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福慧明燈》--佛法入門導引 尋找及依止上師

  尋找及依止上師

  在現今的五濁惡世,尊師重道的精神已經慢慢湮沒了,但在傳統上,不單是佛法,即使是世俗上的醫道、雕刻工藝等,也都是依師而學的,而且極重視師徒關系。既然連世俗的這些小學問尚需明師指點,何況生死大事呢!此等大事,絕不可無師自通,我們也不應冒這個大險。在曆史上,從沒有任何人曾經靠自己看書而成佛的先例。有些人會問:「釋迦牟尼不就是無師而成佛的嗎?」當然不是!本師釋迦牟尼在示現成佛前之過往世中,亦曾遍禮明師,甚至犧牲身命爲求一偈開示。當來下生的彌勒菩薩,頭頂上有座小小的佛塔,這塔表義釋迦牟尼,菩薩頂佩比塔正是表義祂的師承源自釋迦牟尼及表義敬師之道。在現在,一切爲求成就佛境的菩薩亦如法地依師而學。在未來,我們若欲成佛或只是得到解脫,甚至只是要得到較低的成就,也一樣要依止明師而學。

  要得到佛法上的成就,不單只靠學問,同時也有傳承的加持因素在內。學習的人就似是家中的水龍頭,諸佛就似是水庫;佛陀的確有很大的力量及圓滿的悲心,我們也或許的確有求成就之心,但即使有了這「水龍頭」及「水庫」,亦尚需一段、一段的水管把它們連接起來,我們方能享受在家中有食水供應的好處,而曆代師父正是這些「水管」。如果沒有水管,盡管你天天在水龍頭旁幹等也沒用!故此當知,不論是出離心、菩提心或六度的成就,皆賴師傳而得。即使至小的細微進步,也因師恩而得。如果沒有師長,我們連佛的名字也許也不能聽到。

  師長就似是造小泥佛像的模具,徒弟就像被壓造出的小泥佛牌;模具怎麽樣,壓出來的也就是同樣的。錯誤地依止了沒具資格的老師,是最可怕的。現今的末法時代,像這類的「老師」多的是,大家必須小心抉擇。除了要避免根本不具資格的老師外,依止了不勝任的老師也不太好。甚麽是「不勝任的老師」呢?譬如說,你的師長通曉小乘部教法,但不通達大乘部,而你是大乘根器,這樣的話,你或許能成爲一位小乘教法的大師,但這仍然可說是有一點兒可惜了。又或者說,師長具備傳承條件,但他說法不善巧,也會令學法有障礙。故此,我們應該致力于尋得一位具備經、續所述之所有資格的師長。爲甚麽我們要依止具有所有師資的明師呢?衲以一個例子解說:如果你要前往某個地方,最理想的向導莫過于一位熟知全程的人。其它的向導若只熟知整條途徑的某一段,當然對你也會有很大幫助,但就肯定比不上一位熟知全程的向導了。修持的人正在步上成佛之道,亦即「菩提道」,所以最理想的莫過于依止一位能夠教授大、小二乘及顯、密全道的明師了。依戒律方面說,戒學的師長必須具十五種德性。依《現觀莊嚴論》所述,授共通大乘教法者應具「明師十德」。依續部教法來說,授灌頂及密法者必須具有另外十種金剛上師之師資。故此,一位能夠如法教授整個顯、密二乘及大、小二乘道路的師長,就必須完全具備以上共叁十五種資格。

  以大乘顯部最上等明師的資格來說,可分爲「明師十德」:

  1. 持戒清淨

  如果一個人連自己也沒能調伏好,如何能教導別人呢?所以一個好師長必須有好的戒德。這一點,主要是說「戒」的方面。

  2. 有禅定功夫

  這一點也不難理解。最上等的明師,必須具備「定」。

  3. 具足慧學

  這是指上等的明師不單要有戒及定,還要具備徹底消除我執的「慧」。

  4. 德行起碼比自己高

  選擇師長而依止,當然要找比我們自己的德行高超的,否則爲何要依止他呢?故此,我們必須找至少比自己高超的老師。

  5. 修持精進勇猛

  這裏所說的「精進」,當然是指對修行善業方面的積極不懈,而非指對不良惡業的沈迷。一位好的師長,必定要自己精進勇猛、毫不懶散,否則弟子便不易學好。

  6. 學問豐富

  一位明師,必須具備由本師釋迦牟尼一代一代傳下來的經、律及論叁藏傳承,而非單只有一兩個法門的傳承。這種傳承,必須包括教法及證法傳承二者。在現今末法,有不少騙子胡說八道,明明沒有傳承,卻說佛陀夢中傳法等等,欲尋師者必須小心觀察抉擇。

  7. 通達真實

  這是指通達中觀應成見。現在大家未知道甚麽是中觀應成見,所以不易明白這點。

  8. 說法善巧及表達清晰

  有些老師雖然自己通達教證,但卻表達不清,又或不善于觀察弟子而應機對症下藥,以致授受過程不能達到最順暢的程度。一位好師長,必須是說法善巧的。

  9. 不爲名利,以大悲心授徒

  如果一個人具備前述八種功德但沒悲心,弟子仍然未必能得到最大的利益。

  一位上等的師長,必須具足悲心,出于真心希願弟子能學好,而不是爲了個人名利而攝受徒衆。

  10. 對徒教學不生疲厭心

  上等的明師已斷了自利的心,所以他們完全不怕勞累,全心全意地投身于教育弟子的事業之中。只要有人求法,他便會以十分歡喜的心去教導。這樣的師長才是一位好師長。

  以上所說十點,乃完美的大乘明師之特征。在現今末法時期,要尋得這樣的明師,恐怕是不容易的了!具足十項明德的大師不能說沒有,但到底難求,以我們的這少許功德恐怕並不易遇上。所以,我們若能尋得次一等的好師長,亦堪作依止了。甚麽是「次一等的好師長」呢?如果我們歸

  #123;佛陀所開示的法,不外乎是叁藏佛法,而叁藏之中心即戒、定、慧這叁種學處。所以,如果並未能尋得具足完美師資的師長,我們至少也要依止一位對上述叁學處有多少證量的師長。

  我們雖應熱衷于學法,但觀察師長絕不能草率貪快。現今的人,常常讀到宣傳資料便一窩蜂跑去名師處依止,這是不安全的做法。正如在世俗學問上,我們要小心決擇老師,在成佛之大事上,我們更加需要審慎。我們應當在未成立師徒關系之前,花一段時間,好好觀察這位師長的德行等,在觀察幾年、完全肯定他具備了經、續所述師資時,方決定依止。平時我們參加聽法等活動,只要心中沒有生起「這位是我的師長!」的決定,師徒關系便未成立,可以暫時只把說法者視爲一位佛法上的長輩或朋友。如果你向他求法了,例如是你主動求了口傳或灌頂,或參加了灌頂傳法、口傳儀式等,又或者你在心中默默生起了「這位是我的師長!」的決定,師徒關系便告成立,觀察過程亦告結束,從此便必須視師爲佛了。師徒關系之成立,不一定經過像漢地拜師的儀式才成立,一旦你在心中默默生起「這位是我的師長!」的決定,即使對方並不知道,關系也便已確立,又或你向該師父求法或受其傳法,師徒關系亦成立了。

  觀察審查師長資格必須在師徒關系成立以前進行,而非依止了以後才做的,但現在的人常常把這次序倒反了,是爲佛教的不幸。沒有人逼我們去依止一位老師,這完全出于自己的決定。如果自己疏于審查便草草依止了,錯的是自己,並不能怪別人。總之,一旦師徒關系成立了,便必須視師爲佛,雖可另拜其它老師學法,但絕不可把其中任何一位不視爲佛,乃至批評、毀謗等。一旦成立了師徒關系,如果後來發現師長所說、所作與佛法的確完全背道而馳,亦只許默然另拜其它師父,心裏仍必須視這位爲其中一位老師。其它無關系的人或許尚可批評此人的過失,但作爲徒弟的你,絕對不宜參與批評。

  在我們經過謹慎的觀察後、尋得符合條件的一位或多位師長時,應該如何承事依止呢?這個問題分兩方面來講,一爲正確的心中依止態度,另一爲在具體行爲上的承事方法。

  在《華嚴經》中,說及弟子應以九種心來對待師徒關系。首先,弟子必須有孝子的心,對師長猶如孝順父母一般,處處聽話順意,永不忤逆師長。第二,依止心要似鑽石一般堅固,永不能被摧壞。譬如當有人對我們的師長毀謗時,我們的信心亦絕不退減,這就是堅毅的心了。第叁,我們要似大地默默承受任何負荷般,對師長的任何事情都默默負起。在約一千年前,西藏有一位密勒日巴(Milarepa)大師。大師在初學法時,其師瑪爾巴(Marpa)見他有很大的潛質,但同時也有極大罪業,便故意叫他建造一座九層大樓。密勒日巴並未因此退縮,反而天天以背扛石上山建屋,以致肉破見骨,最後建成了師長所要求的大樓。這座大樓的遺迹,在一千年後的今天仍然屹立不倒。密勒日巴的態度,便是這種如大地的心之典範了。第四,我們要如群峰拱圍須彌山般,始終不變搖。第五,我們要視自己如仆役,任勞任怨,即使師長命我們做如倒糞等低下的工作,我們亦應樂于從命。第六,我們應自視爲卑下,不可貢高我慢,甚至以爲自己比師長的修行還高。第七,我們要有《華嚴經》中所說的「門犬心」。甚麽叫「門犬心」呢?這個名詞其實並非侮辱性的字眼。我們觀察小狗被主人打駡時,牠們從不會因瞋恨而反咬主人,牠們頂多只會暫時逃跑。在被主人發脾氣趕走時,牠們亦不走遠,頂多在附近溜達一會兒,待主人氣消了,牠們便像沒事似地回家,也從不把剛才的事懷恨在心。我們作爲弟子,也應有這種態度。師長責駡時,我們不懷恨于心,也不應存有顧全顔面的心理。第八,我們要像橋梁一般,任何難行的事亦勇于承擔。第九,我們應像船舟載人過河一般,來來去去、日複一日地重複著同樣的事師工作,永不厭累。

  對師長之信心爲一切修持的根本,亦爲一切成就的種子及靈魂。如果已建立了師徒關系,卻對上師無信心,所作修行便猶如燒壞了的種子,絕不會發芽生長。故此,除了上述的依止態度外,弟子還應對上師生出信心、視師爲佛陀。在觀察期間,我們仍可審查欲拜于其門下之師長有否缺點。可是,一旦在心念中或傳承上成立了師徒關系後,弟子便不可再觀上師之缺點,而應常想及其優點、功德等,並要視師爲佛。師長在客觀上或許並無佛之境界,甚至或許只是凡夫境界,但這並不重要,弟子仍要視師若佛。視師爲佛,師長並不會因此得…

《《福慧明燈》--佛法入門導引 尋找及依止上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