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聖的方法,就叫做佛法。凡是佛所說的一切言教,我們若能依之修行,定能絕思慮,去纏縛,度生死,得自在,而成等正覺,這就是佛法所給予我們的利益。其實宇宙間一切諸法都是佛法,也都不是佛法,問題就在迷與悟。拿錢來說,可以買放生命,拯濟孤貧,這是佛法;如果用之于吃喝玩樂,造諸惡業,那就不是佛法了。
佛法是爲破除衆生的虛妄執著而産生的。因爲衆生患了生死執著的重病,所以要用佛法的妙藥來解救,一旦藥到病除,最後藥也沒有用。所以佛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這是說,佛法像渡人的竹筏一樣,過了河就沒有用了。其目的是教我們不但世間法不能執著,最後連出世的佛法也不能執著,才能得到究竟的快樂。
何謂僧?
僧是梵語“僧伽”的簡稱,譯爲和合衆。因此就要有四人以上的出家衆,才可以用這種稱呼,如果是一個人,只能稱釋某某。但也有人爲了寫作上的方便而稱山僧或老僧,也不算錯,因爲個體是屬于整體的一部分,我認爲是可以的。
關于在家人,對出家男女二衆的稱呼,一般來說,如果你到寺院裏去,見了出家的男衆,稱呼他法師、師父都可以,假若稱先生,叫伯伯,雖然不算錯,但聽起來總不是味道。對女衆也可以稱呼法師、尼師或師父,若是稱小姐,叫阿姨,聽起來似乎很不順耳。
佛法僧合稱叁寶,這是一種恭敬贊歎的意思,凡是發心向善,立志上達的人,應該皈依叁寶,共結佛緣。
何謂皈依叁寶?
皈是皈順,依是依靠,也就是信仰、服從的意思。皈依叁寶,是以叁寶爲師,以叁寶爲模範,可以藉信仰的力量來約束自己的身心,正正當當的做個好人,因此可得叁種利益
l.皈依佛,不墮地獄。
2.皈依法,不墮餓鬼。
3.皈依僧,不墮畜生。
由此看來,皈依叁寶,可以免除叁惡道的痛苦,真是好極了。但是皈依只是種了成佛的種子,然後還要繼續努力,依照佛法去行,才能達到成佛的目的。如果是信而不行,我行我素,還是要隨業受報的,因爲叁寶只是迷人的導師,而不是惡人的保護者。我們要想做好人,享天福,以至成佛,皈依以後,還要持五戒、行十善,或者是具足戒,只要能嚴持戒律,堅固不犯,一定可以達到目的。
假若你對學佛很有興趣,而發心皈依,必須請一位懂得佛法的出家人爲皈依師,辦理皈依有關事宜,如果拜在家人爲皈依師,那就不能說是皈依叁寶,這種作法,是違反佛法的。
何謂五戒和十善?
五戒:
l.不殺生。(不妄殺衆生的生命,除暴安良則不犯戒。)
2.不偷盜。(不巧取豪奪非分的財物爲己有。)
3.不邪淫。(乃指夫婦以外任何男女,不得苟且。)
4.不妄語。(說實話,不爲自己的利益而說謊。)
5.不飲酒。(包括鴉片等麻醉品和興奮劑。)
這五項若都能受持,可保來世不失人身。萬一有困難放不下,不能完全的受持,也應該擇其能持者而持之,那怕是一條,只要能持,就有功德。
十善:
l.不殺生。
2.不偷盜。
3.不邪淫。
4.不妄語。
5.不飲酒。
6.不兩舌。(不挑撥是非,或利用各種刊物惡意的毀謗他人。)
7.不惡口。(不罵人,不說刻薄話。)
8.不貪。(不取非分的財物。)
9.不嗔。(遇不如意事,不記別人的仇恨,不求報複。)
10.不癡。(凡事相信因果,不怨不尤。)
戒,好比世間法的法律,是個人生活的規約,是修、齊、治、平的軌範,其力能補國法之不足,濟政令于無形,果能人人守之,必能本固邦甯,民安物阜。
曾經有人和我說:“我很喜歡佛教,就是規矩太嚴,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做,所以就不敢信。”由此看來,一般人都是怕受約束而裹足不前,真是可惜!其實佛法是合乎情理法的,一點也不勉強,就是受了戒,並沒有改變你的整個生活方式,只是舍短取長的加以規正而已,像馬路上的斑馬線一樣,並不是不讓人走路,而是用來保護行人的安全,何樂而不爲呢?要知我們現在對生活多一分約束,就可以減少將來一分痛苦。如果認爲這話是對的,那麼就應該即早學佛,爲未來的幸福而努力。
何謂佛性?如何修至成佛?
所謂“性”就是本質和本能的意思。也就是說,性是理,而不是事,是體而不是用。因此只可用語言文字表達,而不能供諸觀賞。中庸說:“天命之謂性”。天命予男曰男性,天命予女曰女性,予水曰濕,予火曰暖,……這是狹義的解釋。
佛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是廣義的。這是說衆生都有作佛的本質,和成佛的本能。當年悉達多太子也是衆生之一,因爲他能“不失其時”的發揮本能——佛性的力量,而成正覺。但我們是各從其志,向外尋求,以致漸行漸遠漸無緣,苦海茫茫何處證?雖然如此,但佛性仍在。只要及早回頭,依教行持,還是可以成佛的,所以說:“佛是已覺的衆生,衆生是未覺的佛”,就是這個道理。
可能你還不太明白,佛性究竟是個什麼東西?譬喻說一切男子(衆生)皆有父性(佛性),一切女子皆有母性,但是在未生孩子以前,那是理,等到成人生子(修行)以後,才是名正言順的父母(佛)了。
至于如何修至成佛,說實在的,我和你一樣的外行,這是個大問題,不是幾句話就可說完,現在畫一個圖(如附圖),以便說明修習的程序:
衆生本來是自性佛,由于無始以來的一念不覺,攀執外緣而起惑(迷),以無明(不明事理真相)爲動力造諸惡業,就進入六道,人身、畜面,隨業受生,要想了脫生死之苦,必須修持聖道,乃能得免。如修四谛法,即成聲聞;修十二因緣,即成緣覺;修六度萬行,謂之菩薩,到了惡盡善滿,怨親無別時,是謂之佛。
佛教傳入我國以後,經過曆代大德竭力研究,分爲八宗,各宗有各宗修持捷徑,若能息心(妄想心)依法修行,都可成佛。但是最理想的修持方法,莫過于淨土宗的念佛法門,簡而易行,成功無別,最適合我們現在一般人修持,如果你感覺在這世界上沒有一點不是苦的話,不妨天天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並且發願要到極樂世界去,等到將來臨命終時,必能身無苦,往生西方。
要怎樣才能成爲—個好的佛教徒?
做佛教徒的人,要以佛法來約束自我的身心,一切作爲,以利他爲主,利己次之;就是不願吃虧,也須做到自他兩利才可以。千萬不要打起佛教徒的旗幟,做的是損人利己的活計,而使別人批評佛教,罪過就大了!
因爲你引起別人造叁業(身、口、意)罪,將來
別人遭報,你也少不了一分。如果別人受了你言行的影響而贊歎叁寶,你也有一分不可思議的功德。
至于發心做個好佛教徒,最低限度,首先要做到孝順父母,尊敬師長,愛國家,愍衆生,樂善好施,老老幼幼,奉公務,守法紀,不取非分財物,不背因果之理,以世法來說,算是個大好人,倘能進一步的受持叁皈五戒,依教奉行,就是個好佛教徒了。
佛教與他教有何不同?
我是個無用的出家人,自己的事尚且照顧不了,那有時間談論其他宗教問題,而引起無謂的口舌。但是既然有人問,又不能不答覆。
過去我曾經看過其他宗教的書刊,在事理上的缺點太多,引不起興趣。後來看了些佛教的經典,因爲理事圓融,故使我有一種“得其所哉”的感覺。所以說,佛教的理論是高超的,方法是究竟的。老莊之學,在理論方面,有些地方與佛教很相近,但方法卻不究竟。至于其他的宗教,根本不值得一談。如果說他對社會頗有貢獻,那是世間法,對生死問題毫不相幹。固然佛教也講利生,那是方便,而最終的目的,是要無生,無生則無滅,不生不滅,才是真正的永生。
至于不同之處,略舉叁點:
1.理論:佛說諸法性空,因緣生滅。他教說宇宙萬物,都是神乎其神的神造的。
2.方法:佛說衆生輪轉生死的原因,是由無始以來貪、嗔、癡、煩惱所造的各種惡業而構成的,現在必須依照大乘佛法的禅、教、律、密、淨,和小乘佛法的“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的原則去修習,才能了脫生死之苦。他教只憑一個信字,就說能得永生,請問醫生是不是能以一粒消炎片,治好所有病人的病?
3.願力:佛的願力是要使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所以地藏菩薩說:“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但是他教說,只是“信我者得救”和“我愛世人”,可見他愛的範圍只是幾個教友而已。究竟他愛的是什麼,只有他們知道。
在這裏我要特別的申明:以上叁點,是因你的發問,我才不得不把教理簡略的分析一下,並不是要和別人比高低,你認爲那個教的理由充足就去信那個教,如果事理不明,盲目崇拜,那才真的迷信。
學佛以後,是否能萬事如意?
這個問題,要依學者用心而定,如能學以致用,確能依教行持,則可隨緣如意,等到諸漏既盡,生死已了,不僅是萬事如意,更能一切如意!
不管是世出世間法,都沒有不勞而獲的。要求得世間的榮華富貴,必須立志上達,自立自強,才能達到目的。而學佛的目的,是爲了消除罪障,了脫生死,更需要徹底放棄世間名利的追求,和精神上、物質上的享受。若遇順(如意)逆(不如意)諸境,而能忍受,更能做到“不變隨緣,隨緣不變”,果能如是用功去行,終身不辍,定能一切如意,成佛有期。
若是放不下五欲的享受,又想冒充好人,做個名譽佛教徒,這種“掩耳盜鈴”的辦法,是行不通的,因爲因果是大公無私,無枉無縱的裁判者,如影之隨形,響之應聲,絲毫不爽。所以說如意與否,完全操之在我,而不在事,請你先做到如萬事的意,然後萬事必能如你的意。
宗教的目的都是勸人爲善,只要爲善,何必信教?
這是一般人的共同觀念,原因是不明白宗教的道理和目的所造成的…
《初機學佛決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