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善者,天報之以禍!”就是這個道理。
我講個不懂因果的故事給你聽。四十年在南部,有位其貌不揚的小姐大鬧照相館,她指著牆上挂的另一張小姐的照片說:“當時我要你要照的和那張一樣,現在你把我照成這樣子,難看死了!”那位老板很幽默的遞給她一面鏡子說:“你看有那一點走了樣?”她沒再說什麼,只是流著眼淚走了。假如我們每個人都相信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日未到”的道理,又能運用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上去,那麼定能把人與人之間許多不必要的糾紛,減少到最低的限度。倘能懂得叁世因果的道理,那就更爲徹底。
司馬遷說:“昔者虞舜困于井廪,伊尹負于鼎俎,傳說立于傳厔,呂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裏飯牛,仲尼畏匡,菜色陳蔡,此皆學士有道之人,猶然遭此災(災),況以中才而涉亂世之末流者乎!”由此可見司馬先生,是不明叁世因果的,否則,必不出此言也。
所謂叁世因果,就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記得五十叁年住院時,有位患友,品學均佳,就是不信因果。有一天他的原單位寄給他一枚忠勤勳章,我把握著機會說:“老劉!你幹的不錯嘛!”他把頭一偏,就說:“你又不在那裏,怎麼知道?”我說:“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我雖然沒有秀才的本領,卻有秀才的經驗。”于是指著他手上的勳章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此時他拍拍我的肩膀說:“你怎麼老是叁句不離本行,又向我傳教是不是?”“傳教倒不敢說,不過我是個業余的佛教徒,雖然不懂什麼,因機釋疑,是我應盡的義務。”于是我又接著說:“明年恐怕不會再寄給你了。”他說:“你真了不起!既知過去,又識未來,有何根據?”我說:“要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閣下如果長期在這裏泡病號,怎會給你?”眼看他的頭不再橫搖了,並且說:“這樣嘛!到是很合理的。”
佛教講因果,是不是宿命論?
因是原因,果是結果。“如是因生如是果”,故稱“因果”。而“宿命論”是說人生的吉凶禍福和富貴貧賤,都是命運所注定的,非人力所能挽回。這樣一來,與因果剛好是唱反調。從前袁了凡,就是因爲受了宿命論的影響,所以才辭官回去等死,後來雲谷禅師告訴他“一切唯心”的道理之後,才解除了“宿命論”的束縛。
在今天這種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社會裏,相信因果的人,固然不多,就是能信宿命論的也很少見。但在人的生命過程中,因爲業力的關系,很難得一帆風順,萬事如意。所以每當事業失敗,生活窮困的時候,卻不妨暫時的信一信宿命論,藉以消除憂愁,緩和情緒,也未嘗不可。但事後還是要依照自己的能力,爲未來的生活而努力,千萬不要做了命運的俘虜。現在請問你:“假若你駕車外出,在中途抛錨,檢查的結果,沒有油,你怎麼辦?”如依宿命論,那就不管它,但就因果來說,只怪自己事前沒有檢查,以致如此,現在還是要想辦法加油,繼續行駛,才是合情合理的。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所遭受的不如意,是過去生命中的種子不好,以致今生才會這樣。要想來生的生活幸福,事業如意,必須即時行善,才是上策。
老子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也是破除宿命論的至理名言,相信因果最好的啓示。
何謂六道輪回?
天上、人間、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這六個地方,合稱六道。輪回,即是運轉的意思,因爲一切衆生,受到宿世業力的推動,不斷的輪轉在這六個地方,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所以叫做六道輪回。
我們的社會形態,是由農工商學兵政所組成的,而全國人民的工作,都離不開這個範圍。每個人的工作,爲了要和自己的環境和技能作適當的配合,所以就有先農後商,或由學而兵的,……這種動態的現象,就是輪回。同時我們生活上的飲食起居,上學下班,和精神上所表現的喜怒哀樂,這些身心活動的情形,不都是輪回嗎?只是沒有注意而已。
雖然有些人,爲了某種關系而否認輪回,也沒有用,因爲輪回是因果性的,絕不是信之則有,不信則無的無稽之談。只要他的行爲合乎輪回的條件,那一定是信也輪回,不信也輪回,仗權勢固然抗拒不了,送紅包還是買不下來。
總之,輪回之理,智者信之而不疑,若與愚者論,如同生盲辨色,徒費功夫!
我有位朋友,自稱是現在維摩,甚麼意思?
你的朋友究竟是何許人也,我不知道,當然就沒有個人恩怨和利害關系。現在就事論事,客觀的答覆所問,自然就不會惹出是非。下面就是維摩的簡曆,以後你留心觀察他的行爲,是否合乎這個原則,就知道是不是維摩了。
維摩是梵語,譯爲淨名,是釋迦佛住世時,助佛宣化的一位大居士,傳爲金粟如來化身。在維摩經方便品第二說:“爾時毗耶離大城中,有長者名維摩诘,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深植善本,得無生忍,辯才無礙,遊戲神通,逮諸總持,獲無所畏,降魔勞怨。入深法門,善于智度,通達方便,大願成就,明了衆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別諸根利鈍,久于佛道,心已純淑,決定大乘。諸有所作,能善思惟。住佛威儀,心如大海。……雖爲白衣,奉持沙門清淨戒行,雖處居家,不著叁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複飲食,而以禅悅爲味,若至博奕戲處,轍以度人,愛諸異道,不毀正信。”你的朋友具有以上的條件嗎?
文殊師利問疾品說:“世尊殷勤致問無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當雲何滅?”維摩诘說生病的原因是:“從癡有愛,則我病生,以一切衆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衆生得不病者,則我病滅!”你的朋友有這種精神嗎?
不思議品說:“爾時舍利弗,見此室中無有床座,斯諸菩薩大弟子衆,當如何座?”于是維摩居士就問文殊師利說:“仁者遊于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國,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師子之座?”文殊師利就說:“東方度叁十六恒河沙國,有世界名須彌相,其佛號須彌燈王,今現在,彼佛身長八萬四千由旬,其師子座高八萬四千由旬,嚴飾第一。”維摩居士“現神通力,即時彼佛遣叁萬二千師子座來,入維摩丈室。”你的朋友有這種本領嗎?而對于衆生,也能作“譬如幻師,見所幻人,菩薩觀衆生若此,如智者見水中月,如鏡中見其面相,如熱時焰,如呼時響,如空中雲,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是觀否?
再看入不二法門品,文殊師利問維摩诘說:“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不二法門?”當時維摩居士以“默然無言”的辦法回答了問題。所以文殊師利就贊歎說:“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不二法門。”你的朋友有這種功夫沒有?你看他的言行,假使和以上所說的完全不符,那就是現在的真“爲魔”了。
我並不是嫉妒他是維摩,你知道我們是多麼的希望每位居士都是維摩,對于我們上求下化的工作,不是更有益嗎?不管是他自稱的也好,別人恭維的也好,“啞巴吃湯圓,肚子有數。”雖然說“吹牛皮不犯死罪”,但是犯了大妄語罪,真教我爲他擔心。因此我希望你永遠做個守本分的居士,對叁寶的護持,量力而爲,不必“打腫臉充胖子”,千萬不要標奇惑衆,害人害己。要知道因果是最精確的測謊器,我們既然學佛,一切的言行,都要以佛法做標准,才算是真正得到了佛法的受用。
我們都知道佛教有四衆弟子之分,那是爲了佛教行政業務的方便,但地位(佛性)是平等的,出家人沒有特權,在家的也不得例外,因爲我們的目的都是爲了弘法利生,圓成佛道!如果以經濟眼光來看,居士應該有點特權才對,因爲絕大多數出家人的生活所需,是靠居士們供養的。因爲我常常看見居士們對出家人的恭敬虔誠,內心感到非常不安!所以希望各安其位,各盡其責,共同發揮佛法的力量,使一切衆生均能離苦得樂,轉凡爲聖,才能使其功不唐捐,受之無愧!
何謂業、宿業、業報和業力?
衆生由無始以來,一念不覺所産生的善惡思想行爲,統稱之爲業。而衆生在過去各種不同的時空裏,所産生的一切思想行爲,叫做宿業。所謂:“如是因生如是果”由于宿業的力量(業力),使現生有各種不同的感受,這就叫做業報。
就人來說,有的做科學家,有的當駕駛,究其原因,因爲他們的才智不同(宿世業力),則其所學是故有別,于是所從事的工作,所得到的待遇,自然也就有了很大的差別。以此例推,宇宙萬有,都是由于宿業的因緣,而造成種種差別的現象。但宿業原本于心,所以華嚴經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妄想心)造”,就是這個道理。
時常聽到有人說:“我從來沒有做過一件壞事,盡管怎麼努力,在事業上總是不如意,可是某某人可說是無惡不作,反而生活美滿,事事如意。”這是他在宿世善業力強,所以如此,但以現生的惡業報來說,天網恢恢,豈有不報之理!至于你爲善,當應得善報,怎奈宿世惡業力強,是故如此,假若不是現今爲善,恐怕又不是這個樣子了。只要能繼續爲善,就是到了“山窮水盡疑無路”的時候,現生的善因成熟了,自然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希望你珍重這個問題,謹慎將事,則來日庶少荊棘耳。
是不是真有來生?
這個問題,如果不懂叁世因果和六道輪回的道理,是很難了解的。現在有些人,受了西洋科學的影響,凡事都講證據,當然,也不算錯,但可惜的是,只能“事師于今”,而不能“理師于古”,以致許多真實的因果輪回故事,都以未能親眼見到而不信,非常可惜!
你不信有來生,那麼我說過了今天,還有明天,當然你說不錯。可是向一位有神經病的人說,他未必相信,因爲他根本就不知道什麼叫今天,什麼叫明天。許多人不信有來生,主要的原因是他的良知被五欲(財、色、名、食、睡)麻醉了,不知什麼是今生,什麼是來生…
《初機學佛決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