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机学佛决疑▪P5

  ..续本文上一页善者,天报之以祸!”就是这个道理。

  我讲个不懂因果的故事给你听。四十年在南部,有位其貌不扬的小姐大闹照相馆,她指著墙上挂的另一张小姐的照片说:“当时我要你要照的和那张一样,现在你把我照成这样子,难看死了!”那位老板很幽默的递给她一面镜子说:“你看有那一点走了样?”她没再说什么,只是流著眼泪走了。假如我们每个人都相信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日未到”的道理,又能运用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上去,那么定能把人与人之间许多不必要的纠纷,减少到最低的限度。倘能懂得三世因果的道理,那就更为彻底。

  司马迁说:“昔者虞舜困于井廪,伊尹负于鼎俎,传说立于传厔,吕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饭牛,仲尼畏匡,菜色陈蔡,此皆学士有道之人,犹然遭此灾(灾),况以中才而涉乱世之末流者乎!”由此可见司马先生,是不明三世因果的,否则,必不出此言也。

  所谓三世因果,就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记得五十三年住院时,有位患友,品学均佳,就是不信因果。有一天他的原单位寄给他一枚忠勤勋章,我把握著机会说:“老刘!你干的不错嘛!”他把头一偏,就说:“你又不在那里,怎么知道?”我说:“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我虽然没有秀才的本领,却有秀才的经验。”于是指著他手上的勋章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此时他拍拍我的肩膀说:“你怎么老是三句不离本行,又向我传教是不是?”“传教倒不敢说,不过我是个业余的佛教徒,虽然不懂什么,因机释疑,是我应尽的义务。”于是我又接著说:“明年恐怕不会再寄给你了。”他说:“你真了不起!既知过去,又识未来,有何根据?”我说:“要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阁下如果长期在这里泡病号,怎会给你?”眼看他的头不再横摇了,并且说:“这样嘛!到是很合理的。”

  佛教讲因果,是不是宿命论?

  因是原因,果是结果。“如是因生如是果”,故称“因果”。而“宿命论”是说人生的吉凶祸福和富贵贫贱,都是命运所注定的,非人力所能挽回。这样一来,与因果刚好是唱反调。从前袁了凡,就是因为受了宿命论的影响,所以才辞官回去等死,后来云谷禅师告诉他“一切唯心”的道理之后,才解除了“宿命论”的束缚。

  在今天这种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社会里,相信因果的人,固然不多,就是能信宿命论的也很少见。但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因为业力的关系,很难得一帆风顺,万事如意。所以每当事业失败,生活穷困的时候,却不妨暂时的信一信宿命论,藉以消除忧愁,缓和情绪,也未尝不可。但事后还是要依照自己的能力,为未来的生活而努力,千万不要做了命运的俘虏。现在请问你:“假若你驾车外出,在中途抛锚,检查的结果,没有油,你怎么办?”如依宿命论,那就不管它,但就因果来说,只怪自己事前没有检查,以致如此,现在还是要想办法加油,继续行驶,才是合情合理的。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遭受的不如意,是过去生命中的种子不好,以致今生才会这样。要想来生的生活幸福,事业如意,必须即时行善,才是上策。

  老子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也是破除宿命论的至理名言,相信因果最好的启示。

  何谓六道轮回?

  天上、人间、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这六个地方,合称六道。轮回,即是运转的意思,因为一切众生,受到宿世业力的推动,不断的轮转在这六个地方,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所以叫做六道轮回。

  我们的社会形态,是由农工商学兵政所组成的,而全国人民的工作,都离不开这个范围。每个人的工作,为了要和自己的环境和技能作适当的配合,所以就有先农后商,或由学而兵的,……这种动态的现象,就是轮回。同时我们生活上的饮食起居,上学下班,和精神上所表现的喜怒哀乐,这些身心活动的情形,不都是轮回吗?只是没有注意而已。

  虽然有些人,为了某种关系而否认轮回,也没有用,因为轮回是因果性的,绝不是信之则有,不信则无的无稽之谈。只要他的行为合乎轮回的条件,那一定是信也轮回,不信也轮回,仗权势固然抗拒不了,送红包还是买不下来。

  总之,轮回之理,智者信之而不疑,若与愚者论,如同生盲辨色,徒费功夫!

  我有位朋友,自称是现在维摩,甚么意思?

  你的朋友究竟是何许人也,我不知道,当然就没有个人恩怨和利害关系。现在就事论事,客观的答覆所问,自然就不会惹出是非。下面就是维摩的简历,以后你留心观察他的行为,是否合乎这个原则,就知道是不是维摩了。

  维摩是梵语,译为净名,是释迦佛住世时,助佛宣化的一位大居士,传为金粟如来化身。在维摩经方便品第二说:“尔时毗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本,得无生忍,辩才无碍,游戏神通,逮诸总持,获无所畏,降魔劳怨。入深法门,善于智度,通达方便,大愿成就,明了众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别诸根利钝,久于佛道,心已纯淑,决定大乘。诸有所作,能善思惟。住佛威仪,心如大海。……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戒行,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若至博奕戏处,辙以度人,爱诸异道,不毁正信。”你的朋友具有以上的条件吗?

  文殊师利问疾品说:“世尊殷勤致问无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当云何灭?”维摩诘说生病的原因是:“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你的朋友有这种精神吗?

  不思议品说:“尔时舍利弗,见此室中无有床座,斯诸菩萨大弟子众,当如何座?”于是维摩居士就问文殊师利说:“仁者游于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国,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师子之座?”文殊师利就说:“东方度三十六恒河沙国,有世界名须弥相,其佛号须弥灯王,今现在,彼佛身长八万四千由旬,其师子座高八万四千由旬,严饰第一。”维摩居士“现神通力,即时彼佛遣三万二千师子座来,入维摩丈室。”你的朋友有这种本领吗?而对于众生,也能作“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生若此,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相,如热时焰,如呼时响,如空中云,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是观否?

  再看入不二法门品,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说:“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不二法门?”当时维摩居士以“默然无言”的办法回答了问题。所以文殊师利就赞叹说:“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不二法门。”你的朋友有这种功夫没有?你看他的言行,假使和以上所说的完全不符,那就是现在的真“为魔”了。

  我并不是嫉妒他是维摩,你知道我们是多么的希望每位居士都是维摩,对于我们上求下化的工作,不是更有益吗?不管是他自称的也好,别人恭维的也好,“哑巴吃汤圆,肚子有数。”虽然说“吹牛皮不犯死罪”,但是犯了大妄语罪,真教我为他担心。因此我希望你永远做个守本分的居士,对三宝的护持,量力而为,不必“打肿脸充胖子”,千万不要标奇惑众,害人害己。要知道因果是最精确的测谎器,我们既然学佛,一切的言行,都要以佛法做标准,才算是真正得到了佛法的受用。

  我们都知道佛教有四众弟子之分,那是为了佛教行政业务的方便,但地位(佛性)是平等的,出家人没有特权,在家的也不得例外,因为我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弘法利生,圆成佛道!如果以经济眼光来看,居士应该有点特权才对,因为绝大多数出家人的生活所需,是靠居士们供养的。因为我常常看见居士们对出家人的恭敬虔诚,内心感到非常不安!所以希望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共同发挥佛法的力量,使一切众生均能离苦得乐,转凡为圣,才能使其功不唐捐,受之无愧!

  何谓业、宿业、业报和业力?

  众生由无始以来,一念不觉所产生的善恶思想行为,统称之为业。而众生在过去各种不同的时空里,所产生的一切思想行为,叫做宿业。所谓:“如是因生如是果”由于宿业的力量(业力),使现生有各种不同的感受,这就叫做业报。

  就人来说,有的做科学家,有的当驾驶,究其原因,因为他们的才智不同(宿世业力),则其所学是故有别,于是所从事的工作,所得到的待遇,自然也就有了很大的差别。以此例推,宇宙万有,都是由于宿业的因缘,而造成种种差别的现象。但宿业原本于心,所以华严经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妄想心)造”,就是这个道理。

  时常听到有人说:“我从来没有做过一件坏事,尽管怎么努力,在事业上总是不如意,可是某某人可说是无恶不作,反而生活美满,事事如意。”这是他在宿世善业力强,所以如此,但以现生的恶业报来说,天网恢恢,岂有不报之理!至于你为善,当应得善报,怎奈宿世恶业力强,是故如此,假若不是现今为善,恐怕又不是这个样子了。只要能继续为善,就是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现生的善因成熟了,自然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希望你珍重这个问题,谨慎将事,则来日庶少荆棘耳。

  是不是真有来生?

  这个问题,如果不懂三世因果和六道轮回的道理,是很难了解的。现在有些人,受了西洋科学的影响,凡事都讲证据,当然,也不算错,但可惜的是,只能“事师于今”,而不能“理师于古”,以致许多真实的因果轮回故事,都以未能亲眼见到而不信,非常可惜!

  你不信有来生,那么我说过了今天,还有明天,当然你说不错。可是向一位有神经病的人说,他未必相信,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今天,什么叫明天。许多人不信有来生,主要的原因是他的良知被五欲(财、色、名、食、睡)麻醉了,不知什么是今生,什么是来生…

《初机学佛决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