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初機學佛決疑▪P4

  ..續本文上一頁。你不信教,我沒有理由反對,但有權不同意你這種看法。

  雖然其他宗教也勸人行善,但在方法上卻有很大的差別,佛教勸人行善,同時又“防患于未然”的勸人止惡,否則就像無底的水桶,永遠是灌不滿的。因此佛法首先勸人不要殺生和食肉,以養仁德。可是其他的宗教卻贊成肉食,說什麼天生萬物以養人,不食就違反了上帝的意志。如果認爲這話是對的,那麼廁所裏的蛆蟲也是萬物之一,也應該吃才對。而肉食既能養人,那吃肉的人就不該生病和死亡。現在有少數無知之徒,認爲素食的人傻,他不知道因果的厲害,等到將來受報的時候,就悔之莫及了!

  宗教對人生是很有幫助的,我認爲教要信,但是不要迷信,千萬要把占小便宜的心理丟開,客觀的看看各種宗教的書籍,然後“擇其善者而從之,雖不中,亦不遠矣”。

  佛的形狀究竟是什麼樣子?

  佛就是佛的樣子,與任何的東西都不同。你沒有見過佛嗎?跟我來看。他說:“佛像是見過,我現在問的是真正的佛。”我說:“那就難了!佛有法身、報身和應身叁種形相,末世衆生,連應身佛也看不到,何況其他?而我從理論上認識的佛,又沒有辦法給你看,這就和關尹子說的:“言道者如言夢。夫言夢者曰,如此金玉,如此器皿,如此禽獸。言者能言之,而不能取而與之;聽者能聞之,不能受而得之,唯善聽者不泥不辯。”如果你能體會到這幾句話的意味,對這問題就比較容易了解些。下面還是介紹幾段經文聽聽,也許有點幫助。

  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華嚴經說:“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凡夫見諸法,但隨于相轉,不了法無相,以是不見佛。”再看大珠和尚說:“其心(佛)不青、不黃、不赤、不白、不長、不短、不去不來、非垢非淨、不生不滅,湛然常寂,此是本心(佛)之形相。”

  他聽了以後,沒說什麼,可是頭依然在橫搖著。于是我就問他:“衆生你見過吧?”他笑著說:“遍地都是,誰沒見過”。“好了,對這個問題,我沒辦法再解釋了。不過,要想見到真正的佛,辦法還是有,不知你願不願意作?”于是他連忙的說:“願意!”既然如此,希望你好好的去做,自然會成功。每天你還是照常的工作,只要抽出一點時間來念“阿彌陀佛”,當念佛時不能想工作,但工作時可以想念佛,每當念佛時,一定要字字念明白,句句聽清楚,只要能長久念下去,到了看不見衆生的時候,就可以看見佛了!因爲佛和衆生,在理上講是沒有差別的,但是事實上,佛是佛,衆生是衆生。因爲佛和衆生,是我們由分別心所産生的一種差別相,現在我們修持,就是要修正我們的人、我差別觀,而使衆多爲一,集零爲整。不管是參禅也好,念佛也好,方法雖然不同,但目的卻是一致的。請你不要懷疑念佛的方法太簡單,未必有效,,其實這是四兩撥千斤的辦法,好得很。

  後來送他出門的時候,特別的說:“請你千萬不要以認識人物的方法去認識佛,把名利心隔遠些,就不會當面錯過了!”

  衆生在未成衆生以前是什麼?

  那麼久遠的事,除了佛以外,誰也弄不清楚。孔夫子不是也說過“未知生?”那我說不知道也不爲錯。不過我從讀經所得來的資料,衆生在未成衆生以前,都是自性佛,因爲在很久以前,由于一念無名的妄動,就成了衆生。好比小孩子(喻自性佛),看見河裏的小魚很好玩(貪愛),于是就下水去捉魚(一念不覺),因爲水的流速很強(煩惱),以致淹死在水裏(衆生)。

  淮南子說:“水性真情,而土汨之,人性安靜,世欲亂之。”叁字經也是說:“人之初,性本善(自性佛),性相近(物欲),習(造諸惡業)相遠(衆生)。”由此可知,衆生是由一念無明而來的。現在要想回複本來的真面目,必須依教修行,突破無明,而了解諸法性空的道理,貪心慢慢就平息下來,只要貪心一息,嗔心和癡心自然的會平息,叁毒一除,生死自了。

  如果你覺得做衆生很好,那就什麼也不要談,否則,應該趕快學佛,只要能依法修行,必能解脫生死的束縛,得到究竟的快樂。

  衆生成佛以後,會不會再成衆生?

  圓覺經雲:“譬如銷金(喻修行),金非銷故有(本具佛性),雖複本來金(金沙喻衆生),終以銷成就(純金喻佛)一成真金體(佛),不複重爲礦(衆生)”。

  由這段經文看來,衆生成了佛以後,是不會再成衆生的。好比礦金,雖然含有真金的成分,但必須經過提煉以後,除了雜物,才是純金;既然已成真金,再不會成爲礦金了。也就是說,衆生經過佛法的熏陶以後,消除了所有的雜念和煩惱,得大自在,就不能再說是衆生了。

  但是諸佛菩薩的悲心深重,爲了濟度衆生而隨類現形,千萬要注意,那是方便,而不是受報。好比開礦所用的工具,是由鋼鐵製造成的,而鋼鐵是由鐵砂煉成的,現在用來挖鐵砂,但鐵砂要煉,工具就用不著再煉。所以說,衆生(鐵砂)是受報(煉),佛是方便,就是這個道理。

  學佛是爲了成佛,但成佛又爲了什麼?

  一個學醫的人,他的志願必定是行醫,如果不打算行醫,就不會學這一行。那麼學佛,必定要發願度衆生,依教修行,將來才能成佛,既已成佛,當然要度衆生,所以說成佛的目的是爲了度衆生,如果不願度衆生,也就成不了佛!

  假使說,我就是爲了怕苦才學佛,既然成了佛還要度生,那還不是和以前一樣苦嗎?不一樣,絕對不一樣!好比醫院裏的病人,健愈後立志學醫,然後又回到醫院裏去工作,雖然和病人所處的環境完全相同,但是所感受的卻完全不同,原因是一個有病,一個沒有病。了解這個道理,就知道諸佛度生,是不感覺痛苦的。

  你怕度生,你永遠是衆生,能度衆生,絕對不是衆生!

  儒家說食色性也。佛製戒淫茹素,二者孰是?

  都對。因爲儒家說的是世間法,佛說的是世出世間法。其實儒家的中心思想是修、齊、治、平,並不是食色性也。但是許多人,談起吃喝玩樂,就捧出孔夫子爲擋箭牌,若是談“四維八德”,就說現在是太空時代,提那些老八股幹什麼?因此不但不捧孔夫子,而且還要咒罵,這是多麼可怕的事!

  我們應該了解孔夫子著書立說的目的,是教民易俗,匡正時弊,除了食色性也之外,還有“世之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叁不孝也。從(縱)耳目之欲,以爲父母戮(辱),四不孝也。好勇鬥很(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又說:“君子有叁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還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雲。”以及“侍君不忠非孝也,居處不莊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忠非孝也,戰陣無勇非孝也。”還有“君猶盂也,民猶水也,盂方則水方,盂圓則水圓。”

  我沒有讀什麼書,也不會讀書,但將記憶所及,略舉數則,作爲我們談話的資料。可是儒家說的這些警語,人皆充耳不聞,而有利于己的食色之言,則終身誦之,殊屬不妥。

  至于佛製戒淫茹素,與儒家的“萬惡淫爲首”和“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的思想是相通的。而出家人戒淫,旨在斷愛,既無家室之累,養育之憂,方能安心辦道,爲人師表。但對在家人,只戒邪淫,如人人守之勿犯,則現在社會上許多不正當的行爲也就滅迹了。

  談到素食,當然與殺生有關,而戒殺的目的,是爲了求得真正的平等。所謂男女平等,種族平等,……依佛理來說,還是假平等,要萬類平等,才是真平等。佛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就該平等。所謂萬類平等,並不需要把它們都養在家裏,人畜一堂,只要不無故傷害它們,而使其各從其志,各安其位就好了。

  孟子說:“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所謂幾希者,就是其形不同,其心不異的意思。如果說人類殺害蟲魚鳥獸是應該的,那麼世界上強淩弱,衆暴寡,也是應該的,反正是比拳頭嘛。但人知道報仇,則畜亦當索命,這是必然的道理。要想世界和平,除了慈心不殺,決無他策。希望有志之士,擁護佛教推行世界護生運動,共謀永久之和平。果能如是行去,必可重見舜日堯天于今世了。

  我是軍人,將來在戰場上造了殺業,是否有罪?

  佛教戒殺,對一般在家人來說,是戒妄殺。軍人負有保國衛民之責,在戰場所射殺傷亡之人畜,是爲了吊民伐罪,除暴安良,而不是尋仇報複,謀財害命,所以沒有罪。

  好比醫生,爲了保護病人生命的安全而切除手足,是不犯罪的,只要診斷沒有錯誤,就是因手術而導致死亡,也不犯罪。軍人在戰場上的行爲,和醫生爲人治病的道理是一樣的,故說不犯。話雖如此,但希望能做到無枉無縱才好。因爲在戰場出現的敵人,也有脅從的,不見得全是壞人,對于俘虜的處理,必須謹慎,在可能範圍,予以適當的教化,使其改過自新,而化敵爲友。這是兩全其美的辦法,好自爲之。

  從前梁襄王問孟子:“怎樣能使國家安定?”孟子說:“定于一。”又問:“誰能統一?”孟子說:“不喜歡殺人的能統一。”由此可見殺人並不是謀求統一的好辦法。我們要戰勝敵人,最有效的武器,還是修明的政治。固然政治要以武力作後盾,假若“君明臣直,父慈子孝”,而且“養生送死無遺憾!”國家自然富強了,“焉用殺!”

  何謂因果?

  因就是原因和種子的意思,果即是結果和果實。所謂因果,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佛教采用植物的因果關系,來說明衆生心理活動所産生的行爲,最後所得到的反應是相等的。所以老子也說:“人爲善者,天報之以福;人不爲…

《初機學佛決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