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机学佛决疑▪P23

  ..续本文上一页被,应作报恩想才对。照我想,凡是所求未能如愿的,想必另有原因,但愿能继续修行,虽然失之东隅,必能收之桑榆。根据我的经验,凡是未能如愿的事,以后都证明是对的。

  客:我们所求的当然是属于个人或家庭方面的事。

  僧:只要合理,都可以求。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只要能依教行持,自然会行吉居祥,万事如意,而且懂得缘生性空的道理以后,对于世事就不会妄求(物格),妄想少,神智清明,处事的思考力必定增强,也看得破,放得下(知至),对学佛就有兴趣,信心也更坚定(意诚),又以成佛为期(心正),当然杀盗淫妄种种恶业,就不会做(身修),人人如此,家庭必定和乐(家齐),家家如此,社会自然安定(国治),国国如此,世界就和平了(天下平)!

  念佛往生,到了那里还是闻法修行,老是那样,会不会感到腻?

  我根本没有尝过那种味道,不知道腻不腻。照我想是不会的。好比一个正常人,天天吃饭睡觉,睡觉吃饭,并不感到腻呀!像你每天上班下班,不但不腻,而且还很有劲,因为你的目的是为了赚钱维持全家人的生活,那么修行人是以成佛度生为目的,对于修行,自然更不会感到腻了。

  以读书来说,如想得到博士学位,对所修的课里,一定不会有腻的感觉,否则就不能达到目的。孔夫子之所以被尊为万世师表,是由“学之不厌,诲人不倦”所得来的;宰予因为对读书没有兴趣而昼寝,才留下“朽木不可雕也”的趣话。

  佛法是“登高山复有高山,出瀛海更有瀛海”的一门高深的学问,对世间学问,以我们有限的生命来说,尚且研读不完,何况佛法!

  客:极乐世界的人民,寿命也是无量的长,天天修习,总有一天会修完哪!

  僧:你会下象棋不?别看棋子只有三十二粒,但奥妙却也无穷。就以一位职业棋手来说,一生下到老,也不会有步步相同的棋式出现,因为双方的智力不同,所以就有差别。你以为三藏十二部经典,就代表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佛法,我认为不正确。要知道释迦佛所说的佛法,主要的是应此方众生的根机而说的,到了极乐世界,将会有更精深的佛法以供修习。我这样说并不是说释迦佛说的不是究竟法,以净土分九品的义理来说,下品下生是方便究竟,论阶位只相当于四果罗汉,和圆教七信位的菩萨相等,但四果罗汉只断三界内的见思惑,初信只断见惑,要到七信才断思惑,八、九、十信破尘沙,伏无明,至十信后,破一分无明,证一品三德密藏(法性,实相),而入初住,称为法身大士,经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而入佛位。极乐世界之所以分九品的原因,也是为了应机,而使其分断分证,等到诸惑全空,花开见佛,才是究竟的究竟!

  在这世界上,有许多人,因为了脱生死的心太切,念了几十年的佛,不但不腻,反而觉得念的不够多。如能往生,在那种美妙的环境里修行,所谓乐以忘忧,更不会有腻的感觉。而往生唯一的条件是“一心不乱”,不乱即是定,既然能定,时间观念当然就没有了,因此就不会感到腻。所谓腻,是由分别心所产生的一种感觉,有这种观念存在,可说是与极乐世界的距离,永远是十万亿佛土。你怕腻,我认为是好现象,但愿依教行持,若能往生上品,就不会腻了。

  我在历史上看到有关宗教的评论,他说梁武帝本是南朝比较出色的君主,可惜因晚年迷信佛法,致有侯景之乱,是真的吗?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有权编历史,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别人那管得了。不过他说是也不行,我说非也不行,鹿马人力可更,是非且待公论,后之善读史者,必有感于斯言。

  现在客观的用佛法理论,来谈谈这件事的道理好了。一个国家的兴亡,是全国人民的共业所感。是故老子说:“世治愚者不得独乱,世乱贤者不能独治。”因为他不了解这些道理,故作此评。如说梁武帝因迷信佛法而失天下是对的,试问他得天下是迷信了什么法?我以为他若不是晚年信佛,恐怕早就垮了,如认为我说的不对,那周之衰,秦之灭,应该怪谁?去年有位老先生和我畅谈往事,而涉及佛法,他说:“古有某将,在兵临城下时,还在屋里念金刚经,以致大局不可收拾!”这件事可靠与否,姑且不谈,其目的是为了诋毁佛教,显其所尚。因此我笑著说你没有诵金刚经,怎么弄成今天这种样子?不谈别的,连立锥之地也没有!我天天念经,好坏总有容膝之处,弄得他没有话说。我读过历史,但没有研究,不过我认为历史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也是国民生活道德的准则,其作用不仅是赞誉贤良,用彰圣德,亦能贬诛不肖,以诫顽愚。因此我认为善作史者,态度要客观,事理要分明;是非要公允,评论要确切,不可杂有私人之偏见,更不能属于权势,而一字一珠的写下,方能称为历史,否则就是小说了。

  临命终时,念佛可得往生否?若能,则平时即可为所欲为,作恶亦不足畏;若不能,岂不是骗人?

  阿弥陀佛兴建极乐世界的目的,就是为救度我们这般苦恼众生,只要想去,正如佛愿。这就和负气出走,流浪在外的小孩(众生)一样,父母(佛菩萨)千方百计地求之不得,一旦有信(念佛)说要回家,这是多么令人欢乐的事!所以说,只要在临命终时,心诚愿切,一定得生。

  不过我们修行首先要明因果、信轮回,如果平时不造恶因,自然不会招恶报,若是平时对杀盗淫妄,为所欲为,到了临命终时,八苦交煎,就想藉念佛逃避因果,算盘打的是不错,可是到那时是不是知道念佛,大成问题。如能志心称念,当然还有希望,万一不知道念,那怎么办?

  记得有位老法师和我们在一起闲谈:你们说某人不错,某人如何,都不足为凭,但看将来谁有个好死,才见功过。时隔一年,他从楼上摔下,伤势极重,我从外面回来,急忙跑到房间去看他,问明原因,马上拿伤药给他吃,并劝请念佛。他说:“现在痛苦的像万箭穿心,那能念佛啊!”看样子非常危险,所以又去请医生,并且日夜守护。到了第三天,情况好转了,他就和我说:“以前我对生死,好像很有把握,经过这次经验,才知道在极度痛苦时,正念是提不起来的,希望你在平时要好好用功,不然,生死是了不了的!”

  他是童贞出家,俗习未染,而持戒亦甚严谨,由于宿世业力,而招此灾,在痛苦时尚且不能念佛,何况业重如山的凡夫、俗子,那更不用说了。我以为个人的言行,和钉钉子一样,当别人告诉你钉的位置不对(造诸恶业),就该马上停止,拔起来比较容易(念佛往生),如说我有拔钉(临终念佛),打下去没有关系(为所欲为),等到钉得太深(恶业深重),虽有拔钉,恐怕也没有办法。倘明此理,则平时应当谨言慎行,趁早念佛,到时候才不致像“下锅螃蟹,手忙脚乱。”而对往昔所造恶业,更应礼念求忏,方为上策,否则不要说佛骗人,而是你自己骗自己。

  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倘平时不念,纵然在临命终时,勉强念得一句二句,功效不会太大。所以希望在平时要能止恶行善,勇猛精进,这样不但现在如意吉祥,将来往生西方,决无问题。

  我父母的思想和我们有很大的距离,以致于有些事情的看法不一致,怎么办?

  你的父母辛辛苦苦地送你读书,目的是希望将来显亲扬名,光耀门楣,造福社会,利乐众生,想不到你会说出这种话来!不一致,听他们的,不就一致了吗?

  当然有些做父母的,因为生活环境所迫,少读点书,以致思想和当前社会环境,似乎有点脱节,这是事实,另一方面,道德观念比较浓厚的,比较守旧,也是构成上下思想不调和的因素。无论为何,“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做子女的,务须做到“敬顺”二字。从前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所谓色难的“色”字,就是态度和表情的意思,即是说,不管父母说的对不对,都要无条件的接受,这就叫做敬顺。千万不能表现出不高兴,更不能反对,如真有不妥当的地方,也要心平气和的说明理由才对。大多数年轻人的思想是自私的,更以为自己会算点X加Y,认识几个洋文,以为了不起,稍不如意,就说父母是老顽固。要知道做父母的,是以全家人的福利为福利,而你只顾自己,当然会有距离。当然,有事弟子服其劳,是说家里的工作,有空也要尽力分担一部分,不能贪玩和偷懒。有酒食先生馔中的酒食,倒不一定是指酒肉,凡是好吃的东西,都可叫做酒食,所谓先生馔,要让长辈们多吃一点,(先生不一定是专指老师)。因为父母物质享受的时间比你们少,让他们多吃点,也算是尽孝。以经济眼光来说,你也不吃亏,你能孝顺你的父母,将来你的子女才会孝顺他们的父母。

  书应该是为学习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方法而读的,并不光是为了升官发财,如果不孝顺父母的人,保证也升不了官,发不了财。读书再多,也不过是个书架子而已,有什么用!

  以世间法来说,孝顺父母只是讲究口体之养,佛法的孝顺父母除了菽水承欢,养生送死之外,还要使父母能了脱生死。请看“父母恩重难报经”和“地藏经”,完全是讲孝亲之道。所以有人批评佛教消极无性,真是天大的冤枉!有空不妨把这两部经看看,就不会这样任性了。现在你感觉你的父母好像不够资格做父母似的,但愿你将来是模范,不过我耽心你这样下去,定会一代不如一代!

  客:听了师父的教训,我一定改过,想起来我实在是自私。

  僧:你能改过,欢喜无量,既然要改就要从心地上著手。关尹子说:“利害心愈明,则亲不睦;贤愚心愈明,则友不交;是非心愈明,则事不成;好丑心愈明,则物不契,是以圣人浑之。”所谓浑之,依佛法说,…

《初机学佛决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