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没有一样不是从思想分别其利害关系而产生的。这种由理想而成为实事的一切事物现象的力量,佛法称为业力,因此也可以说,宇宙间的一切,都是由众生的业力所造成的。如果不相信,请问你住的楼房是不是心造的?老婆孩子是不是心造的?关犯人的牢狱是不是心造的?万里长城是心造的,西螺大桥也是心造的,你的家庭和乐,是全家人的共业所造成,牢狱是犯人的别业所造成的,如果没有犯罪的思想,就没有犯罪的行为,那里会有牢狱呢?由此可知,我们这个世界,是过去、现在和未来众生的共业和别业所造成的,等到将来众生业尽,此界亦尽,所以地藏经说:“此界坏时,寄生他界……此界成后,还复而来”,那时候又是天地玄黄,宇宙洪流的时代了。
至于“缘生性空”之理,一般人只知道“缘”是个抽象的名词,其实它有支配一切诸法(宇宙万有)生灭的潜力。比喻说:“豆子,照理是能生芽、开花、结果的,但是放在瓶子里,那就不可能了,必须有土壤、日光、空气、水分、人工、肥料和时间等等的助缘,才能成为事实。”同样的,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生灭,都需要缘,没有缘,是不会生灭的。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生中,如果造的全是恶业,只要现在一心行善,而不给恶业犯罪的机会——缘,虽有也等于无,因为诸法自性本空,而今呈现在眼前的一切现象,是心造的,除此就是万无了。
这个问题,以我的能力来说,是超载的,只好以大题小作的办法,来结束这段因缘。以后有机会,我介绍几本书给你看,相信对这问题会有帮助。
我想起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两位大专的学生,讨论“一切唯心”,刚好我到了,他们请我当裁判。为了减少言说的麻烦,就拿出一张台币说,请用一切唯心的道理答覆我,这是什么?但不能说是钱。停了一会见他们不作声,我说:“以什么都是,什么都不是作答案,好不好?”因为你想买什么,它就是什么,不买什么,依然是原来的什么。于是他们笑了说,有道理。
学佛是否要出家?若人人出家,势必灭种!
佛教有四众弟子,由此可见,在家学佛,是合格的。所谓出家,是要发愿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烦恼家,若是像因家庭失和而出走那样的出家,是没有用的。因为出家的目的,是为了脱生死,因此就要依教修行,才能达到目的,假若在家学佛,也能依教奉行,就等于出了家。
就形式上来说,出家人要辞亲割爱,放下精神与物质上的一切享受,试问有几个人能做得到?而有的人还“肉不正不食”,叫他来过我们这种淡泊生活,绝对不习惯。别看做和尚很简单,如果没有相当的善根和因缘,保证还做不了。
谈到人种,我想是不成问题的,现在世界各国都有人满之患的感觉,而在家人不生孩子的还是很多,也没有人指责他们影响人种。假使我们都有缘出家修行,统统到极乐世界去了,还有其他五道的众生转来,或者其他的星球向这里移民,也不见得是说梦话。
出家人的生活方式,与时代不配合,可否改进?
正因为生活方式与众不同,所以我们才叫做出家人。我国名家尹文子说:“名者名形也,形者应名也,然形非正名也;名非正形也,则形之与名居然别矣!”如果现在僧穿西装服,尼著迷你裙,恐怕今天你就不知道问这问题了。
其实我们的生活方式,与时代只能作适当的配合,例如现在的交通工具便利,可以舍步登车,衣服也可以变质而不变形,为了名正其形;形应其名,还是泥古为尚。凡是与僧制戒律有关的事物,我们一定要遵守,否则,佛法就不成佛法,众生也永远还是众生!
有人说来亨鹞蛋没有生机,可以吃。我认为不应该,固然戒律是没有这一条规定,假使能戒外别持,相信功德是无量的。如果硬要以戒律来作挡箭牌,那么以后请不要坐车,否则,对戒律以外的事宜,应当作适当的选择才好。
我们要知道,政府立法的目的,用以除暴安良;佛教制戒的原因,旨在防非止过!为了怕末世众生过分的顺应潮流,败坏佛法,才有戒律的产生。不学佛,当然什么也不说,否则,就应该遵守。关于生活方式,与时代作有限度的配合,少一分恶业,增一分福慧,愿共勉之。
现在佛法不兴盛,是不是宣传不够?这样下去,佛法是否会灭?
你这样关心佛教,功德无量!但佛法的盛衰,是随众生的业力而定的,宣传并不是主要因素。就学校来说,做老师的都希望每个学生的成绩好,可是在同一间教室里上课,成绩却有很大的差别,究其原因,并不是老师没有宣传,而是学生的智愚不等。汉朝的王充说:“刺绣之师,能缝帷裳,纳缕之工,不能织锦。”所以说对善根浅薄的人,除非有生公说法的本领,否则,宣传却不一定有效。如同纳缕之工,是不能织锦的。
至于佛法将来是否会灭,要看从那一方面讲,就佛法的本身来说,是不会的,因为佛法是佛说的,佛既不生不灭,佛法当然也不会灭。若就经典来说,到了末法的后期三灾(水、火、风)屡作,不但没有佛经,连一句阿弥陀佛的圣号也听不到,因为那时候的众生,罪业深重到极点,痛苦也到极点,在那种情况之下,是不知道修持的。我们要想逃过那个劫难,除了念佛求生净土,敢说没有更好的办法。
如果以少数人为的力量,想毁灭佛法,绝对不可能!尽管他们“狐假虎威”的,在文字上做点小手脚,在事务上找点小麻烦,这种作法,除了增加他们的罪业,对佛法毫无影响。从历史上看,企图毁灭佛法,权力最大,居心最毒的,莫过三武一宗(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及五代周世宗),迄今佛法犹存,三武何在?所以说没有问题。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而不弘法,假定不弘法,那是不对的。所以希望有弘法能力的人,多多宣传,没有弘法能力的时时律己,形端影直,佛法自然就兴盛了。
出家人不从事生产,生活怎么办?
你的意思是说,出家人也应该有一份普通人的工作是不是?我觉得这是观念问题,并不十分严重。因为我们都知道,社会是由农、工、商、学、兵及各行各业所组成的,那么和尚也是属于编制之内的,可能你认为是奇闻,但是也有根据。
国父说:“佛教以牺牲为主义,救济众生。”由此看来,我们出家人,并不像某些人所认为的消费者罢!至于工作,也不见得是种了几棵稻梁菽,养了几头马牛羊,才算是职业,凡是有益于社会人群的正当行业,都谓之工作,你说对不对?其实我们的生活水准很低,可说是有钱人家买酱酒的钱,就够我们一个人的生活了。如果大家都相信因果,社会自然安定,国家一定富强,大家都有饭吃,自然也少不了和尚一份。
一般人的工作,是为家庭的生活而忙碌,我们的任务是为众生的生死问题而奋斗,不要认为佛教不过是暮鼓晨钟,烧香拜佛而已,其实那只是仪节上的一部分啊!此外还有许多有形无形的工作,像禅定的参究,经教的钻研……却很少有人知道。而我们修持的目的,除了自利以外,还要上报四重恩(国家护存恩、师长教诲恩、施主供养恩、众生互助恩),下济三途苦(地狱、饿鬼、畜生),以利他。因此希望大家拥护佛教,净化人心,当可化干戈为玉帛,变孽海为莲池。果能如是行去,大家所仰望的世界和平,即可早日实现了。
听说持大悲咒有感应,我持诵多年,仍未见效,是什么原因?
无论做什么都有感应,何况佛法?要知道,感是因,应是果,好像敲钟一样:“叩之大者则大鸣,叩之小者则小鸣”,不叩当然就不鸣了。修行人,要在“感”上著力,莫在“应”上用功。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
无论修持那种法门,其目的都是为了断除妄想,名利心要无,感应心亦不可有,只许如是行去,终必感应道交。我亲眼见过两位自称老修行的,平时一见面就是感应,可是到了最后,莫说是应,连感也不知道感了。
我认为感应也要看根性,好像医院里的病人一样,并不是所有的病人,都要用手术治疗,有的病人住了好几年,还没动手术,可是有的刚一进院,就割开了,那不怪大夫有偏心,而是病症不一样。那么感应,也要看各人的根性,有的人因为宿世的善根深厚,加上现在精诚所感,所以得到感应;也许有的人,虽然宿有善根,可是现在被种种物欲所障碍,而不信佛法;或是信而不行,行而不猛,佛菩萨为了使他坚定信心而得感应,也是很可能的事。还有感而未应的,大概是感的不得法,或者是因缘未到,好像寄信一样,你寄的是平信,回信的时间当然慢,只要有去信,必定有回音。也就是说,你能慎终如始的去感,总会有应的一天。
为什么要向塑画的佛像烧香礼拜?
佛有法身、报身和应身。法身佛只有诸佛才能看见;菩萨可以见到报身佛;释迦佛的应化身,我们的福薄,也看不到。现在为了表示我们对诸佛菩萨的崇敬,所以方便的用塑画的圣像,来作代表。这个道理和军中射击的“人像靶”一样,虽然不是真的敌人,但是用来练习射击,将来必能收到杀敌制果之效。孟子也说:“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习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由此可知,佛像是众生修习成佛的目标和模范。我们为了要成佛,所以要烧香要礼拜。
烧香和拜佛,是表示我们行为上对佛的崇敬,而烧香的香昧芬芳,藉以堵塞我们的鼻根,使其不闻脂粉之气,而减少许多无谓的烦恼。拜佛的好处很多,简单的说,可以消除业障,降伏骄慢,且能产生一种见贤思齐的力量。当你见了庄严的佛像,就会联想到佛,是以慈悲为怀,救济众生的圣人,我们应当恭敬礼拜,同时更要学习佛的言行,将来也可以成佛。
总之,烧香拜佛的功德,无量无边,希望在工作之余,不妨做做看,既能保安,又可增福慧,何乐而不为?
比丘尼见了比丘,为何要礼拜?以现在的社会情形来说,是不是不民主?
这个规矩是释迦佛兴的,称为八敬法,四分律第四…
《初机学佛决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