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十八是這樣說的:“佛告阿難,今爲女人說盡形壽之不可過法,若能行之,即是受戒。何等爲八?一百歲之比丘尼,見新戒之比丘,亦應起而迎逆禮拜,敷淨座請坐。”若問爲什麼要這樣做,戒本未加解說,不過法華經提婆達多品說:“舍利弗語龍女言,汝謂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穢,非是法器。”又說:“女身猶有五障,……雲何女身速得成佛?”大概是這個原因,爲了消除女身的五障,才産生了八敬法,這是佛陀的一片悲心,應當奉行才對。
假若有女衆不履踐“依教奉行”的諾言,可見了生死的心不切,不然就不會見到比丘不拜的。古德雲:“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男身而爲比丘,更是難中之難!但女人要想成佛,轉身是必經的過程,不然,龍女又何必“于衆會中,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成等正覺”呢?
其實磕個頭,雙方都是“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的,既然受戒時說了“依教奉行”,現在就不該言行異趣。
居士受了民主的所知障的影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不願出家,“因噎廢食”,殊堪憐愍!如果你願意出家,我倒有消除禮拜比丘的兩利辦法,想必願樂欲聞,到時候我會告訴你。
大慈大悲的彿陀,何不以法力度盡衆生?業重的衆生不能得度,又何必說怨親平等?
孟子說“梓匠輪輿(木工),能與人規矩(方法、要領),而不能使人巧(熟練)。”那麼佛是以自覺成佛的方法,告訴一切衆生,使其依法修行,必能遠離煩惱,圓成佛道。這是一種“不見其事,但見其功”的心法,唯有實踐力行,才能獲得具體表現。
就我國的醫聖華陀來說,也只能爲人治病,卻不能爲人代病與服藥,不吃藥而病未除,怎能怨華陀醫術不精?我們都知道孔夫子有叁千多位弟子,但賢人只有七十二,怎能因爲那兩千多不是賢人,就說孔夫子沒有學問,那是不合理的。病人要想恢複健康,必須與醫生合作,衆生要能自度(依教修行),然後才能得到佛度。但衆生貪戀火宅,不求出離,這樣並不是佛的法力不足,而是衆生的業力太重!如果不分善惡而統統度盡,那是違背因果的不平之等,佛不爲也。
所謂“怨親平等”,是佛對一切衆生的教化平等,和“有教無類”的意思是一樣的,但是教化的範圍和對象,卻普及十方一切衆生。因爲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都要教化,這才是平等的真義。現在介紹劉采春的一首羅貢曲:“借問東園柳,枯來得幾年,自無枝葉分,莫怨太陽偏。”若能玩之再叁,我想就不會怨天尤人了。
偈雲:
佛乃大醫王,能治諸苦病。
但與藥不服,幸莫怨醫庸!
患急性盲腸炎,求佛未必有效,求醫則救,豈不是佛力不及醫力?
凡病皆由業力而生,所謂“冰凍叁尺,決非一日之寒。”病的輕重,也是這樣。人欲無病,應發心學佛,只要能依教行持,形端則影直,何病之有?
但急性盲腸炎,並非人人皆患,而患時求佛,須視其誠心的程度而定。若是求醫,必須及時,否則,亦莫可奈何。倘能平時求佛,則生活正常,疾病自少;急時求醫,藉藥力解決疾苦。佛法好比衛生學,醫術如清道夫,假使人人注意衛生,又何須“你丟我撿”?我認爲佛法是究竟的,醫術是現實的,二者孰是,其理明矣。
然世之學佛者兼醫,有之,醫者兼佛,亦有之。佛者兼醫,旨在方便,醫者兼佛,志在超凡。究何所學,請自決之。
念佛何以能消災獲福?
每個衆生的苦樂禍福,都是由衆生的自心(思想)分別事物的利害關系所産生各種善惡行爲所構造成的,因此就有各種不同與行爲相對的感受。要想離苦得樂,轉禍爲福,唯一的辦法,就是改變我們的思想。
佛教改變思想的方法很多,念佛也是其中的一種,只要能誠心誠意的慢慢念,使思想的注意力集中在佛號上,漸漸的就不會想到別的事物上去了,所謂“心正而後身修”,不造惡因,自然不受惡報,這不就是消災嗎?人生沒有災難是福,處此惡世,而能用功辦道,將來往生西方,永離生死,更是福中之福!
也許你覺得以上所說的還不太合理想,現在再用日常所見的事理來補充說明一下。譬如說,一位不良少年(喻妄想)經常在外面惹是非,他的家長無法管教,就把他送去當學徒(喻念佛),有一天他的鄰居失竊,警員先生(因果)來調查他的生活動態,經廠方證明,他天天都在工作(念佛)從來沒有外出,因此這件事就與他無關(消災),後來他因工作努力,被選爲勞工模範,並且得到一筆優厚的獎金(獲福)。明白了這個道理,我想你對這問題就不會再懷疑了。
我持齋念佛多年,但家裏不如意事,總有—點,其故何在?
你能持齋念佛,當然功不唐捐,但其他的人是不是也能和你一樣這麼做,又是問題。好比你一個人負擔全家人的生活,自然過得不會很舒服,如果大家都有工作,那就不會感到困難。至于有點不如意的小事,也未必不是你念佛的功德,將大事化小,小事化無。這就和迷失路途的人一樣,別人只能告訴你回家的路線,卻不能代你走回迷失的距離(喻宿業),如他用車子載你回去(念佛功德),只能免除你走路的痛苦(大事化小)但是走錯了的全程還是非經過不可(不如意事),了解了這道理,應該勸化家人,趕快學佛,倘能勤修精進,以後自然就會吉祥如意了。
學佛有什麼好處?將來可不可以升天?
學佛的好處很多,難以說盡!簡單的說,可以離苦得樂,轉凡成聖。因爲學佛以後,如能依教修行,即能理解宇宙人生的奧秘,和相信因果輪回的道理,而使思想言行,雖從心所欲,也不會踰矩了。因此不僅現在是個好人,將來還能成佛!
以世間法來評論一個人的好壞是不正確的,因爲大家的自私心理太重,無論是對人,或者是一切事物,都以個己的利害關系,作爲好惡取舍的標准,所以說不一定正確,如用佛法作准則,才是公平的。
學佛目的是成佛,如果想升天,修十善業就可以去了。其實了解佛理的人,絕不願意升天,因爲天道還是在叁界之內,等到天福享盡了,仍然要隨業受報的。
這個道理就和一個窮苦的女人一樣,因爲娘家很富有,所以就想回去,到了娘家,在精神和物質上,可以盡量的享受,但是不能長久的住下去,因爲那裏到底不是她的家,就算能住十年八年,最後還是要回夫家的。因爲很久不在家,回來以後,又得忙于整理家務,打掃環境。所謂“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這時候,我想比以前更痛苦!所以說,要想改善生活,永無煩惱,還是要靠自己努力,只有依教修行,志願成佛,才是救苦的根本辦法。
你爲什麼不弘法,也不化緣?
弘法並不是一般人所想像的那麼簡單,必須宗教兼通、文武並秀,這樣,當然很不容易,但是總要有一門長處才可以。而佛法的道理淵源深得很,也不是短期間可以修習得好的。何況我又是剛出家的小和尚,什麼也不懂,不談別的,連一句“阿彌陀佛”也不會念,所謂“羽毛未豐滿者不能高飛”,因此不弘法。
孔子說:“一言興邦,一言喪邦”,如果我把佛法講錯了,不僅害了別人,而自己也要負因果的責任,現在我住在這裏自修,本著不攀緣、不絕緣、隨緣接衆的原則,有人來問佛法,當就我所知道的結個法緣,我認爲也是弘法。
說起化緣也不簡單,如果沒有點福報,是化不到的。目前生活還可以維持,同時又沒有做什麼重要的事,何必弄些錢在手上?而施主的財物也來之不易,假若用之不當,將來要披毛戴角,一一奉還。我沒有福,又沒有慧,爲了減輕自己業力的負擔,不得不這樣做了。
爲何說“莫到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真掃興!
這是觀念和立場不同的關系,所以感到掃興。有些人認爲和尚只會說泄氣話——什麼四大皆空啦、人命無常啦、因果輪回啦、還有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啦、……除此以外,好像就沒有別的事,其實那都是實事,怎奈他思想領域太狹小,體會不到個中意味。像你所提的這個問題,是因爲你現在正當血氣方剛的求學時期,可說是“初生牛兒不怕虎”,每天除了注意到吃喝和貪玩以外,所了解事物的道理並不太多,至于人生問題,當然更談不上,因此才會産生這種感覺。
要知道,人生壽命的長短,是由每個人過去生中所造的業力而定的(這是因果律,不是宿命論)。凡是好生利生的人可得長壽,而好殺或虐待人畜的人,必會夭亡。也許你說:“我還是小孩子,根本沒有做過什麼壞事。”對!我也認爲你很善良,但問題是現在固然很好,過去是不是很好,那就難以鑒定,至于未來更是一個未知數。同時現在的戰爭和意外死亡,請你留心看看,有幾個是老年人呢?
爲了使大家延年益壽,轉禍爲福,所以才說“莫到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目的是勉勵大家及早學佛修行,將來必能“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如果大家都能這樣做,以後我把這兩句話改爲“只要少年能學佛,孤墳全是白頭人。”這樣不就高興了嗎?
學佛虔誠何以多病?
所謂病,可分爲心病和身病兩種,心病是內在的貪、嗔、癡等的業障病,身病是現今四大(地、水、火、風)失調的老、死病。治心病要用佛法;治身病可用世法(醫術),若能二者兼施,則疾病易除。
學佛的功德,固然可以增福增慧,卻病延年。但由于各人宿世的業力和現在修行的勤惰不同,就難免有點病痛,好比說,有一位貧民(喻病人),過去爲了生活而負債(宿業),後來朋友給他介紹了一份工作(學佛),月薪叁千元(修行功德),照說他的生活應該過得很好(不應生病),可是他仍然是窮(生病),不過比以前好些(轉重爲輕),因爲他賺來的工資(功德),一部分維持生活,另一部分要還債(生病),等到債還清了(宿業除盡),生活才能富裕(健康)。
你說虔誠,照理講並不算是虔誠,…
《初機學佛決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