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将来是否都能往生西方?
这个问题,从表面上看,应该可以,如果稍加分析,就有问题。因为“善”是个抽象的东西,必须依赖各人的言行表达出来,然后才见功效。由于用心不同,言行表现就有差别,因此可以把善略分为二:一为真善,一为假善。所谓真善,是无条件的爱,像雨露一样,普施一切,无偏无废,故称真善。假善,是猫哭老鼠,口蜜腹剑,好像密医一样,表面上伪装好人,实际上是只管自己赚钱,不顾他人死活的骗子。
佛教的善,是怨亲平等,三有均资的,五戒是最具体的表现。至于其他的宗教是怎样的情形,大家是知道的,由于思想不同,教化的方法就大有差别,所以最终的目的是绝对不会相同的。好比一列火车所载的旅客,绝不会是到同一个地方下车,因为他们的理想和工作不同,当然目的地也就不同,这是必然的道理。
固然极乐世界,是一切众生所共有的地方,都有去的权利;阿弥陀佛更希望大家都去,而且去的条件又最简单,只要天天念佛,决心要去,将来就可以去。假若你根本就没有准备,怎么去?如果真的行了善,也不吃亏,将来可以得到一点善报,往生西方是不可能的。
学佛是否—定要吃素?
素食的目的,是为爱护众生的生命,要爱护众生的生命,就必须戒杀。不杀生,才是真正的仁慈!同时素食也是为了降伏我们的贪心,因为大家为了贪口腹,贪健康,贪长寿,才杀生的。
我们学佛的目的是想成佛,因此更须依照佛法,切实去做,才能达到目的。但不杀生,是成佛的基本条件之一,既然愿意学佛,最好是能素食。可是你现在正在求学时期,只好顺应目前的环境,等到将来确实明白素食的道理和好处后再说。
现在有些人贪求享受,认为素食营养不良,会影响健康,这是不明营养原理的极大错误。而肉食的人,难道就不病不老不死?其实素食的人,不但疾病少,寿命长,如能依佛法彻底去作,可以解决老病死的问题,而死只是死一次,以后再也没有机会了。但肉食的人,依因果的道理说,实在很可怕!因为现在你杀害它的生命,将来它必会杀你的,这样不是等于自己杀自己?所以说,我们爱护众生,其实是爱护自己。如果大家明白了这个道理,保证不会也不敢杀了。
下面介绍宋朝黄鲁直先生的两首诗作结语。
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是别形躯。苦恼从他受,肥甘为我须,莫教阎老断,自揣看何如。
劝君休杀命,背面复生嗔、吃他还吃汝,循环作主人。
我们一天忙到晚,一生忙到老,究竟忙些什么?
一般人(包括一切众生)所忙的不外乎两件事:一个是“生”,一个是“死”,除此以外,就没有别的事了。所谓忙生,分为三点:
l.现生:为养生送死而忙。
2.后生:为子孙衣食而忙。
3.来生:为来生的生处而忙。由于忙现生和后生的关系,所产生的业力(善恶行为),就决定了来生的生处(随业受报)。
谈到忙死,你一定会感到是奇闻,怎么会忙死呢?刚才不是说忙生吗?究竟大家为什么忙生?还不是为了怕死!其实不管怎么忙,死的这一关,谁也偷渡不了。因此我把死分为三点:
l.好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则能寿终正寝,往生善道。
2.横死:杀盗淫妄,无所不为,必定死于非命,堕落一途。
3.死死:由于生平作恶多端,死后必入地狱,受诸苦楚而死去活来,活来死去,所以为死死。
世间上还有一种人,也和大家一样的忙,但是忙的目的不同,因为他们感觉到生死很可怕,故依教修行,为了脱生死,广度众生而忙。所以说,他们的忙是有限度的,苦也是有时间性的,等到生了西方,一了百了。你感觉人生太苦吗?你认为忙的没有价值吗?需要觅个桃源好避秦吗?那么快点学佛,只要能依教修行,将来就可以得到不生不死的究竟快乐。
佛教的经典太多,不知如何下手?
佛法是应机而说的,众生的烦恼多,所以经典也要多,才能达成济度的任务。你想学佛,并不需要研读那么多的经,只要选择某一部大乘经典,终身持诵就可以了。像金刚经、普门品、心经和弥陀经,都很适合在家人受持。
如因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看经,也不要紧,那就修念佛法门好了,只要记住一句阿弥陀佛,或者是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走路也念,坐车也念,外出时心里默念,回家可以出声念,既不妨碍工作,又不空过时光,若能劝导别人共同修习,功德更不可思议!
请你不要怀疑念佛恐怕不及念经好,那是不正确的,因为念经的目的,是求其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理,和解脱生死的方法。但是还要修行,才能达到目的。那么念佛呢,也是了脱生死最好的方法之一,而且比别的方法更简单,更可靠,只要你相信极乐世界确实好,你愿意去,而且天天念佛的名号,将来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和诸大菩萨,就来接你,到了那里以后,一切如意,永无烦恼!和诸上善人在一起修行,圆成佛道。所以说:念佛的方法,虽然与念经不同,但最终的目的是相同的。
万一为了生活忙不过来。不要紧,假若真的那么忙,还有办法,你修十念法好了。所谓十念法,就是念十口气的佛号,一口气念多了,随各人力气长短而定,只要每日早晚各念一次,念完了接念回向偈:“愿以念佛功德,回向历劫怨亲,消除所造恶业,同生西方乐土!”如供有佛像,就拜三拜,否则面向西方行三鞠躬礼也可以。这个方法虽然简单,只要心诚愿切,同样有效,不过品位不太高,就算下品下生罢,也和罗汉相等。我认为很理想。
何谓化缘与因缘?
化有教化和募化两种意义。缘是机缘,简称化缘。所谓教化,是演说三藏(经律论)的义理,使众生依法修行,必能离苦得乐,转凡成圣的意思。至于募化,是佛住世时,为了降伏出家众的贪心而建立的,凡出家人的生活所需,完全由在家信众供养结缘,这样可以减去许多无谓的烦恼而安心办道,了脱生死。而在家人,利用这供养的方便,可以广结善缘。法华经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由此可见,我们要远离诸苦,必须戒贪,才是根本办法。而布施供养,是戒贪的具体表现。
也许有人说:“你这穷和尚命好,有一份长期补给证——化缘,就可以不耕而食,不织而衣,当然你赞成化缘,而且口口声声的叫人家放下,自己抓得紧紧的,难道说你们拿别人的财物就不为贪?”我认为不是,因为我们拿别人的东西,不是用来养家活口,而是用于印经造像、救济贫困等等弘法利生的工作,所以不为贪。而向人化缘的目的,是为了广结佛缘,故不为贪。
关于因缘,所谓“亲生的叫因,疏助的叫缘。”就麦子来说,麦种是因,那么日光、空气、水分,肥料、人工、时间是缘,但种子虽有生因,须具有诸缘的条件,才能发挥种子的功能,否则一定是“苗而不秀”,或者是“秀而不实”。不仅麦子如此,任何事物都是一样。从表面上看来,缘只是个抽象的名词,但是却有支配诸法生灭的潜力,而这种潜力,是与诸法同时生灭的。我们要了脱生死,圆成佛道,必须广种善因,多结善缘,将来才能达到目的。
我常看到某佛教刊物,批评别人的消息,是不是真的,怎么不见对方答辩?
最近几年,因为自己的工作比较忙,很少看其他的刊物,不知道所说的内容,故难以奉告。不过照理讲,佛教的刊物,应该只谈佛法,或者是护教的言论,关于恶性批评的消息,就不应该发表。而我们修持的对象是身、口、意,若使这三业清净,才能远离烦恼,得大自在,否则,一天到晚,是是非非的,那修的是什么行?不管批评的对不对,总是属于意气用事,与佛法是不相应的。这种行为,在他来说,以为抬高自己的身价,殊不知正是暴露他的弱点。
俗语说:“闲人口里出是非”,因为他“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才会“言不及义”,为了满足个己五欲的享受,又没有别的技能,只有打听别人的是非,达到利己的目的,若是稍有道心的人,那是不会这样做的!昔孔子适周见老子,辞去,老子说:“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而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他连这点道理都不懂,还谈什么学佛!
人非圣贤,总难免有点过错,如果观念正确,可以向对方善意的建议改正,以杜绝后患;但恶意的批评,除了增加自己的罪业,与事实毫无补益。我们做佛弟子的,处处要律己,多做些反闻反观的工作,假使个人的言行合乎规律,团体也就健全而有光彩。
至于答辩与否,须视当事人契机而定。答辩可以说明事理的真相,使对方由衷的信服。百丈禅师说:“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所以不辩乃无言说法,也是对付无赖之徒的妙著。我至诚的希望全体的佛教徒,谨遵教典,作大佛事,虽有不肖,亦莫可奈何。
宇宙是怎样形成的?
尽十方无有边际的空间,叫做“宇”,尽过去现在和未来无有始终的时间,叫“宙”,简称“宇宙”。其体大而无外,小而无内,非语言文字所能形容,亦非长短、方圆、黑白、温凉、轻重、厚薄,所能计知的一种实相(空)理体。其用之大,为万物之母,故云“无不从此法界流”,就是说,万物的相状虽殊,其母则一,存在的时间虽有久暂之别,但终必反其母。又云“无不还归此法界”,万物虽生之于母,返之于母,必待因缘而后生,而后返,决非有能为者而为之;否则,即是魔说。
以上所说,是宇宙的定义,和万有与宇宙的关系。也许认为太抽象,因为这个问题,必须懂得“一切唯心”和“缘生性空”的道理以后,才比较好懂,不然,是很难说明白的。
所谓“一切唯心”,是说宇宙间一切的一切,都是由心(妄想、思想)造成的,这个心不是心脏的肉团心,而是能思量、分别的“识心”,在心理学上叫做思想。请你静静的沉思一番,宇宙间的一切事物,…
《初机学佛决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