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沒有一樣不是從思想分別其利害關系而産生的。這種由理想而成爲實事的一切事物現象的力量,佛法稱爲業力,因此也可以說,宇宙間的一切,都是由衆生的業力所造成的。如果不相信,請問你住的樓房是不是心造的?老婆孩子是不是心造的?關犯人的牢獄是不是心造的?萬裏長城是心造的,西螺大橋也是心造的,你的家庭和樂,是全家人的共業所造成,牢獄是犯人的別業所造成的,如果沒有犯罪的思想,就沒有犯罪的行爲,那裏會有牢獄呢?由此可知,我們這個世界,是過去、現在和未來衆生的共業和別業所造成的,等到將來衆生業盡,此界亦盡,所以地藏經說:“此界壞時,寄生他界……此界成後,還複而來”,那時候又是天地玄黃,宇宙洪流的時代了。
至于“緣生性空”之理,一般人只知道“緣”是個抽象的名詞,其實它有支配一切諸法(宇宙萬有)生滅的潛力。比喻說:“豆子,照理是能生芽、開花、結果的,但是放在瓶子裏,那就不可能了,必須有土壤、日光、空氣、水分、人工、肥料和時間等等的助緣,才能成爲事實。”同樣的,宇宙間一切事物的生滅,都需要緣,沒有緣,是不會生滅的。也就是說,我們在過去生中,如果造的全是惡業,只要現在一心行善,而不給惡業犯罪的機會——緣,雖有也等于無,因爲諸法自性本空,而今呈現在眼前的一切現象,是心造的,除此就是萬無了。
這個問題,以我的能力來說,是超載的,只好以大題小作的辦法,來結束這段因緣。以後有機會,我介紹幾本書給你看,相信對這問題會有幫助。
我想起一個有趣的故事,有兩位大專的學生,討論“一切唯心”,剛好我到了,他們請我當裁判。爲了減少言說的麻煩,就拿出一張臺幣說,請用一切唯心的道理答覆我,這是什麼?但不能說是錢。停了一會見他們不作聲,我說:“以什麼都是,什麼都不是作答案,好不好?”因爲你想買什麼,它就是什麼,不買什麼,依然是原來的什麼。于是他們笑了說,有道理。
學佛是否要出家?若人人出家,勢必滅種!
佛教有四衆弟子,由此可見,在家學佛,是合格的。所謂出家,是要發願出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煩惱家,若是像因家庭失和而出走那樣的出家,是沒有用的。因爲出家的目的,是爲了脫生死,因此就要依教修行,才能達到目的,假若在家學佛,也能依教奉行,就等于出了家。
就形式上來說,出家人要辭親割愛,放下精神與物質上的一切享受,試問有幾個人能做得到?而有的人還“肉不正不食”,叫他來過我們這種淡泊生活,絕對不習慣。別看做和尚很簡單,如果沒有相當的善根和因緣,保證還做不了。
談到人種,我想是不成問題的,現在世界各國都有人滿之患的感覺,而在家人不生孩子的還是很多,也沒有人指責他們影響人種。假使我們都有緣出家修行,統統到極樂世界去了,還有其他五道的衆生轉來,或者其他的星球向這裏移民,也不見得是說夢話。
出家人的生活方式,與時代不配合,可否改進?
正因爲生活方式與衆不同,所以我們才叫做出家人。我國名家尹文子說:“名者名形也,形者應名也,然形非正名也;名非正形也,則形之與名居然別矣!”如果現在僧穿西裝服,尼著迷你裙,恐怕今天你就不知道問這問題了。
其實我們的生活方式,與時代只能作適當的配合,例如現在的交通工具便利,可以舍步登車,衣服也可以變質而不變形,爲了名正其形;形應其名,還是泥古爲尚。凡是與僧製戒律有關的事物,我們一定要遵守,否則,佛法就不成佛法,衆生也永遠還是衆生!
有人說來亨鹞蛋沒有生機,可以吃。我認爲不應該,固然戒律是沒有這一條規定,假使能戒外別持,相信功德是無量的。如果硬要以戒律來作擋箭牌,那麼以後請不要坐車,否則,對戒律以外的事宜,應當作適當的選擇才好。
我們要知道,政府立法的目的,用以除暴安良;佛教製戒的原因,旨在防非止過!爲了怕末世衆生過分的順應潮流,敗壞佛法,才有戒律的産生。不學佛,當然什麼也不說,否則,就應該遵守。關于生活方式,與時代作有限度的配合,少一分惡業,增一分福慧,願共勉之。
現在佛法不興盛,是不是宣傳不夠?這樣下去,佛法是否會滅?
你這樣關心佛教,功德無量!但佛法的盛衰,是隨衆生的業力而定的,宣傳並不是主要因素。就學校來說,做老師的都希望每個學生的成績好,可是在同一間教室裏上課,成績卻有很大的差別,究其原因,並不是老師沒有宣傳,而是學生的智愚不等。漢朝的王充說:“刺繡之師,能縫帷裳,納縷之工,不能織錦。”所以說對善根淺薄的人,除非有生公說法的本領,否則,宣傳卻不一定有效。如同納縷之工,是不能織錦的。
至于佛法將來是否會滅,要看從那一方面講,就佛法的本身來說,是不會的,因爲佛法是佛說的,佛既不生不滅,佛法當然也不會滅。若就經典來說,到了末法的後期叁災(水、火、風)屢作,不但沒有佛經,連一句阿彌陀佛的聖號也聽不到,因爲那時候的衆生,罪業深重到極點,痛苦也到極點,在那種情況之下,是不知道修持的。我們要想逃過那個劫難,除了念佛求生淨土,敢說沒有更好的辦法。
如果以少數人爲的力量,想毀滅佛法,絕對不可能!盡管他們“狐假虎威”的,在文字上做點小手腳,在事務上找點小麻煩,這種作法,除了增加他們的罪業,對佛法毫無影響。從曆史上看,企圖毀滅佛法,權力最大,居心最毒的,莫過叁武一宗(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及五代周世宗),迄今佛法猶存,叁武何在?所以說沒有問題。當然我們也不能因此而不弘法,假定不弘法,那是不對的。所以希望有弘法能力的人,多多宣傳,沒有弘法能力的時時律己,形端影直,佛法自然就興盛了。
出家人不從事生産,生活怎麼辦?
你的意思是說,出家人也應該有一份普通人的工作是不是?我覺得這是觀念問題,並不十分嚴重。因爲我們都知道,社會是由農、工、商、學、兵及各行各業所組成的,那麼和尚也是屬于編製之內的,可能你認爲是奇聞,但是也有根據。
國父說:“佛教以犧牲爲主義,救濟衆生。”由此看來,我們出家人,並不像某些人所認爲的消費者罷!至于工作,也不見得是種了幾棵稻梁菽,養了幾頭馬牛羊,才算是職業,凡是有益于社會人群的正當行業,都謂之工作,你說對不對?其實我們的生活水准很低,可說是有錢人家買醬酒的錢,就夠我們一個人的生活了。如果大家都相信因果,社會自然安定,國家一定富強,大家都有飯吃,自然也少不了和尚一份。
一般人的工作,是爲家庭的生活而忙碌,我們的任務是爲衆生的生死問題而奮鬥,不要認爲佛教不過是暮鼓晨鍾,燒香拜佛而已,其實那只是儀節上的一部分啊!此外還有許多有形無形的工作,像禅定的參究,經教的鑽研……卻很少有人知道。而我們修持的目的,除了自利以外,還要上報四重恩(國家護存恩、師長教誨恩、施主供養恩、衆生互助恩),下濟叁途苦(地獄、餓鬼、畜生),以利他。因此希望大家擁護佛教,淨化人心,當可化幹戈爲玉帛,變孽海爲蓮池。果能如是行去,大家所仰望的世界和平,即可早日實現了。
聽說持大悲咒有感應,我持誦多年,仍未見效,是什麼原因?
無論做什麼都有感應,何況佛法?要知道,感是因,應是果,好像敲鍾一樣:“叩之大者則大鳴,叩之小者則小鳴”,不叩當然就不鳴了。修行人,要在“感”上著力,莫在“應”上用功。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
無論修持那種法門,其目的都是爲了斷除妄想,名利心要無,感應心亦不可有,只許如是行去,終必感應道交。我親眼見過兩位自稱老修行的,平時一見面就是感應,可是到了最後,莫說是應,連感也不知道感了。
我認爲感應也要看根性,好像醫院裏的病人一樣,並不是所有的病人,都要用手術治療,有的病人住了好幾年,還沒動手術,可是有的剛一進院,就割開了,那不怪大夫有偏心,而是病症不一樣。那麼感應,也要看各人的根性,有的人因爲宿世的善根深厚,加上現在精誠所感,所以得到感應;也許有的人,雖然宿有善根,可是現在被種種物欲所障礙,而不信佛法;或是信而不行,行而不猛,佛菩薩爲了使他堅定信心而得感應,也是很可能的事。還有感而未應的,大概是感的不得法,或者是因緣未到,好像寄信一樣,你寄的是平信,回信的時間當然慢,只要有去信,必定有回音。也就是說,你能慎終如始的去感,總會有應的一天。
爲什麼要向塑畫的佛像燒香禮拜?
佛有法身、報身和應身。法身佛只有諸佛才能看見;菩薩可以見到報身佛;釋迦佛的應化身,我們的福薄,也看不到。現在爲了表示我們對諸佛菩薩的崇敬,所以方便的用塑畫的聖像,來作代表。這個道理和軍中射擊的“人像靶”一樣,雖然不是真的敵人,但是用來練習射擊,將來必能收到殺敵製果之效。孟子也說:“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學習必志于彀。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學者亦必以規矩。”由此可知,佛像是衆生修習成佛的目標和模範。我們爲了要成佛,所以要燒香要禮拜。
燒香和拜佛,是表示我們行爲上對佛的崇敬,而燒香的香昧芬芳,藉以堵塞我們的鼻根,使其不聞脂粉之氣,而減少許多無謂的煩惱。拜佛的好處很多,簡單的說,可以消除業障,降伏驕慢,且能産生一種見賢思齊的力量。當你見了莊嚴的佛像,就會聯想到佛,是以慈悲爲懷,救濟衆生的聖人,我們應當恭敬禮拜,同時更要學習佛的言行,將來也可以成佛。
總之,燒香拜佛的功德,無量無邊,希望在工作之余,不妨做做看,既能保安,又可增福慧,何樂而不爲?
比丘尼見了比丘,爲何要禮拜?以現在的社會情形來說,是不是不民主?
這個規矩是釋迦佛興的,稱爲八敬法,四分律第四…
《初機學佛決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