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吼棒喝--大藏寺祈竹仁波切問答選錄
○修持一定要依從師長嗎?不可以自學嗎?釋迦牟尼不就是無師而自證嗎?
◎從師而修學是唯一成就之道。單單自己看看書、打坐一下,當然也有一定的利益,但絕對不足以得到真正的成就。修持佛法的人,不但需要佛學上的智慧,還需要傳承曆代祖師不斷之加持,才能生出如法的證悟。由入門皈依叁寶起,乃至受戒等都需要有師長之傳授才能得到清淨之傳承。即使佛學上的智慧,也要有足夠福德資糧才能得證,而師長正是一個有力量的福田,我們借著供養師長、承事師長及奉行師長的教法,可以積累無量功德。佛陀曾說:”對諸佛供養可生功德,但不一定令諸佛生喜。在一位衆生對其師長恭敬承事時,則又能生供養之功德,亦同時能生令叁世十方諸佛歡喜之功德。在一位衆生對師長承事供養時,十方叁世諸佛皆歡喜垂視!”。再者,佛學上的智慧,亦非可單靠自己揣摩就能正確地理解,還需師長依曆代祖師之傳承開示去釋義,方能得見佛語之密義真髓。師長的口訣及心要就似是開啓佛法成就寶庫的鑰匙,不用鑰匙而盲目地自己亂摸的話,是不可能開啓寶庫的。釋迦牟尼本師並非沒有師長。如果你讀〈佛陀本生經〉,就會知道佛陀在過去生曾遍訪明師修學,甚至犧牲身命爲求一偈佛法。在曆史上,從來沒有單靠買一本書自己讀一讀就成佛的先例!以上所說的並不限于藏傳佛教,在原始佛教中,從師而學是一向的學修方法。在今天,各派佛教中不乏明師,你不要只因爲不願謙虛拜師而斷送慧命。即使世間的學問,也必須從善師而學,何況出世間的妙法真義?
○甚麼是”根本上師”?一個人可以有多于一位”根本上師”嗎?
◎”根本上師”的藏文是Tsawai Lama,他是我們成就無上佛境的因。所有佛法的成就,無不源自依止根本上師。依止上師就似是一棵大樹的樹幹,一切佛法成就與證悟好比支幹及樹葉、果子等,它們都依靠樹幹而生出,全部源自大樹的主幹。如果缺少了主幹,就不可能有支幹、樹葉及果實了。”根本上師”並不是西藏獨有的新概念。不論南傳佛教、漢傳佛教或藏傳佛教,都源出于傳統印度佛教,而”根本上師”及依止師長的概念正是佛教的基礎概念。初修持的人,不需刻意尋找根本上師,應先行好好學習皈依及因果法門等,並尊敬依止所有你曾向其學習的師長。”根本上師”就是最能令我們的心得益與進步的一位師長。誰是你的 ”根本上師”,不需要你刻意決定,而往往是到時你自然知道的。你可以有多位師長,有些師長可能很有名氣,但有些或許只是默默無名的僧人。在師長之中,哪一位的教法對你最有益處,他就是你的根本上師。你的根本上師未必有名氣,也不一定說法善巧,甚至可能是從未正式登座說法的一位普通僧人。一旦你心中生起覺受,感到這個人就是你的根本上師,他就成爲了你心中的根本上師,這過程並沒有任何儀式,你也毋需向這位師長請求或表白,即使他不知道你視他爲根本上師也不要緊。自己的根本上師是哪一位,你要視爲秘密,並無需要向人宣傳。事實上,”根本上師”似像是一個概念多于一個人物。如果你視某人爲根本上師,你就要視他爲你所有師長的總體,你所有的師長你都視爲是他的化現;你應想著所有師長的體性是一體,也就是你的根本上師。透過供養承侍根本上師,你想著是正在承侍所有你的師長。你只需一位根本上師,而你要視自己的其它師長是他的化現,所以毋需多于一位根本上師,反正其它師長你一樣要去尊敬侍奉。一旦認定了根本上師,我們最好不要改變心意,否則利益不太。
○一個人可以有兩個師父嗎?
◎有一個具資格的師長就可以是足夠了,但遍禮依止一百位師長也一樣沒有不對之處。師徒關系不一定是有特別儀式才建立的。如果你向一個人求法,他亦應求教了你,即使他所教的少至只是經上的一個字,你與他的師徒關系也就建立了,你必須終生視他爲師長和視他與佛無異。如果在建立了師徒關系後對師長不尊重,就成爲了修行成就上的障礙。如果你有一百位師長,而你對其中一位不尊重,在其它九十九位師長處所學的都難以成就。一般來說,雖然你也可以依止多位師長而修學,但師長太多時反而有可能令你對修持之道的理解混淆,倒不如好好依止一至數位具德師長,老老實實地去承侍及修學。如果只是去聽佛法開示,而自己並非求法的人,心中亦未生出:”他是我的師長!”之念,則不一定要視講者爲自己師長,但當然仍要對說法者生起如佛想之正確聽法心態。如果參與灌頂或自己求法,則師徒關系肯定是建立了,必須視授者爲自己的其中一位師長。在一些較多人參與的灌頂或授戒法會中,授者不一定記得所有得法或得戒者,但這不代表師徒關系就不成立。
○如果發現自己之師長所作所爲與佛法背道而馳,怎麼辦好呢?
◎我們必須在依止一位師長前詳加觀察,不是看到報紙宣傳便一窩蜂地前去依止。世間上的學問,我們尚須擇明師而依止而學,何況生死成就大事?如果已經依止了一位師長,我們就應該看他的功德,而不是去挑他的過失。如果他有甚麼過失,你應該早在觀察期中決定不去依止。一旦已經在心中生起了依止心,再反悔就已太遲了。沒有人逼你去依止一位師長,這純粹是你個人的決擇。如果並未好好去觀察便盲目依止,只可怪自己了。如果我們以批評及狹窄的心胸去看,世上全都是有過失的人。即使佛陀再世,在你眼中也一樣會是充滿過失的。佛陀在世時的俗家親戚提婆達多便是一個好例子:他眼中的佛陀不但並非圓滿的聖人,反而是他的敵人,所以他還處處陷害佛陀。若透過智慧的眼光去看,你會發現原來每一個凡夫都有值得你去學習及尊重的特質,何況自己的師長呢?你眼中的師長之過失,極可能是你內心的反映而已,並不一定是師長真的有過失。如果你真的肯定師長在客觀上有過失或根本沒有真正之不斷傳承等情況,最好是悄悄地疏遠而另尋師長,但絕不可批評已依止之原來師長,心中仍要視他爲自己的師長中之一位。在傳統中,一個修行人可以有多位師長,所以再依止其它大德是沒有過失的,但謗批自己之任何一位師長則是不如法的。如果你已與某人建立了師徒關系(即使只是在心中依止而並無告知師長),就不要再批評他。你盡管可再依止其它師長,但不要評謗原來的師父。其它人如果與他並無師徒關系,這個人又的確真的有很大的根本過失,或許還可出言以維護正信佛教的形像,但作爲徒弟的你就不要插嘴了。總而言之,依止一個師長前要觀察入微,依止後就要視師如佛了。
○修禅定的作用是甚麼?它可以令我成佛嗎?要多久才能成就禅定?
◎如果沒有禅定成就,顯乘上的大證悟是無法生起的,密乘上的生起與圓滿次第之證悟亦無法成就。禅定就好比一個容器,可以受持所有佛法于內。如果要得到解脫,我們需要成就出離心及空性的證悟,但要證空就必須配合禅定及觀察修二者。只修禅定並不能令你成佛。禅定只是有助于我們成就佛境的一項工具,並非單靠它就足以成佛。要成就佛境,最重要的是具備出離心、菩提心及正見,叁者缺一不可。如果沒有出離心,則所修禅定並不堪稱爲修持佛法,哪裏會令我們成就解脫或成就佛地呢?外道與內道所修的禅定方法大致上原理一樣,但內道弟子以出離心爲動機去修它,就令它成爲了解脫之因;如果以菩提心爲動機去修定,則成爲了成佛之因。只修禅定而不修菩提心,並不能令你成佛,也不屬于大乘的修持。如果你連出離心也未有,則你的禅定修持根本未能算入佛法之修持之中,所以你的禅定既不會令你成佛,也不能令你解脫六道生死。要成就禅定,必須先具備六個先決修件:(一)住于有利修定之地方;(二)不執戀世間華衣美食等;(叁)心常滿足;(四)完全離棄世間俗事;(五)戒行清淨;及(六)離棄欲求。依經論述及曆代祖師之經曆,若能具備上述修件而于靜處精進閉關專修,半年內可以成就禅定。這是指真正的全心全意投入閉關專修,並非說一天修上一、二小時就可以在半年成就。在閉關中,除晚上作少許休息及日常食飯的時間外,整天都在修定。
○禅定是怎麼修的呢?世界上有太多教授禅定的法門了,我應該如何去抉擇?
◎世上有很多教授禅定的法門,其中有些是其它宗教的,例如印度教及道教的法門等,也有些是稱爲佛法的,其中又包括了正確的修法、誤解的修法及挂著佛法招牌而實爲外道的修法。真正要學佛教禅定的人,要謹慎選擇,不要隨便亂學。如果你能夠依經典所述、佛陀所教的方法去修,這是最爲理想的。但經典中的任何一句偈文,往往已包含了很多內義,一般的人並不容易通達其深義,所以我們可以依靠印度的論著權威,例如無著大師、寂天大師及彌勒等的論著,大乘的禅定修持依這些古代印度論著就肯定不會有錯。你又可以依南傳上座部的主流而修學,這也是肯定爲清淨無誤的傳承開示。外道的禅定我們不適宜修學;即使是自稱爲佛陀教法的禅定開示我們也未必能肯定其必定爲無誤,所以最好依上座部或古印度論著所說地去修,才能肯定所修的方法的確是佛陀所開示的正確方法。
○如果修持禅定,入了定出不了來怎麼辦?
◎世界上有很多修持的方法,衲不可能全部都聽過。外道的法門衲不太清楚,佛法中就沒有這樣的可能。在正信佛法的禅定修持中,只怕你無能力入于定境,絕對不存在出不了定的顧慮。禅定的定境不是”昏迷”,哪會有入于定中不能出定的可能性!修定的人有可能自主地入于定中很長的一段時期,甚至有能力入定以 ”劫”計算之長時間(注:”劫”是一種時間度量,謂年、月、日所不能計算的極長時間),但卻沒有不能自主出定的可能。人只有昏迷或死了才會不能得出,禅定可不是這樣的!衲順帶提一提:有些人在…
《獅吼棒喝 大藏寺祈竹仁波切問答選錄 3 有關淨土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