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將來是否都能往生西方?
這個問題,從表面上看,應該可以,如果稍加分析,就有問題。因爲“善”是個抽象的東西,必須依賴各人的言行表達出來,然後才見功效。由于用心不同,言行表現就有差別,因此可以把善略分爲二:一爲真善,一爲假善。所謂真善,是無條件的愛,像雨露一樣,普施一切,無偏無廢,故稱真善。假善,是貓哭老鼠,口蜜腹劍,好像密醫一樣,表面上僞裝好人,實際上是只管自己賺錢,不顧他人死活的騙子。
佛教的善,是怨親平等,叁有均資的,五戒是最具體的表現。至于其他的宗教是怎樣的情形,大家是知道的,由于思想不同,教化的方法就大有差別,所以最終的目的是絕對不會相同的。好比一列火車所載的旅客,絕不會是到同一個地方下車,因爲他們的理想和工作不同,當然目的地也就不同,這是必然的道理。
固然極樂世界,是一切衆生所共有的地方,都有去的權利;阿彌陀佛更希望大家都去,而且去的條件又最簡單,只要天天念佛,決心要去,將來就可以去。假若你根本就沒有准備,怎麼去?如果真的行了善,也不吃虧,將來可以得到一點善報,往生西方是不可能的。
學佛是否—定要吃素?
素食的目的,是爲愛護衆生的生命,要愛護衆生的生命,就必須戒殺。不殺生,才是真正的仁慈!同時素食也是爲了降伏我們的貪心,因爲大家爲了貪口腹,貪健康,貪長壽,才殺生的。
我們學佛的目的是想成佛,因此更須依照佛法,切實去做,才能達到目的。但不殺生,是成佛的基本條件之一,既然願意學佛,最好是能素食。可是你現在正在求學時期,只好順應目前的環境,等到將來確實明白素食的道理和好處後再說。
現在有些人貪求享受,認爲素食營養不良,會影響健康,這是不明營養原理的極大錯誤。而肉食的人,難道就不病不老不死?其實素食的人,不但疾病少,壽命長,如能依佛法徹底去作,可以解決老病死的問題,而死只是死一次,以後再也沒有機會了。但肉食的人,依因果的道理說,實在很可怕!因爲現在你殺害它的生命,將來它必會殺你的,這樣不是等于自己殺自己?所以說,我們愛護衆生,其實是愛護自己。如果大家明白了這個道理,保證不會也不敢殺了。
下面介紹宋朝黃魯直先生的兩首詩作結語。
我肉,衆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性,只是別形軀。苦惱從他受,肥甘爲我須,莫教閻老斷,自揣看何如。
勸君休殺命,背面複生嗔、吃他還吃汝,循環作主人。
我們一天忙到晚,一生忙到老,究竟忙些什麼?
一般人(包括一切衆生)所忙的不外乎兩件事:一個是“生”,一個是“死”,除此以外,就沒有別的事了。所謂忙生,分爲叁點:
l.現生:爲養生送死而忙。
2.後生:爲子孫衣食而忙。
3.來生:爲來生的生處而忙。由于忙現生和後生的關系,所産生的業力(善惡行爲),就決定了來生的生處(隨業受報)。
談到忙死,你一定會感到是奇聞,怎麼會忙死呢?剛才不是說忙生嗎?究竟大家爲什麼忙生?還不是爲了怕死!其實不管怎麼忙,死的這一關,誰也偷渡不了。因此我把死分爲叁點:
l.好死: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則能壽終正寢,往生善道。
2.橫死:殺盜淫妄,無所不爲,必定死于非命,墮落一途。
3.死死:由于生平作惡多端,死後必入地獄,受諸苦楚而死去活來,活來死去,所以爲死死。
世間上還有一種人,也和大家一樣的忙,但是忙的目的不同,因爲他們感覺到生死很可怕,故依教修行,爲了脫生死,廣度衆生而忙。所以說,他們的忙是有限度的,苦也是有時間性的,等到生了西方,一了百了。你感覺人生太苦嗎?你認爲忙的沒有價值嗎?需要覓個桃源好避秦嗎?那麼快點學佛,只要能依教修行,將來就可以得到不生不死的究竟快樂。
佛教的經典太多,不知如何下手?
佛法是應機而說的,衆生的煩惱多,所以經典也要多,才能達成濟度的任務。你想學佛,並不需要研讀那麼多的經,只要選擇某一部大乘經典,終身持誦就可以了。像金剛經、普門品、心經和彌陀經,都很適合在家人受持。
如因工作太忙,沒有時間看經,也不要緊,那就修念佛法門好了,只要記住一句阿彌陀佛,或者是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走路也念,坐車也念,外出時心裏默念,回家可以出聲念,既不妨礙工作,又不空過時光,若能勸導別人共同修習,功德更不可思議!
請你不要懷疑念佛恐怕不及念經好,那是不正確的,因爲念經的目的,是求其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理,和解脫生死的方法。但是還要修行,才能達到目的。那麼念佛呢,也是了脫生死最好的方法之一,而且比別的方法更簡單,更可靠,只要你相信極樂世界確實好,你願意去,而且天天念佛的名號,將來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和諸大菩薩,就來接你,到了那裏以後,一切如意,永無煩惱!和諸上善人在一起修行,圓成佛道。所以說:念佛的方法,雖然與念經不同,但最終的目的是相同的。
萬一爲了生活忙不過來。不要緊,假若真的那麼忙,還有辦法,你修十念法好了。所謂十念法,就是念十口氣的佛號,一口氣念多了,隨各人力氣長短而定,只要每日早晚各念一次,念完了接念回向偈:“願以念佛功德,回向曆劫怨親,消除所造惡業,同生西方樂土!”如供有佛像,就拜叁拜,否則面向西方行叁鞠躬禮也可以。這個方法雖然簡單,只要心誠願切,同樣有效,不過品位不太高,就算下品下生罷,也和羅漢相等。我認爲很理想。
何謂化緣與因緣?
化有教化和募化兩種意義。緣是機緣,簡稱化緣。所謂教化,是演說叁藏(經律論)的義理,使衆生依法修行,必能離苦得樂,轉凡成聖的意思。至于募化,是佛住世時,爲了降伏出家衆的貪心而建立的,凡出家人的生活所需,完全由在家信衆供養結緣,這樣可以減去許多無謂的煩惱而安心辦道,了脫生死。而在家人,利用這供養的方便,可以廣結善緣。法華經雲“諸苦所因,貪欲爲本,若滅貪欲,無所依止。”由此可見,我們要遠離諸苦,必須戒貪,才是根本辦法。而布施供養,是戒貪的具體表現。
也許有人說:“你這窮和尚命好,有一份長期補給證——化緣,就可以不耕而食,不織而衣,當然你贊成化緣,而且口口聲聲的叫人家放下,自己抓得緊緊的,難道說你們拿別人的財物就不爲貪?”我認爲不是,因爲我們拿別人的東西,不是用來養家活口,而是用于印經造像、救濟貧困等等弘法利生的工作,所以不爲貪。而向人化緣的目的,是爲了廣結佛緣,故不爲貪。
關于因緣,所謂“親生的叫因,疏助的叫緣。”就麥子來說,麥種是因,那麼日光、空氣、水分,肥料、人工、時間是緣,但種子雖有生因,須具有諸緣的條件,才能發揮種子的功能,否則一定是“苗而不秀”,或者是“秀而不實”。不僅麥子如此,任何事物都是一樣。從表面上看來,緣只是個抽象的名詞,但是卻有支配諸法生滅的潛力,而這種潛力,是與諸法同時生滅的。我們要了脫生死,圓成佛道,必須廣種善因,多結善緣,將來才能達到目的。
我常看到某佛教刊物,批評別人的消息,是不是真的,怎麼不見對方答辯?
最近幾年,因爲自己的工作比較忙,很少看其他的刊物,不知道所說的內容,故難以奉告。不過照理講,佛教的刊物,應該只談佛法,或者是護教的言論,關于惡性批評的消息,就不應該發表。而我們修持的對象是身、口、意,若使這叁業清淨,才能遠離煩惱,得大自在,否則,一天到晚,是是非非的,那修的是什麼行?不管批評的對不對,總是屬于意氣用事,與佛法是不相應的。這種行爲,在他來說,以爲擡高自己的身價,殊不知正是暴露他的弱點。
俗語說:“閑人口裏出是非”,因爲他“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才會“言不及義”,爲了滿足個己五欲的享受,又沒有別的技能,只有打聽別人的是非,達到利己的目的,若是稍有道心的人,那是不會這樣做的!昔孔子適周見老子,辭去,老子說:“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而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他連這點道理都不懂,還談什麼學佛!
人非聖賢,總難免有點過錯,如果觀念正確,可以向對方善意的建議改正,以杜絕後患;但惡意的批評,除了增加自己的罪業,與事實毫無補益。我們做佛弟子的,處處要律己,多做些反聞反觀的工作,假使個人的言行合乎規律,團體也就健全而有光彩。
至于答辯與否,須視當事人契機而定。答辯可以說明事理的真相,使對方由衷的信服。百丈禅師說:“煩惱以忍辱爲菩提,是非以不辯爲解脫。”所以不辯乃無言說法,也是對付無賴之徒的妙著。我至誠的希望全體的佛教徒,謹遵教典,作大佛事,雖有不肖,亦莫可奈何。
宇宙是怎樣形成的?
盡十方無有邊際的空間,叫做“宇”,盡過去現在和未來無有始終的時間,叫“宙”,簡稱“宇宙”。其體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非語言文字所能形容,亦非長短、方圓、黑白、溫涼、輕重、厚薄,所能計知的一種實相(空)理體。其用之大,爲萬物之母,故雲“無不從此法界流”,就是說,萬物的相狀雖殊,其母則一,存在的時間雖有久暫之別,但終必反其母。又雲“無不還歸此法界”,萬物雖生之于母,返之于母,必待因緣而後生,而後返,決非有能爲者而爲之;否則,即是魔說。
以上所說,是宇宙的定義,和萬有與宇宙的關系。也許認爲太抽象,因爲這個問題,必須懂得“一切唯心”和“緣生性空”的道理以後,才比較好懂,不然,是很難說明白的。
所謂“一切唯心”,是說宇宙間一切的一切,都是由心(妄想、思想)造成的,這個心不是心髒的肉團心,而是能思量、分別的“識心”,在心理學上叫做思想。請你靜靜的沈思一番,宇宙間的一切事物,…
《初機學佛決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