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机学佛决疑▪P4

  ..续本文上一页。你不信教,我没有理由反对,但有权不同意你这种看法。

  虽然其他宗教也劝人行善,但在方法上却有很大的差别,佛教劝人行善,同时又“防患于未然”的劝人止恶,否则就像无底的水桶,永远是灌不满的。因此佛法首先劝人不要杀生和食肉,以养仁德。可是其他的宗教却赞成肉食,说什么天生万物以养人,不食就违反了上帝的意志。如果认为这话是对的,那么厕所里的蛆虫也是万物之一,也应该吃才对。而肉食既能养人,那吃肉的人就不该生病和死亡。现在有少数无知之徒,认为素食的人傻,他不知道因果的厉害,等到将来受报的时候,就悔之莫及了!

  宗教对人生是很有帮助的,我认为教要信,但是不要迷信,千万要把占小便宜的心理丢开,客观的看看各种宗教的书籍,然后“择其善者而从之,虽不中,亦不远矣”。

  佛的形状究竟是什么样子?

  佛就是佛的样子,与任何的东西都不同。你没有见过佛吗?跟我来看。他说:“佛像是见过,我现在问的是真正的佛。”我说:“那就难了!佛有法身、报身和应身三种形相,末世众生,连应身佛也看不到,何况其他?而我从理论上认识的佛,又没有办法给你看,这就和关尹子说的:“言道者如言梦。夫言梦者曰,如此金玉,如此器皿,如此禽兽。言者能言之,而不能取而与之;听者能闻之,不能受而得之,唯善听者不泥不辩。”如果你能体会到这几句话的意味,对这问题就比较容易了解些。下面还是介绍几段经文听听,也许有点帮助。

  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华严经说:“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凡夫见诸法,但随于相转,不了法无相,以是不见佛。”再看大珠和尚说:“其心(佛)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长、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净、不生不灭,湛然常寂,此是本心(佛)之形相。”

  他听了以后,没说什么,可是头依然在横摇著。于是我就问他:“众生你见过吧?”他笑著说:“遍地都是,谁没见过”。“好了,对这个问题,我没办法再解释了。不过,要想见到真正的佛,办法还是有,不知你愿不愿意作?”于是他连忙的说:“愿意!”既然如此,希望你好好的去做,自然会成功。每天你还是照常的工作,只要抽出一点时间来念“阿弥陀佛”,当念佛时不能想工作,但工作时可以想念佛,每当念佛时,一定要字字念明白,句句听清楚,只要能长久念下去,到了看不见众生的时候,就可以看见佛了!因为佛和众生,在理上讲是没有差别的,但是事实上,佛是佛,众生是众生。因为佛和众生,是我们由分别心所产生的一种差别相,现在我们修持,就是要修正我们的人、我差别观,而使众多为一,集零为整。不管是参禅也好,念佛也好,方法虽然不同,但目的却是一致的。请你不要怀疑念佛的方法太简单,未必有效,,其实这是四两拨千斤的办法,好得很。

  后来送他出门的时候,特别的说:“请你千万不要以认识人物的方法去认识佛,把名利心隔远些,就不会当面错过了!”

  众生在未成众生以前是什么?

  那么久远的事,除了佛以外,谁也弄不清楚。孔夫子不是也说过“未知生?”那我说不知道也不为错。不过我从读经所得来的资料,众生在未成众生以前,都是自性佛,因为在很久以前,由于一念无名的妄动,就成了众生。好比小孩子(喻自性佛),看见河里的小鱼很好玩(贪爱),于是就下水去捉鱼(一念不觉),因为水的流速很强(烦恼),以致淹死在水里(众生)。

  淮南子说:“水性真情,而土汨之,人性安静,世欲乱之。”三字经也是说:“人之初,性本善(自性佛),性相近(物欲),习(造诸恶业)相远(众生)。”由此可知,众生是由一念无明而来的。现在要想回复本来的真面目,必须依教修行,突破无明,而了解诸法性空的道理,贪心慢慢就平息下来,只要贪心一息,嗔心和痴心自然的会平息,三毒一除,生死自了。

  如果你觉得做众生很好,那就什么也不要谈,否则,应该赶快学佛,只要能依法修行,必能解脱生死的束缚,得到究竟的快乐。

  众生成佛以后,会不会再成众生?

  圆觉经云:“譬如销金(喻修行),金非销故有(本具佛性),虽复本来金(金沙喻众生),终以销成就(纯金喻佛)一成真金体(佛),不复重为矿(众生)”。

  由这段经文看来,众生成了佛以后,是不会再成众生的。好比矿金,虽然含有真金的成分,但必须经过提炼以后,除了杂物,才是纯金;既然已成真金,再不会成为矿金了。也就是说,众生经过佛法的熏陶以后,消除了所有的杂念和烦恼,得大自在,就不能再说是众生了。

  但是诸佛菩萨的悲心深重,为了济度众生而随类现形,千万要注意,那是方便,而不是受报。好比开矿所用的工具,是由钢铁制造成的,而钢铁是由铁砂炼成的,现在用来挖铁砂,但铁砂要炼,工具就用不著再炼。所以说,众生(铁砂)是受报(炼),佛是方便,就是这个道理。

  学佛是为了成佛,但成佛又为了什么?

  一个学医的人,他的志愿必定是行医,如果不打算行医,就不会学这一行。那么学佛,必定要发愿度众生,依教修行,将来才能成佛,既已成佛,当然要度众生,所以说成佛的目的是为了度众生,如果不愿度众生,也就成不了佛!

  假使说,我就是为了怕苦才学佛,既然成了佛还要度生,那还不是和以前一样苦吗?不一样,绝对不一样!好比医院里的病人,健愈后立志学医,然后又回到医院里去工作,虽然和病人所处的环境完全相同,但是所感受的却完全不同,原因是一个有病,一个没有病。了解这个道理,就知道诸佛度生,是不感觉痛苦的。

  你怕度生,你永远是众生,能度众生,绝对不是众生!

  儒家说食色性也。佛制戒淫茹素,二者孰是?

  都对。因为儒家说的是世间法,佛说的是世出世间法。其实儒家的中心思想是修、齐、治、平,并不是食色性也。但是许多人,谈起吃喝玩乐,就捧出孔夫子为挡箭牌,若是谈“四维八德”,就说现在是太空时代,提那些老八股干什么?因此不但不捧孔夫子,而且还要咒骂,这是多么可怕的事!

  我们应该了解孔夫子著书立说的目的,是教民易俗,匡正时弊,除了食色性也之外,还有“世之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纵)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辱),四不孝也。好勇斗很(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又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以及“侍君不忠非孝也,居处不庄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忠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还有“君犹盂也,民犹水也,盂方则水方,盂圆则水圆。”

  我没有读什么书,也不会读书,但将记忆所及,略举数则,作为我们谈话的资料。可是儒家说的这些警语,人皆充耳不闻,而有利于己的食色之言,则终身诵之,殊属不妥。

  至于佛制戒淫茹素,与儒家的“万恶淫为首”和“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的思想是相通的。而出家人戒淫,旨在断爱,既无家室之累,养育之忧,方能安心办道,为人师表。但对在家人,只戒邪淫,如人人守之勿犯,则现在社会上许多不正当的行为也就灭迹了。

  谈到素食,当然与杀生有关,而戒杀的目的,是为了求得真正的平等。所谓男女平等,种族平等,……依佛理来说,还是假平等,要万类平等,才是真平等。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就该平等。所谓万类平等,并不需要把它们都养在家里,人畜一堂,只要不无故伤害它们,而使其各从其志,各安其位就好了。

  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所谓几希者,就是其形不同,其心不异的意思。如果说人类杀害虫鱼鸟兽是应该的,那么世界上强凌弱,众暴寡,也是应该的,反正是比拳头嘛。但人知道报仇,则畜亦当索命,这是必然的道理。要想世界和平,除了慈心不杀,决无他策。希望有志之士,拥护佛教推行世界护生运动,共谋永久之和平。果能如是行去,必可重见舜日尧天于今世了。

  我是军人,将来在战场上造了杀业,是否有罪?

  佛教戒杀,对一般在家人来说,是戒妄杀。军人负有保国卫民之责,在战场所射杀伤亡之人畜,是为了吊民伐罪,除暴安良,而不是寻仇报复,谋财害命,所以没有罪。

  好比医生,为了保护病人生命的安全而切除手足,是不犯罪的,只要诊断没有错误,就是因手术而导致死亡,也不犯罪。军人在战场上的行为,和医生为人治病的道理是一样的,故说不犯。话虽如此,但希望能做到无枉无纵才好。因为在战场出现的敌人,也有胁从的,不见得全是坏人,对于俘虏的处理,必须谨慎,在可能范围,予以适当的教化,使其改过自新,而化敌为友。这是两全其美的办法,好自为之。

  从前梁襄王问孟子:“怎样能使国家安定?”孟子说:“定于一。”又问:“谁能统一?”孟子说:“不喜欢杀人的能统一。”由此可见杀人并不是谋求统一的好办法。我们要战胜敌人,最有效的武器,还是修明的政治。固然政治要以武力作后盾,假若“君明臣直,父慈子孝”,而且“养生送死无遗憾!”国家自然富强了,“焉用杀!”

  何谓因果?

  因就是原因和种子的意思,果即是结果和果实。所谓因果,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佛教采用植物的因果关系,来说明众生心理活动所产生的行为,最后所得到的反应是相等的。所以老子也说:“人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人不为…

《初机学佛决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