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那里来的?假使你硬要说人最初是造的,那么我请问你,造人的那个东西又是谁造的呢?这样一直追问下去,是没有结果的。我们都知道女人会生孩子,如果说女人最先是造的,可是玩具店的洋娃娃也是造的,为什么不会生孩子?而女人没有男人的缘也不能生,因此那种理论是讲不通的,只有人本来就是人,而后人是前人的因缘和业力而成的,才是合理的答案。
佛与众生的区别,是以悟迷作标准的。所谓悟,是彻底的了解宇宙万有是唯心所造的假相,都是刹那生灭,随缘变异,以佛法的眼光来看人生(包括万物),也不过是像银幕上转眼成空的影子一样,但众生迷为实有,而不择手段的追求,因此就闯下了生死大祸!其实佛与众生,本无差别。现在就我们个人来说,健康时谓之好人,有病谓之病人,也就是说,悟时是佛,迷时是众生。现在我们患了生死重病,必须用佛法的妙药,来治疗我们的贪病,病根断除后,就不是众生了。你想彻底了解这个问题,请赶快念佛修行,只要成了佛,就可以像释迦佛,观十方世界,如观掌中的庵摩罗果一样。到那时如果想起现在所问的问题,也许感觉好笑。
客去,遂将所问,以偈答之,兹录如后,用以自娱:
真心恰似玉环圆,何故痴痴计后先。
诸法本来皆实相,随缘一念具三千。
万法何先心最先,迷真诸相乍纷然。
奈他不解缘生理,打破沙锅问向前。
生佛虽殊体一般,圣凡全在悟迷间。
欲知万劫千年事,且息狂心慢慢参。
万物形形似露沤,功名如戏帝王侯。
倘能识得唯心理,处处无初处处初。
沉沦六道几多时,纵有从前那得知。
不识本来真面目,只因君意好贪痴。
先生有意觅云梯,问道于盲不契机。
愧我无能医病眼,愿君也学念阿弥!
西方有佛号弥陀,愿度群生出爱河。
念得一心真不乱,临终定可离娑婆!
念佛无他要敬诚,犹如小子忆娘心。
资粮具足因缘合,那怕西方路更深!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念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佛菩萨是那里人?有父母否?
所谓“急则呼天,痛则呼父母”,这是众生的习惯。你看小孩子哭,几乎是没有一个不叫妈妈的,因为妈妈能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我们喜欢念佛,和菩萨的名号,就和小孩子叫妈妈一样。因为阿弥陀佛的誓愿宏深,且拥有广大而庄严无比的净土,更是无条件的愿意收容我们这个世界上,怕苦怕死的众生,到了那里以后,永远没有痛苦的感受,和死亡的威胁。同时去的手续非常简便,比去香港好办得多,只要我们相信极乐世界确实好,而且决心要去,然后就天天至诚的称念佛菩萨的名号,随时念,永远念,将来临命终时,佛菩萨就会亲自来接引,使我们身无病苦,正念分明,如一念顷,往生彼国。但还有一种好处,能使家宅平安,生活如意。因此大家都喜欢念,所以梦东禅师说:“世出世间思维遍,不念弥陀更念谁!”就是这个道理。
观世音菩萨之所以受到世人的崇敬,是因为寻声救苦,有感皆通而来的。假使我们平时能恭敬虔诚,礼念菩萨的名号,到了有急难时,一经呼救,就可以得到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使其转危为安,离苦得乐。古今来,得到菩萨救护的人,实在太多,我也是因为受到菩萨的慈恩而喜欢礼念。
至于说为什么要常常念,这个道理和电台一样,不管有没有事,到时候一定要呼叫,才不致失去联络。就以我们对朋友来说,也要时常联络,才能保持情感的温度。有位朋友,离开二十多年,彼此没有联络,有一天突然来了一封信,拆开一看,从头至尾,都是好听的话,我想有毛病,真的,不到三天,第二封信又来了,说他要结婚,向我借两万块钱。像这种情形,就是有钱,我也不愿借给他。固然佛菩萨,是以慈悲为怀,不像我这样小器,但问题是如果平时不念,恐怕一旦有事,定是手忙脚乱的不会念了。所以孔子说:“学而时习之”,又说:“温故而知新”。这就是说,我们学会做某件事,必须时常练习,以后才能运用自如。老子也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则无所不为。”这也是说我们学会做某件事,千万不可自满,,而且要天天不断的学习,才会进步,才能成功。我们念佛修行,更要不断的努力,才能使烦恼一天天的减少,以致根绝,因此就可以得到一心不乱,只要不乱,将来必能往生,成佛也就没有问题!所谓无为,即是无漏的意思。因为佛是诸漏已尽,福慧具足的圣人,因此才有无量无边的法力,而为他人所不能为的普度众生的工作。
关于佛菩萨的籍贯,根据陀罗尼集说:“阿弥陀佛姓侨尸迦,父名月上,母名殊胜妙颜。”悲华经说:阿弥陀佛,于无量劫前为轮王,观世音菩萨为太子,名叫不煦,当宝藏如来为王授记时,太子亦蒙授记,并且对太子说:“你见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而起大悲心,要为他们断除一切苦恼,得到究竟的安乐!所以你的法名就叫“观世音”。”其实观世音菩萨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成了佛,号正法明如来。但诸佛菩萨是以法界为家国,以众生为眷属,为了救度众生,才随类现形,方便应迹,所以就不能肯定的说是那里人。
有位朋友说,某人因信某教而富贵双全,劝我弃佛。虽然屡劝屡拒,但时常来,怎么办?
这问题很简单,以后如果再来谈及此事,你就这样说:“先生!他信某教,当大官,发大财,是实事。如说当大官发大财,都是因为信某教的关系,我不同意这种说法。你和他的宗教信仰相同,可是还是骑著破旧的脚踏车,“为他人作嫁衣裳”到处奔走,他并没有让你过几天官瘾,也不曾送你一辆小包车,以慰辛劳。就算我见利忘义,信你们所信的教,你能保证也能当大官发大财?可是你们的教友,在社会上干什么的都有,当大官的并没有几个,而生活……不如我的,更多的是。因此对你的好意表示感激,对你的用心,却不敢领教。
从我国历史上看,古今三不朽的伟人,那几位是因信仰你们所信的宗教而成功的?我信佛教的目的,是“了生脱死”,不是“升官发财”。你想以名利抢购我的信仰,“道不同”,绝不会因止渴而饮鸩,遗祸将来!我不是不好名,但所好的名,是不要使别人批评我趋炎附势;所好的利,是以我的能力,换取所应得的报酬。他们富而且贵,是从过去生中布施供养修来的,如像你说的那么简单,请问美国的清道夫和吧女……都是外国人,或者是信仰其他宗教的?
我认为做个现代国民,气节最重要,无论在任何环境中,千万不要忘了我是黄帝的子孙,应该继承先圣先贤的遗志,为国家民族创建事业,若是力不从心,也须做到敦伦尽分,乐道安贫。如果只图现前幸福,不顾未来死活,手上捧著西洋神话,口里喊首复兴固有文化,这种作法,总不免贻笑大方。其实名气再大,财富再多,到头来还是难免一死!好的流芳,坏的遗臭,鹿马人力可更,是非自有公论。有空不妨读读历史,藉以培养认识忠奸的能力,若是一意孤行,认贼作父,恐难免后人唾骂!殡仪馆,一般人认为是可怕的地方,假使能抽点时间去看看,保证可以治好你贪图名利的痼疾。倘不以所言为谬,我很欢迎驾临茅舍,同参般若,共话无生。”
请你把这段话心平气和地向他说完,相信以后就不会再来了。大门口最好是贴一副对联:清净地,邪魔止步。微妙法,佛子乐闻。
妈祖是不是佛?我拜她和城隍土地,舆拜佛的功德是不是一样?
佛是恶尽善满,福慧具足,人天恭敬,世出世间的圣人。妈祖是由民间故事所产生的鬼神,其真实性,无史可考,纵有其人其事,也不过是一个有福报的鬼神而已,与佛教毫不相干,怎能说她是佛?至于城隍土地,是冥间的地方官吏,和我们行政组织的省县以及村里长相似。你们恭敬虔诚的目的,是求平安,所谓“钱能通神”,小事或许可以解决,大忙真帮不上。
佛菩萨好比是国家的元首和高级官员,如果你们和政府的高级官员有往来,当然你的品德才能自然也很好,若有所求,必能如愿。或者说,我拜她们已经很久啦!现在改为信佛,不是会得罪她们吗?我说不会,好比你先认识村里长,后来立志上达,受到高级首长的器重,这样,他们想巴结你都来不及,怎敢和你作对!
我们的思想,是随著客观的环境和业力而念念生灭的,因此才有吉凶祸福各种现象的感受。我画一个图补助说明一下,可能好了解些。
好比说,我在A时造了恶业,后来觉得不对,至P时而向善,因为受了客观环境影响和业力推动,到C时又作恶,而D时又行善,可是在A时所作的恶因在此时成熟,而遭受不如意事,便怀疑行善无功。至E时又作恶,但B时所作善因成熟而获福,就认为作恶无过。这是因为不明三世因果的道理,所产生的错觉,若至F时决心向善,永断恶因,虽为善亦不作善想,将来必能脱离生死的轨道,永享安乐!这就是说,你为了求平安而敬鬼神,刚好那时候宿世的善因成熟而得福,就以为是她们的功劳,假使现在我劝你学佛,但是你过去的恶因已熟,万一有点不如意事在此时发生,可能你会怀疑佛菩萨不灵,所以平时有人问及学佛敬神事,只要把理说给他们听,并不劝他一定要学佛,原因是怕他们造口业。
有位朋友信的是多神教,我笑他家是宗教公司,他也知道念经有功德,所以来请我去消灾。论修持我不能去,因为自己的都消不了,怎能替别人消!论情理应该去,因为我是和尚,所以答应了。由于他的迷信心理太重,得知我上午去看了一位死亡的朋友,认为不吉利,于是晚上又来说因事改期。后来他请在家人念经消灾。奇怪的是,过了两天,他家里有人生病,因此我说那天幸亏我没有去,不然可能会说我不诚心。
总之,学佛有百利而无一弊,因为懂得因果的道理,就不会造诸恶因,无恶因,则无恶果,自然平安。如果讲的是仁义道德,做的是杀、盗、淫、妄…
《初机学佛决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