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机学佛决疑▪P3

  ..续本文上一页圣的方法,就叫做佛法。凡是佛所说的一切言教,我们若能依之修行,定能绝思虑,去缠缚,度生死,得自在,而成等正觉,这就是佛法所给予我们的利益。其实宇宙间一切诸法都是佛法,也都不是佛法,问题就在迷与悟。拿钱来说,可以买放生命,拯济孤贫,这是佛法;如果用之于吃喝玩乐,造诸恶业,那就不是佛法了。

  佛法是为破除众生的虚妄执著而产生的。因为众生患了生死执著的重病,所以要用佛法的妙药来解救,一旦药到病除,最后药也没有用。所以佛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是说,佛法像渡人的竹筏一样,过了河就没有用了。其目的是教我们不但世间法不能执著,最后连出世的佛法也不能执著,才能得到究竟的快乐。

  何谓僧?

  僧是梵语“僧伽”的简称,译为和合众。因此就要有四人以上的出家众,才可以用这种称呼,如果是一个人,只能称释某某。但也有人为了写作上的方便而称山僧或老僧,也不算错,因为个体是属于整体的一部分,我认为是可以的。

  关于在家人,对出家男女二众的称呼,一般来说,如果你到寺院里去,见了出家的男众,称呼他法师、师父都可以,假若称先生,叫伯伯,虽然不算错,但听起来总不是味道。对女众也可以称呼法师、尼师或师父,若是称小姐,叫阿姨,听起来似乎很不顺耳。

  佛法僧合称三宝,这是一种恭敬赞叹的意思,凡是发心向善,立志上达的人,应该皈依三宝,共结佛缘。

  何谓皈依三宝?

  皈是皈顺,依是依靠,也就是信仰、服从的意思。皈依三宝,是以三宝为师,以三宝为模范,可以藉信仰的力量来约束自己的身心,正正当当的做个好人,因此可得三种利益

  l.皈依佛,不堕地狱。

  2.皈依法,不堕饿鬼。

  3.皈依僧,不堕畜生。

  由此看来,皈依三宝,可以免除三恶道的痛苦,真是好极了。但是皈依只是种了成佛的种子,然后还要继续努力,依照佛法去行,才能达到成佛的目的。如果是信而不行,我行我素,还是要随业受报的,因为三宝只是迷人的导师,而不是恶人的保护者。我们要想做好人,享天福,以至成佛,皈依以后,还要持五戒、行十善,或者是具足戒,只要能严持戒律,坚固不犯,一定可以达到目的。

  假若你对学佛很有兴趣,而发心皈依,必须请一位懂得佛法的出家人为皈依师,办理皈依有关事宜,如果拜在家人为皈依师,那就不能说是皈依三宝,这种作法,是违反佛法的。

  何谓五戒和十善?

  五戒:

  l.不杀生。(不妄杀众生的生命,除暴安良则不犯戒。)

  2.不偷盗。(不巧取豪夺非分的财物为己有。)

  3.不邪淫。(乃指夫妇以外任何男女,不得苟且。)

  4.不妄语。(说实话,不为自己的利益而说谎。)

  5.不饮酒。(包括鸦片等麻醉品和兴奋剂。)

  这五项若都能受持,可保来世不失人身。万一有困难放不下,不能完全的受持,也应该择其能持者而持之,那怕是一条,只要能持,就有功德。

  十善:

  l.不杀生。

  2.不偷盗。

  3.不邪淫。

  4.不妄语。

  5.不饮酒。

  6.不两舌。(不挑拨是非,或利用各种刊物恶意的毁谤他人。)

  7.不恶口。(不骂人,不说刻薄话。)

  8.不贪。(不取非分的财物。)

  9.不嗔。(遇不如意事,不记别人的仇恨,不求报复。)

  10.不痴。(凡事相信因果,不怨不尤。)

  戒,好比世间法的法律,是个人生活的规约,是修、齐、治、平的轨范,其力能补国法之不足,济政令于无形,果能人人守之,必能本固邦宁,民安物阜。

  曾经有人和我说:“我很喜欢佛教,就是规矩太严,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做,所以就不敢信。”由此看来,一般人都是怕受约束而裹足不前,真是可惜!其实佛法是合乎情理法的,一点也不勉强,就是受了戒,并没有改变你的整个生活方式,只是舍短取长的加以规正而已,像马路上的斑马线一样,并不是不让人走路,而是用来保护行人的安全,何乐而不为呢?要知我们现在对生活多一分约束,就可以减少将来一分痛苦。如果认为这话是对的,那么就应该即早学佛,为未来的幸福而努力。

  何谓佛性?如何修至成佛?

  所谓“性”就是本质和本能的意思。也就是说,性是理,而不是事,是体而不是用。因此只可用语言文字表达,而不能供诸观赏。中庸说:“天命之谓性”。天命予男曰男性,天命予女曰女性,予水曰湿,予火曰暖,……这是狭义的解释。

  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广义的。这是说众生都有作佛的本质,和成佛的本能。当年悉达多太子也是众生之一,因为他能“不失其时”的发挥本能——佛性的力量,而成正觉。但我们是各从其志,向外寻求,以致渐行渐远渐无缘,苦海茫茫何处证?虽然如此,但佛性仍在。只要及早回头,依教行持,还是可以成佛的,所以说:“佛是已觉的众生,众生是未觉的佛”,就是这个道理。

  可能你还不太明白,佛性究竟是个什么东西?譬喻说一切男子(众生)皆有父性(佛性),一切女子皆有母性,但是在未生孩子以前,那是理,等到成人生子(修行)以后,才是名正言顺的父母(佛)了。

  至于如何修至成佛,说实在的,我和你一样的外行,这是个大问题,不是几句话就可说完,现在画一个图(如附图),以便说明修习的程序:

  众生本来是自性佛,由于无始以来的一念不觉,攀执外缘而起惑(迷),以无明(不明事理真相)为动力造诸恶业,就进入六道,人身、畜面,随业受生,要想了脱生死之苦,必须修持圣道,乃能得免。如修四谛法,即成声闻;修十二因缘,即成缘觉;修六度万行,谓之菩萨,到了恶尽善满,怨亲无别时,是谓之佛。

  佛教传入我国以后,经过历代大德竭力研究,分为八宗,各宗有各宗修持捷径,若能息心(妄想心)依法修行,都可成佛。但是最理想的修持方法,莫过于净土宗的念佛法门,简而易行,成功无别,最适合我们现在一般人修持,如果你感觉在这世界上没有一点不是苦的话,不妨天天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并且发愿要到极乐世界去,等到将来临命终时,必能身无苦,往生西方。

  要怎样才能成为—个好的佛教徒?

  做佛教徒的人,要以佛法来约束自我的身心,一切作为,以利他为主,利己次之;就是不愿吃亏,也须做到自他两利才可以。千万不要打起佛教徒的旗帜,做的是损人利己的活计,而使别人批评佛教,罪过就大了!

  因为你引起别人造三业(身、口、意)罪,将来

  别人遭报,你也少不了一分。如果别人受了你言行的影响而赞叹三宝,你也有一分不可思议的功德。

  至于发心做个好佛教徒,最低限度,首先要做到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爱国家,愍众生,乐善好施,老老幼幼,奉公务,守法纪,不取非分财物,不背因果之理,以世法来说,算是个大好人,倘能进一步的受持三皈五戒,依教奉行,就是个好佛教徒了。

  佛教与他教有何不同?

  我是个无用的出家人,自己的事尚且照顾不了,那有时间谈论其他宗教问题,而引起无谓的口舌。但是既然有人问,又不能不答覆。

  过去我曾经看过其他宗教的书刊,在事理上的缺点太多,引不起兴趣。后来看了些佛教的经典,因为理事圆融,故使我有一种“得其所哉”的感觉。所以说,佛教的理论是高超的,方法是究竟的。老庄之学,在理论方面,有些地方与佛教很相近,但方法却不究竟。至于其他的宗教,根本不值得一谈。如果说他对社会颇有贡献,那是世间法,对生死问题毫不相干。固然佛教也讲利生,那是方便,而最终的目的,是要无生,无生则无灭,不生不灭,才是真正的永生。

  至于不同之处,略举三点:

  1.理论:佛说诸法性空,因缘生灭。他教说宇宙万物,都是神乎其神的神造的。

  2.方法:佛说众生轮转生死的原因,是由无始以来贪、嗔、痴、烦恼所造的各种恶业而构成的,现在必须依照大乘佛法的禅、教、律、密、净,和小乘佛法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原则去修习,才能了脱生死之苦。他教只凭一个信字,就说能得永生,请问医生是不是能以一粒消炎片,治好所有病人的病?

  3.愿力:佛的愿力是要使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所以地藏菩萨说:“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但是他教说,只是“信我者得救”和“我爱世人”,可见他爱的范围只是几个教友而已。究竟他爱的是什么,只有他们知道。

  在这里我要特别的申明:以上三点,是因你的发问,我才不得不把教理简略的分析一下,并不是要和别人比高低,你认为那个教的理由充足就去信那个教,如果事理不明,盲目崇拜,那才真的迷信。

  学佛以后,是否能万事如意?

  这个问题,要依学者用心而定,如能学以致用,确能依教行持,则可随缘如意,等到诸漏既尽,生死已了,不仅是万事如意,更能一切如意!

  不管是世出世间法,都没有不劳而获的。要求得世间的荣华富贵,必须立志上达,自立自强,才能达到目的。而学佛的目的,是为了消除罪障,了脱生死,更需要彻底放弃世间名利的追求,和精神上、物质上的享受。若遇顺(如意)逆(不如意)诸境,而能忍受,更能做到“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果能如是用功去行,终身不辍,定能一切如意,成佛有期。

  若是放不下五欲的享受,又想冒充好人,做个名誉佛教徒,这种“掩耳盗铃”的办法,是行不通的,因为因果是大公无私,无枉无纵的裁判者,如影之随形,响之应声,丝毫不爽。所以说如意与否,完全操之在我,而不在事,请你先做到如万事的意,然后万事必能如你的意。

  宗教的目的都是劝人为善,只要为善,何必信教?

  这是一般人的共同观念,原因是不明白宗教的道理和目的所造成的…

《初机学佛决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