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十八是这样说的:“佛告阿难,今为女人说尽形寿之不可过法,若能行之,即是受戒。何等为八?一百岁之比丘尼,见新戒之比丘,亦应起而迎逆礼拜,敷净座请坐。”若问为什么要这样做,戒本未加解说,不过法华经提婆达多品说:“舍利弗语龙女言,汝谓不久得无上道,是事难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秽,非是法器。”又说:“女身犹有五障,……云何女身速得成佛?”大概是这个原因,为了消除女身的五障,才产生了八敬法,这是佛陀的一片悲心,应当奉行才对。
假若有女众不履践“依教奉行”的诺言,可见了生死的心不切,不然就不会见到比丘不拜的。古德云:“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男身而为比丘,更是难中之难!但女人要想成佛,转身是必经的过程,不然,龙女又何必“于众会中,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成等正觉”呢?
其实磕个头,双方都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既然受戒时说了“依教奉行”,现在就不该言行异趣。
居士受了民主的所知障的影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不愿出家,“因噎废食”,殊堪怜愍!如果你愿意出家,我倒有消除礼拜比丘的两利办法,想必愿乐欲闻,到时候我会告诉你。
大慈大悲的彿陀,何不以法力度尽众生?业重的众生不能得度,又何必说怨亲平等?
孟子说“梓匠轮舆(木工),能与人规矩(方法、要领),而不能使人巧(熟练)。”那么佛是以自觉成佛的方法,告诉一切众生,使其依法修行,必能远离烦恼,圆成佛道。这是一种“不见其事,但见其功”的心法,唯有实践力行,才能获得具体表现。
就我国的医圣华陀来说,也只能为人治病,却不能为人代病与服药,不吃药而病未除,怎能怨华陀医术不精?我们都知道孔夫子有三千多位弟子,但贤人只有七十二,怎能因为那两千多不是贤人,就说孔夫子没有学问,那是不合理的。病人要想恢复健康,必须与医生合作,众生要能自度(依教修行),然后才能得到佛度。但众生贪恋火宅,不求出离,这样并不是佛的法力不足,而是众生的业力太重!如果不分善恶而统统度尽,那是违背因果的不平之等,佛不为也。
所谓“怨亲平等”,是佛对一切众生的教化平等,和“有教无类”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是教化的范围和对象,却普及十方一切众生。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都要教化,这才是平等的真义。现在介绍刘采春的一首罗贡曲:“借问东园柳,枯来得几年,自无枝叶分,莫怨太阳偏。”若能玩之再三,我想就不会怨天尤人了。
偈云:
佛乃大医王,能治诸苦病。
但与药不服,幸莫怨医庸!
患急性盲肠炎,求佛未必有效,求医则救,岂不是佛力不及医力?
凡病皆由业力而生,所谓“冰冻三尺,决非一日之寒。”病的轻重,也是这样。人欲无病,应发心学佛,只要能依教行持,形端则影直,何病之有?
但急性盲肠炎,并非人人皆患,而患时求佛,须视其诚心的程度而定。若是求医,必须及时,否则,亦莫可奈何。倘能平时求佛,则生活正常,疾病自少;急时求医,藉药力解决疾苦。佛法好比卫生学,医术如清道夫,假使人人注意卫生,又何须“你丢我捡”?我认为佛法是究竟的,医术是现实的,二者孰是,其理明矣。
然世之学佛者兼医,有之,医者兼佛,亦有之。佛者兼医,旨在方便,医者兼佛,志在超凡。究何所学,请自决之。
念佛何以能消灾获福?
每个众生的苦乐祸福,都是由众生的自心(思想)分别事物的利害关系所产生各种善恶行为所构造成的,因此就有各种不同与行为相对的感受。要想离苦得乐,转祸为福,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变我们的思想。
佛教改变思想的方法很多,念佛也是其中的一种,只要能诚心诚意的慢慢念,使思想的注意力集中在佛号上,渐渐的就不会想到别的事物上去了,所谓“心正而后身修”,不造恶因,自然不受恶报,这不就是消灾吗?人生没有灾难是福,处此恶世,而能用功办道,将来往生西方,永离生死,更是福中之福!
也许你觉得以上所说的还不太合理想,现在再用日常所见的事理来补充说明一下。譬如说,一位不良少年(喻妄想)经常在外面惹是非,他的家长无法管教,就把他送去当学徒(喻念佛),有一天他的邻居失窃,警员先生(因果)来调查他的生活动态,经厂方证明,他天天都在工作(念佛)从来没有外出,因此这件事就与他无关(消灾),后来他因工作努力,被选为劳工模范,并且得到一笔优厚的奖金(获福)。明白了这个道理,我想你对这问题就不会再怀疑了。
我持斋念佛多年,但家里不如意事,总有—点,其故何在?
你能持斋念佛,当然功不唐捐,但其他的人是不是也能和你一样这么做,又是问题。好比你一个人负担全家人的生活,自然过得不会很舒服,如果大家都有工作,那就不会感到困难。至于有点不如意的小事,也未必不是你念佛的功德,将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这就和迷失路途的人一样,别人只能告诉你回家的路线,却不能代你走回迷失的距离(喻宿业),如他用车子载你回去(念佛功德),只能免除你走路的痛苦(大事化小)但是走错了的全程还是非经过不可(不如意事),了解了这道理,应该劝化家人,赶快学佛,倘能勤修精进,以后自然就会吉祥如意了。
学佛有什么好处?将来可不可以升天?
学佛的好处很多,难以说尽!简单的说,可以离苦得乐,转凡成圣。因为学佛以后,如能依教修行,即能理解宇宙人生的奥秘,和相信因果轮回的道理,而使思想言行,虽从心所欲,也不会踰矩了。因此不仅现在是个好人,将来还能成佛!
以世间法来评论一个人的好坏是不正确的,因为大家的自私心理太重,无论是对人,或者是一切事物,都以个己的利害关系,作为好恶取舍的标准,所以说不一定正确,如用佛法作准则,才是公平的。
学佛目的是成佛,如果想升天,修十善业就可以去了。其实了解佛理的人,绝不愿意升天,因为天道还是在三界之内,等到天福享尽了,仍然要随业受报的。
这个道理就和一个穷苦的女人一样,因为娘家很富有,所以就想回去,到了娘家,在精神和物质上,可以尽量的享受,但是不能长久的住下去,因为那里到底不是她的家,就算能住十年八年,最后还是要回夫家的。因为很久不在家,回来以后,又得忙于整理家务,打扫环境。所谓“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这时候,我想比以前更痛苦!所以说,要想改善生活,永无烦恼,还是要靠自己努力,只有依教修行,志愿成佛,才是救苦的根本办法。
你为什么不弘法,也不化缘?
弘法并不是一般人所想像的那么简单,必须宗教兼通、文武并秀,这样,当然很不容易,但是总要有一门长处才可以。而佛法的道理渊源深得很,也不是短期间可以修习得好的。何况我又是刚出家的小和尚,什么也不懂,不谈别的,连一句“阿弥陀佛”也不会念,所谓“羽毛未丰满者不能高飞”,因此不弘法。
孔子说:“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如果我把佛法讲错了,不仅害了别人,而自己也要负因果的责任,现在我住在这里自修,本著不攀缘、不绝缘、随缘接众的原则,有人来问佛法,当就我所知道的结个法缘,我认为也是弘法。
说起化缘也不简单,如果没有点福报,是化不到的。目前生活还可以维持,同时又没有做什么重要的事,何必弄些钱在手上?而施主的财物也来之不易,假若用之不当,将来要披毛戴角,一一奉还。我没有福,又没有慧,为了减轻自己业力的负担,不得不这样做了。
为何说“莫到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真扫兴!
这是观念和立场不同的关系,所以感到扫兴。有些人认为和尚只会说泄气话——什么四大皆空啦、人命无常啦、因果轮回啦、还有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啦、……除此以外,好像就没有别的事,其实那都是实事,怎奈他思想领域太狭小,体会不到个中意味。像你所提的这个问题,是因为你现在正当血气方刚的求学时期,可说是“初生牛儿不怕虎”,每天除了注意到吃喝和贪玩以外,所了解事物的道理并不太多,至于人生问题,当然更谈不上,因此才会产生这种感觉。
要知道,人生寿命的长短,是由每个人过去生中所造的业力而定的(这是因果律,不是宿命论)。凡是好生利生的人可得长寿,而好杀或虐待人畜的人,必会夭亡。也许你说:“我还是小孩子,根本没有做过什么坏事。”对!我也认为你很善良,但问题是现在固然很好,过去是不是很好,那就难以鉴定,至于未来更是一个未知数。同时现在的战争和意外死亡,请你留心看看,有几个是老年人呢?
为了使大家延年益寿,转祸为福,所以才说“莫到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目的是勉励大家及早学佛修行,将来必能“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如果大家都能这样做,以后我把这两句话改为“只要少年能学佛,孤坟全是白头人。”这样不就高兴了吗?
学佛虔诚何以多病?
所谓病,可分为心病和身病两种,心病是内在的贪、嗔、痴等的业障病,身病是现今四大(地、水、火、风)失调的老、死病。治心病要用佛法;治身病可用世法(医术),若能二者兼施,则疾病易除。
学佛的功德,固然可以增福增慧,却病延年。但由于各人宿世的业力和现在修行的勤惰不同,就难免有点病痛,好比说,有一位贫民(喻病人),过去为了生活而负债(宿业),后来朋友给他介绍了一份工作(学佛),月薪三千元(修行功德),照说他的生活应该过得很好(不应生病),可是他仍然是穷(生病),不过比以前好些(转重为轻),因为他赚来的工资(功德),一部分维持生活,另一部分要还债(生病),等到债还清了(宿业除尽),生活才能富裕(健康)。
你说虔诚,照理讲并不算是虔诚,…
《初机学佛决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