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變成那樣。這種文化的影響有時候會變得不太好。比如藏傳佛教屬于大乘佛教,他們實在不應該吃肉。好吧,就說,西藏實在是沒有什麼東西長得出來,那就吃吧。當他們來到北京,不是有這麼多蔬菜嗎
所以他們應該吃素。可是他們也許還會說,我們還是有這樣的老習慣。而且他們還以密續作爲借口,他們會說,我們是密續修行者,所以我們可以吃肉等等。所以說,做學問的學生了解這些是非常重要的。
還有文化習慣也是他們應該了解的。我來給大家開個玩笑。中國人特別尊崇常識。中國人有很多常識。是因爲中國文化教導中國人要尊崇常識。印度人呢
他們沒有常識。因爲他們尊崇智慧,超越常識的那種智慧。比如說來生,這跟常識沒有關系。常識是有關此生的。我在故意挑釁你們,所以你們會對我感到反感。我之所以跟大家說這點,是因爲出于上述原因,佛教也需要去適應不同的地方。
回到第叁個見地。用最普通的話來描述"空性",即你看到的並不是它真正的狀態,這就是空性。這是我目前能說得最多的。如果你看到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非常英俊或漂亮。你要了解其他很多人也許會認爲他/她很醜陋。美貌和醜陋並不在那兒,且離于美貌和醜陋。任何顯現出來的東西並不是它的真正狀態。也許你會問:那到底真的是什麼
我們人類老是喜歡問這樣的問題:那到底真的是什麼
顯現的不是真正的,那真的是什麼
這種需要一個什麼東西在那裏的習氣,非常難以破除。
就因爲這個習氣難以破除,所以佛陀在很多佛經中都提到佛性,比如楞伽經。講到佛性,這是個跟中國很有關系的題目。我想玄奘很喜歡佛性這個題目。所有我的中國朋友都喜歡佛性。你看,常識就在這裏起作用了,不是嗎
做什麼事情都要有個起始點,所以佛性是好起點。
在印度,像龍樹菩薩那代人,他們說什麼都不存在。那你會問:關于佛性,佛陀都說了些什麼呢
用一種方便的方式來表達,佛性即是給消除二元對立後的結果的一個名稱。(附:仁波切在第二場開示中指出,消除的是二元對立)甚至龍樹菩薩都說,這非常好。因爲那樣,你可以用它來表達任何事物。
回到美貌和醜陋的問題。如果你的男朋友實在很醜,別人就不會認爲他英俊。因爲醜陋就是實相。那空間就會被醜陋占據。不說其他人,就說說你自己。晚上在燭光下,你說不定發現你的男朋友其實長得還可以。可是早上起床的時候,你一看,哎喲,這是誰啊
你看,有改變吧。如果醜陋真的外在在那裏的話,那這種變化就不會發生。
這就是目前我用一般語言能講得出來的空性。雖然空性不是個能表達講述出來的東西,但是它可以被體驗。有叁種方法可以去體驗空性。這些方法有高低之分。最低的一種,通過例子,比如像一場夢,像幻術,如同金剛經結尾所說的那樣。這是最初級的方法。更高級一點的方法,用理性分析。就像剛才提到有關醜陋和美貌的分析。這大概就是一般大乘修行者所采用的方式。有一些大乘修行者,尤其是金剛乘,他們會說,如果你有一位上師能直接指出那個有關空性的經驗的話,那是最好的方法!可以通過很多形式達到這點,比如,禅宗裏有談話的形式。讓我做個結論:目前爲止,空性的定義是,你看到的或它所顯現的並不是它真正的樣子。
接下來是涅槃。這是第四個真理。
涅槃在我們腦子裏是一個我們會在很久以後將獲得的東西。類似像天堂一樣的東西。這是對涅槃不好的想法。佛說,涅槃是離于極端的。當所有極端都被耗盡的時候,那就是涅槃的經驗。
給大家舉個例子。這是佛經上提過的一個例子。有個女人,她很想要個小孩。有次她在做夢,夢中她懷孕了,然後生了一個小孩,她非常開心。可是在同一個夢中,這個小孩死了,她變得很悲傷。當她醒來的時候,快樂和悲傷都沒有了參考點,它們都不存在。她遠離了這兩種極端。就像我前面說過的那樣,很難理解涅槃,因爲我們畫了很多關于涅槃的畫像,比如說西方極樂世界啊,蓮花等等。可是這些很重要,我們需要這些。阿彌托佛經裏有很多關于蓮花淨土的詳細描述。
我總是給大家舉這樣的例子,現在就給大家舉一個。如果你問我:你是不是真的想要證悟?我恐怕不想。並不是因爲我有慈悲心,所以我要永住輪回來幫助衆生,跟這個無關。我不想要證悟是因爲我想看世界杯足球賽,而且很開心地看。我還想看偵探小說和驚悚片。如果你證悟的話,會有什麼事情發生呢
時間沒有了,時間這個極端不存在了。沒有過去,現在,未來--這實際上意味著全知。下屆世界杯足球賽的結果,你當下就能知道。如果你去看神秘電影,電影剛開始時,你就已經知道結尾,甚至你不用看,你都會知道。這就不好玩了。通常我們在找的證悟是部分全知,那種足夠讓我們去知道情人日記裏都寫什麼的神通。
剛才講這些是想給大家描繪出一個超越空間、超越時間的涅槃的景象。我知道大家會認爲:哇,這怎麼可能,這超過了我的能力,我怎麼可能變成這樣。你們不應該這樣失望,因爲這是做得到的,如果你真的能夠循從此道,比如說,每天禅坐幾分鍾,或每天修心。我特別要講的是,很多人總喜歡談,我有一種特別的覺受,比如我額頭這裏有點癢啊,我的第叁只眼是不是要打開了,或者我又有一個殊勝的夢境啊等等。拜托!不要談這些,談這些是很羞恥的,不高雅。
修行的真正結果是你開始有一些轉變。比如你是那樣一種人:有一點點贊譽你就會驕傲,或者遭受一點點批評就會很沮喪。假設經過幾年的禅修後,你開始對那些東西沒有什麼感覺,變得不在乎了。那麼這是很棒,非常殊勝的。這等同于佛陀頭上的頂髻。即使你有的是那種極小的執著,比如你每天晚上都要去熨自己的內衣,或者有潔癖。經過幾年的禅修後,說不定你的內衣兩年不洗,你都不會在乎了。我會說,這是一種小局面的涅槃。這是我們要尋求的。
在我結束之前,我想借這個機會向大家介紹一點點金剛乘。事實上剛才談的那些是大乘和金剛乘共同的基礎。同時金剛乘是大乘。如果沒有小乘,就沒有大乘。沒有小乘和大乘,就沒有密乘(金剛乘)。我知道金剛乘在某些方面很性感,但不要忘記它也有它的危險。舉個很經典的例子。如果你有黃疸病,你在看一個白海螺,你看它是黃色的。大乘和金剛乘分別怎麼處理這件事呢?小乘和大乘會這麼說:你要吃藥,你對海螺是黃色的這個見解是錯的,你要把黃海螺的那種顯現去掉。而金剛乘會采取一條捷徑,爲什麼說是捷徑呢
因爲金剛乘繞過"黃海螺是個錯誤見解,你應該吃藥,然後把黃海螺這個顯現去掉"這一段,金剛乘不強調這一點,他們認爲你直接就想它是白的,因爲它本來就是白的。你再看一看海螺,覺得它還是黃的,因爲你有黃疸病,那你就一再想、一再想,想它是白的。爲什麼要這麼說呢?因爲金剛乘有很多儀式,所有儀式都有關本尊。每位本尊的修行都和自我觀想有關,比如我是六臂,等等。觀想本尊就如同剛才白海螺的例子一樣,不是說,我有一天會變成本尊,而是說,我就是本尊。但這點經常被誤用。
事實上,很多小乘和大乘都不相信金剛乘是佛教。他們認爲它是印度教。特別是藏傳佛教受到很多學者的批判。我覺得也應該如此。我忘了這位大師的名字。這位藏傳佛教大師要前往印度,在尼泊爾的時候碰到一位印度教大師正要去西藏,他倆在路上相遇時,藏傳佛教大師問印度教大師,你去哪裏。他回答道,哦,我要去西藏教佛教。西藏大師說,可是你是印度教的呀。印度大師回答說,沒錯,我屬于印度教,可是我懂佛教啊。現在西藏很熱衷佛教,所以我去教他們,他們會給我很多金子。
還有一個更有趣的故事。是有關阿底峽尊者的。當他聽說某大師(附:對不起,名字有待考證)在印度圓寂,他哭了。尊者的弟子問他,你聽過這麼多壞消息,爲什麼唯獨爲這個哭泣呢
他說,是因爲這個世界上,只有兩個人能區分印度教的密續和佛教的密續。我在西藏。而另一個在印度已經圓寂了。再也沒有其他人能區分了。我們在說的是一千多年前的事情。我跟大家說這些,是希望大家能想想,然後跟像沙爾夫教授這樣的人談。
《北大開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