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包括爱,恨,嫉妒都来自我执。这是一个很大的发现。作为人类,我们喜欢怪罪别人。根据第二个见地,你不能怪罪任何人,如果你要怪罪的话,就要怪罪我执这种习气。这在佛教研究中是个很大的主题。我们在佛教中听过很多关于无我的教法。但我想要跟大家说一个事情,并不是因为佛陀发现自我是邪恶的,因此说执着自我是错的。完全不是那样。所以再度要说的是,第二个见地也完全非宗教性的。可是再度不幸的是,这种反思无我的方法又变得非常宗教性。悉达多并不是说发现了邪恶的自我。他也从来没有说过,执着自我会带你到痛苦。事实上,他发现没有自我。因此执着于自我是错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受苦。这个非常重要,因为我们佛教徒经常说,哦,我很自我,我很自私,所以我们经常批判自己,而且以一种非常伦理或宗教性的态度来批判自己。
他说,实际上一切都是因缘。一切都是缘起。他基本上是说,无明等于我执这件事情。你在看一个东西,这个东西事实上是由一些临时事物组成。可是你认为它是另外一个东西。就像这张桌子,有这个桌脚,有这个桌板,所有东西组合而成,然后成为了一张桌子。东西和合在一起,就成为一种东西。
也许大家都已晓得这个诡计,但我将演示个诡计给你们看。我只能用英文来演示。
(仁波切在一张纸上写:12 13 14。然后指着13说,你会说这是什么
你会说13。如果将纸倒过来,13就变成了B。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有A和C。当13在12和14中间时,你认为它是13。但在A和C中间时,它变成了B。)
当然你可以永远和悉达多来争论这个问题,这是件很好的事情。你绝对不能在表面上就直接接受。根据佛陀,任何事物都和这个13或B一样。任何事情都如此。在一个组合的状态下做某种作用。可在另外的事物再来作用它的时候,它会变成其他的事物。
如果我们在(桌子上)铺上床垫,毯子和枕头,它就变成了一张床。如果把它切成碎片放在厨房里,它就变成了柴火。所以他认为所谓的自我跟这个13和B一模一样。基本上,我们在看一些由数种事物组合而成的东西。形状感觉等等。在佛教研究中,这是个大主题。
我相信很多人都读过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无眼,无耳,无鼻等等。基本上根据佛陀而言,由几个元素组合而成而让你产生自我的概念。事实上这个根本就不存在。而我们却执着于这些东西。这实在荒唐。说起来简单,但真要和自我的观念战斗却很难。为什么呢
因为自我是个旧习气。事实上就算戒烟都很困难,而抽烟还算是个相对较新的习惯。因为当你刚生下来的时候,你并没有拿着根香烟从娘胎里出来。但是我执是个非常古老的习惯。为什么
基本上像我刚才说的那样,几个元素组合在一起,所以你认为有自我。所以我们就去建造很多可供自我躲藏的地方,让自我感到舒服,安全,有力。像钱财,权利,影响力和友谊等。这是很重要很大的事情,因为没有自我,就没有经济可言。如果佛陀所说的真正可行,而大部分人都这样与自我做斗争的话,市场将会崩溃,因为没有不安全感,没有不安全感,就没有生意可言。大家一定都知道这点。我虽然不懂生意经,不过看起来这就是生意的精华所在。那些商家让很多人来教导我们,什么东西是我们应该有但又没有的。为了让这个不存在的自我感到更舒服更安全,在这个让不存在的自我更舒服的过程中,从较大尺度看,我们摧毁了我们自己的世界,比如环境等等。我们每一个人都这样。在较小的尺度上,即使在朋友和家人之间,我们说我们爱他们,这其实总是因为我们爱自己,所以我们才会爱他们。我们想把他们放在书架上,可以随时拿来使用。这基本上就是佛陀发现的第二个见地。就像刚才所说,这完全没有什么宗教色彩。也无关任何道德伦常。但在佛法中有很多关于道德伦常的教授。佛教中有完整的主题,比如:律。所有这些都设计用来了解真理。如同刚才所说的,在枪口威胁下,你会说天空是红色的。所有这些道都是佛陀亲自教授的。
金刚经在中国文化中很流行,其中有这么一句,诸位都记得,佛说过,若以身见我,是个错误的见地。他说,这些佛的相好都是不存在的,不真实的。当然这很难理解。我们很希望有救世主。一个被用作怪罪和祈祷对象的救世主。当所有可能都破灭的时候,我们会想这样。对于佛教徒而言,是的,我们谈到佛陀,我们谈到金身的佛。因为我们喜欢金子。从来没有人讲过像木炭颜色的佛。即使我们看到佛的这些相好,都是一些善巧方便。我们在谈的这个真理本身就是佛,没有除了真理以外的佛。真理无色无形,它也不是铜做的。
可是从某方面来说,我们需要人们对真理产生兴趣。如果你爱某个人,你希望令他快乐。你希望给他快乐的因。所以你会做任何能将他引向快乐的因的事情。我想要谈谈佛的慈悲心。慈悲心就是,希望他们可以了解真理。可是真理无色无形。从一般层面上来说,真理是苦的。
比如,三天前我还在印度的时候,参加了一场非常隆重的婚礼。你总不能跑到新婚夫妇前说:你们晓得吗
有一天你们会死亡。你也不能说,你们俩都是人啊,所以你们会常常吵架,因为观点不一致或是不和谐等等。尤其他们从来没有见过面。所以为了传达真理,你要让真理看起来很吸引人。这就是佛教徒开始把佛漆成金色的时候。后来事情发展地更为复杂了,因为有人喜欢蓝色,所以现在有天蓝色的佛像。有人喜欢珊瑚。所以阿弥托佛的颜色就是那种红红的珊瑚色。
即使我们在谈这个方便或方法,如果这个方便是纯正的方便,它一定会拥有一个将你引向真理的元素。比如说佛的功德之一,就像这个金色,我们佛教徒都为佛身是金色感到骄傲,或者耳朵能垂到肩上。那你想想,认真地讲,你会真的跟这样一个人约会吗
你会很骄傲地对你朋友介绍你这位身体是金色,耳朵垂到肩膀上的男朋友吗
所有这些佛教象征,如果它们纯正的话,都是为了吸引你并将你引向真理。
只要你受限于这些颜色和形状,你就会被和合事物所限制。
仁波切认为,对他来说,很难向大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将佛教的这两个见地说清楚,我们明天将继续讨论四法印里的另外两个真理。接下来的大概十分钟内,大家可以问自己想问的问题。
第二天(2007年3月16日上午于北大图书馆北配楼)内容如下:
今天我们要谈另外两个见地。 这两个非常难。事实上,昨天谈到的两个真理,一个是诸法无常,以及一切来自自我的情绪都是痛苦。这两个是相对真理。接下来要谈的两个真理就是绝对/究竟真理。究竟真理就像昨天沙尔夫教授所说的那样,我刚开口想说的时候,就已失败了。正如佛经上所说,要解释究竟真理,佛之口都不足够。
大家要知道,即使究竟真理没有办法表达,这本身就已是种表达。记得我们昨天所说的吗
为了引导大家趋近究竟真理,我们需要让这些真理有吸引力。
但这两个真理,我们非常难以把它们变得有吸引力。特别是第三个:一切都是空性。这一点都不具吸引力。最后一个是关于涅槃的真理。数世纪以来,我们佛教徒都想把它变得很有吸引力,而且好像做得还蛮成功。像西方极乐世界,莲花盛开,你从莲花瓣里跑出来等等。涅槃是个永远快乐的地方,你的电脑不用再升级等等。
可是第三点:空性。这点非常难以讨论。可是我认为,四个真理中,第三点最重要。数世纪以来,大师和圣者们都想试图解释空性。他们吟唱有关空性的歌曲。如果你去藏区寺庙,你甚至可以看到他们把空性画出来。我不知道大家是否见过一尊蓝色,赤身裸体的佛像。完全没有装饰。这代表的就是空性。蓝色代表天空,而天空就代表空性。
记得我们昨天所讲的吗
所有这些工具都只是工具而已。他们不是真理。我强调这点,是因为我们会常常爱上这些工具。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昨天沙尔夫教授所谈的是非常有趣和重要的。因为佛教传播到不同地方的时候,这些工具也要随之改变。我很惊讶地听到沙尔夫教授谈道,一个日本佛教中最重要的传统很可能有基督教的影响在里面。
对于这点,尤其是那些研究佛法的学者一定要知道,修行人倒不一定需要知道这些。因为有这样的讯息他们才能避免产生误解。
我的翻译(姚仁喜先生)昨天对我说,佛教传到中国的时候,托钵乞食这个观念,整个印度的律法系统都不被中国人所接受。也许中国人作为一个非常实际的民族,他们认为托钵乞食是不应该做的事情,应该要自己去赚钱。可是在印度,即使是今天,托钵乞食游方的修行方式仍被认为是最高行为。他们认为这是种很荣耀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正确的生活之道。
(附:在第二场开示中,仁波切在谈托钵乞食时,提到一件事情,有次他在印度坐巴士,半路巴士坏了,这一坏不是几分钟的事情,车整整修了四个小时。在等候的时候,他注意到车上有两位赤裸着身体的印度教沙度行者,仁波切说他一直很受印度哲学启发,于是上前想跟沙度谈谈印度哲学,用他不流利的印度语。结果其中一位沙度操着标准的英语问仁波切,你会说英语吗
然后大家就开始用英语交谈。后来仁波切发现,这位说标准英语的沙度原来是哈佛大学法学院毕业生,曾在西雅图当律师当了六年后,有天突然发现,早餐,晚餐,星期六,星期天,这都没有什么用。于是出离一切,来到印度,成为一名印度教行者。他告诉仁波切,他从来不会在身上留超过两天花销的钱。仁波切说他遇到这位沙度后,一连好几天都很沮丧,然后想:我到底在干什么
这当然是仁波切开的一个玩笑。)
佛教在传播的时候会出现一些改变。在西藏,如果僧人穿蓝色的衣服。西藏人会非常不喜欢。事实上,佛陀允许僧人穿蓝色衣服。可是因为当年西藏的国王认为僧人只能穿红色或是黄色的袍子,所以后来才…
《北大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