。
這次做生意被一位老朋友騙了,現在生活成問題,怎麼辦?
依世間法來說,是交友不慎之所致,依佛法的解釋,可能你前生騙了他,事已至此,煩惱也沒有用,只有逆來順受,重整旗鼓,才是辦法。以你的品德和能力來說,還是很有前途的,不要泄氣,錢是人賺來的,只要身心健康,我想很快就可以恢複過來。既然是老朋友,其中必有原因,不然,他怎不騙別人,你怎麼願意合夥?
現在的社會很複雜,真教人難以應付,不但是朋友不可靠,就是父子也不保險。雖然如此,好人總比壞人多,這就要看各人的因緣。交朋友最重要的條件是品德,所謂“立賢無方”,不必分別是那裏人,因爲好人壞人,到處都有,不能說那裏光出好人”那裏光出壞人。我認爲把利害關系看淡些,所交的朋友比較可靠,若以“毋友不如己者”作標准,那就不合潮流,假使每個人都這樣想,保證誰也找不到朋友了。
凡有詐騙、不道德行爲的人,都是由不相信因果造成的,最後絕沒有好下場。這種例子很多,難以說盡。我曾見過幾個人,利用權勢,弄來些臭錢,然後去開農場,買汽車,一個在高雄開餐廳,認爲今後的享受可以高枕無憂,樂享天年。事實不然,在很短的時間內,“強盜遇上賊”,都教別人騙光了,現在沒有權勢,如同喪家之犬,到處鑽營,也沒人理會。這是他們應得的報應,誰也不願同情。這是貪取不義之財的實證,希望作惡者引以爲鑒,人與人之間,自然會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糾紛,社會也就安定了。
宇宙萬有是否有個主宰作善巧的安排?不然,怎會那麼規律?阿彌陀佛是極樂世界的主宰嗎?
宇宙的主宰是有;不過不是神,而是心(識心),也可說是業力。請問某殺人犯,被判處死刑,你說是誰主宰的?
客:是法官。
僧:我說不是,如果他不犯罪,法官敢判嗎?他爲什麼要殺人?是因爲他想達到某種程度的欲望而受到阻礙時,才下此毒手,假若他不作無理的貪求,就不會做這種害人害己愚癡的事來。殺人是因,判刑是果,所以說他被判處死刑的主宰不是法官,而是他自己。再請問你寫信給我,是誰主宰的?
客:因爲看見法師寫的這本書,就想通信。
僧:這樣說,書是通信的主宰,其實不然,書只是構成通信的助緣,因爲也有人看了書而未通信的。再以皮鞋店的老板來說,他應該是皮鞋的主宰。你的皮鞋壞了(因),爲了要去看朋友(緣),于是就去買,他很自然的給你一雙試穿一下,如果他是主宰,那麼他給那一雙你就應該接受那一雙才對。事實不然,鞋的大小、顔色、…
《初機學佛決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