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初機學佛決疑▪P6

  ..續本文上一頁。如說沒有來生,就不應該有來日。假使認爲作善作惡,死了就沒有事,那麼我們以前在銀行的存款,現在應該無效。還有以前的殺人犯,過了一天就不應判罪,如說不行,那麼把昨天或前年當前生,明天或明年當來生,不是很合理嗎?

  千萬不要相信“人死如燈滅”的鬼話。如果說這話是對的,那麼以後大家都不能點燈,否則在“人死如燈滅”的後面,就要加一句“死人如燈燃”才合理。因爲人死如燈滅,滅了的燈可以重燃,那死了的人,當然也可以如燈再生了。所謂死人,只是失去了四大(地、水、火、風)和合的物質功能,但支配物質功能的精神(阿賴耶、靈魂)功能仍然存在。而燈滅只是燃相(火)滅,燃性未滅,死人也是生相(呼吸)死;生性(心)未死。燈的燃滅是以明暗爲緣,人的生死是以業力爲緣,你不信有來生,除非能轉八識,成四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或者是一心念佛,求生西方。要不然,又不知有多少來生在等著呢!

  昨乃今之母,今乃明之母,有昨日才有今天,有今生必有來世!若明此理,則來生之說,就用不著懷疑了。

  世人作惡,有報在子孫之說,一人做事一人當,報應子孫,有欠公允!

  這是一個因果性的問題,假若不了解叁世因果的道理,是很難說得清楚的。

  我們只知道子孫是祖先財産的繼承人,卻不知道也是思想行爲的繼承人。所謂“龍生龍子,虎生虎兒。”而母虎之性傷人,其子必不與人爲友,故人見之必殺。那麼做父母的,如果言行不檢,所生的子女當亦不賢,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彼既不賢,必招禍事,從表面上看,是報應子孫,其實也是子孫的別業。

  或者說某某人,生平服堯之服,誦堯之言,爲什麼子孫也不肖呢?因爲他只是服其服,誦其言,而未行其行,“挂羊頭,賣狗肉”,子孫怎麼會好?縱然今生誦其言,行其行,前生是不是如此?多生又未必是如此,這都是構成子孫不肖的主要因素。

  我們也常見到父母的品德很壞,但子女卻又很好,那是他們前世的善業因緣關系;也有子不肖而孫最賢的,也是他們多生的共業和現生的別業因緣所産生的現象,不足爲奇。

  總之,要想子孝孫賢,五世其昌,必須止一切惡,行一切善,天網恢恢,幸勿憂其報之不爽!

  是不是真有天堂和地獄?在那裏?

  地獄和天堂,是形容苦樂對待的名詞,沒有一定的形狀和位置,而是隨衆生的思想行爲(業力)所顯現的,因此,說有也可以,說沒有也可以,“諸惡莫作”,則無地獄,“衆善奉行”,就有天堂。

  地獄天堂究竟在那裏呢?現在我還沒有去過,就是以前去過,現在也忘了,不過我認爲它的位置是那裏都在,那裏都不在。好比說,某一家人,歡歡喜喜的在收看電視,這是天堂相。忽然他的太太說黑白的電視不好,要換彩色的,那麼先生就說:“剛剛籌繳了孩子們的學費,又要買電視機,真是胡鬧!”因此而吵嘴,而打架,而自殺!這樣一來,就變成地獄了。由此可知,地獄、天堂,是唯心所現的。

  地藏經所說的那許多地獄,如因未見而不信,那政府設有懲治壞人的牢獄,總不能因爲沒有坐過牢就說沒有。地獄的有無,和這道理是一樣的。

  最後我特別申明一點,經中所說的許多地獄,完全是衆生的業力所造成的,與佛教毫不相幹,介紹各種地獄和衆生受苦的情形,卻是爲了防止衆生作惡,受諸苦惱,而作義務宣傳,藉此以收“談梅口酸,想崖足顫”之效。

  人的心性究竟是善還是惡?

  首先我們要了解心性的意義,然後再談善惡。所謂“心性”,就是“真心”和“實性”的意思,如果合用則性是心之體,心是性之用。若是分割使用,則體用兼備,理事互含。至于談到善惡,卻是見仁見智。孟子道“性善”;荀子稱“性惡”;公孫龍子說“性無善惡”;揚雄認爲“人性善惡混”;劉向則是“性不獨善,情不獨惡”;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而王陽明的解釋是“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用”。由此看來,真是公有公理,婆有婆理。可惜我不是大學問家,無力研究諸子之說,故不能妄加評論,只好以我所了解的一點佛法,對本題略表管見而已。

  剛才所說的心,有真心和妄心之別。真心屬理,妄心屬事。也就是說,真心是如如不動,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可思議的理體。而妄心是因緣而起的各種心理活動狀態的識別心,例如“祭思敬,喪思哀”,“見賢思齊”和“談梅口酸,想崖足顫”……所謂:“一切唯心造”,就是妄心緣境所生起的各種幻覺,衆生不明白緣生性空的道理,而執諸法爲實有,以致造諸惡業,遭受苦果,這就是衆生的生死根源,輪回的依據。

  或問諸佛菩薩的慈悲心從何而起?我說諸佛菩薩的大悲心,是緣衆生的苦境而起的一種與樂、拔苦的大悲心,這種大悲心,是怨親平等的善,是無條件的愛!因此就不能說是妄心了。但衆生緣境,是識心分別人我利害關系,而構成各種善惡的行爲,因此所作之善,是有條件的,更是有範圍的。許多人之所以不作惡,“是不爲也,非不能也”,因爲他考慮到作惡的後果不利于己。而作惡的人,是因爲他的貪欲超過了生存能力的極限,求之不得,只好挺而走險,無所不爲,但最後受到法律製裁時,也幾乎是沒有一個不是悔不當初。爲什麼呢?因爲作惡的後果不利于己。像這種情形,如果相信因果輪回的道理,定可防止作惡心理的發展,甚至予以根絕。

  至于現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不外乎種子和因緣的關系。所謂種子,即是犯罪人宿業的惡因所感。而因緣的關系,就是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教育。因爲有的家長忙于名利而疏于管教;學校又忽略了品德教育的培養;而與社會接觸,卻又受到許多不良習氣的傳染,這都是助長青少年犯罪的主因,所以許多人對他們都有一種“後生可畏”的感覺。

  我們要杜絕青少年犯罪的惡行,壯、老年人首先要以身作則,做青少年的模範。有寫作能力的人,不要寫黃色書刊而遺禍社會。廣播影劇業者,剪去誨盜誨淫的節目,推行因果忠良的故事。只要大家肯努力去做,定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不然,將來的社會情況,是不堪設想的!

  何謂修行?

  修即是戒,有修正、修理和修除等義。行是言行。那麼修行,就是修正我們的言行。也就是說,不該說的不要說,不該作的不要作,不該想的不要想,就叫做修行。

  我們佛教修行的方法很多,但是共同的目的,都是爲了破邪顯正,去妄存真。因爲衆生所遭受的痛苦,都是由貪愛而來的,要想離苦得樂,必須修正我們的思想和言行,使身不殺、盜、淫;口不妄言、绮語、兩舌、惡口;意不貪、嗔、癡。只要身口意叁業清淨,自然就不會痛苦了。叁業之中,要算意業最難修,而又最重要,因爲意識有分別和執著的功能,所以成爲我們修行主要的目標。所以關尹子說:“夢中鏡中水中,皆天地存焉,欲去夢中天地,寢不寐;欲去鏡中天地,形不照;欲去水中天地,盎(盆子)不汲(裝水)。彼之有無在此(心)而不在彼(物),是以聖人不去天地去識。”照這樣說,意識不是就成了罪魁禍首嗎?其實不然,只怪我們不善統禦,以致如此,若是運用得當,使系鈴人作解鈴人,卻能幫助我們弘法利生,成就道業,如是又成爲功臣了。

  我出家後,收到一位老友的來信雲:“聞兄已舍俗出家,作大佛事!處此惡世,得以用功“修形”,使弟敬佩萬分”等語,爲了這個“形”字,倒使我生了一點小煩惱,認爲他有戲谑行爲。後來一想,對的,他是希望我不要偏重于形狀的意思,乃覆函雲:“行”要修,“形”也要修,方得名爲“比丘”也。

  佛教有那麼多的經典,講些什麼?

  簡單的說,所講的不外乎告訴我們作人作事的道理,和了脫生死的方法。

  根據解密深經說,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教言,分爲叁個時期,當佛成道初期,一切外道凡夫,認爲“我”是實有的,因此而起惑造業,輪回生死,佛爲了破除外凡的妄執,即說阿含經的教理,使其了解“我”是五蘊(色、受、想、行、識)和合緣生的假相,是空的,而存在的是五蘊。這是屬于第一期的小乘有教,亦即所謂我空法有教。

  但二乘行人,雖了解我空,卻又妄執諸法實有,因此佛又說般若經,以緣生性空之理,破其法執,是爲“我法二空論”,屬第二期的萬法皆空教。但佛說空教,是爲了破法執,如果執空,豈不是無煩惱可斷,無佛道可成,落入斷滅的頑空嗎?執有是病,執空(頑空)也是病,所以佛又說解深密經,闡明心(真心)有境空的中道義理,是爲第叁期的中道了義教。

  我們讀經也不能執著,固然空教、有教都是佛說的,但是執空、執有,也並不是不對,而是不究竟。因爲說空說有,都是方便,中道才是究竟的佛法。譬如說,嬰兒吃奶(我執),做父母的爲了要使他斷奶(破執),就買餅幹給他吃(空教),但是長期的吃餅幹(法執)也不好,必須慢慢的訓練他吃飯(中道),才是正常的生活方式。

  在這裏我們要注意的是中道,所謂中道,是不住空有,離較量,絕分別的理中,否則,就不是中道了。金剛經雲:“如來說叁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因此也可以說“如來說中道,則非中道,是名中道。”這是我對中道膚淺的認識。

  因爲我最喜歡“如來說叁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這叁句,所以就把它列爲公式:“所謂什麼則非什麼,是名什麼。”好比說,所謂女孩,則非女孩,是名女孩。因爲長大後,要做家庭主婦,因此改爲所謂主婦,則非主婦,是名主婦。到了老年時,就說所謂老人,則非老人,是名老人。最後死了,又可以說,所謂死人,則非死人,是名死人。四大分離,它又隨業受報去了。我認爲每個人若是能利用這個公式去認識宇宙萬有,只要能行得徹底,就不會做萬有的奴隸。

  各種宗教都是勸人爲善,如果行善,…

《初機學佛決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