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益、對幸福快樂生活有所增益的事業,佛光會員都可以視自己的專長、興趣和經濟能力,實際投入參與。另外,未來佛光會員還應致力于傳統與現代的融和,要將古老的東西改良成爲現代人可以接受的方式,例如集會的改良、共修的改良、活動多元化的舉辦等。尤其要鼓勵青年團、童軍團的發展,以便接引更多的青年人共同參與佛教事業,相信必能更有助于發揮佛教化導俗世、利益大衆之功。
--------------------------------------------------------------------------------
四、以菩提願力來化世益人
佛教講究智慧,但尤重慈悲;重視慈悲,更重行願。佛教的諸佛菩薩,都是依靠悲智願行而成就道業,因此前面提到,學佛首重發心立願,如《大集經》說:「發願能摧伏煩惱魔軍。」《大智度論》也說:「作福無願,無所標立;願爲導禦,能有所成。」由此可見,入道之由莫不行願,因爲「果」雖然是由「行」所招感,但是如果沒有「願」力,即使是行,也無法到達所期望的目的,所以學佛要發菩提心,立菩提願。
菩提心就是指自覺覺他,就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大願心。過去佛教所以衰微,就是因爲佛教徒悲智願行的力量不夠,例如「四弘誓願」,大衆敢唱不敢講,敢講不敢做,敢做做不到。所以今日佛教要興隆,佛教徒必須要有悲智願行,應該要效法古聖先賢,發大菩提心,例如佛陀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立願「若不成佛,誓不起座」,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成就極樂淨土,藥師如來發十二大願莊嚴琉璃世界,乃至文殊、普賢、觀音、地藏,也是以慈悲行願做爲實踐的行門。
此外,玄奘大師西天求法,鑒真大師東渡日本弘法等,他們化世益人的精神都值得我們學習;乃至「四弘誓願」更是每一位大乘行者所應奉行的功課,所以發心奉行菩薩道的佛光會員,都應該以「菩提願力」來化世益人,因爲「人間佛教」一旦離開了菩提心,那就是世間法,就會遠離佛道。
因此,我們要如何發菩提心,如何發大願才有力量呢?如《楞嚴經》說:「因地不正,果遭迂曲。」發心立願要合于《大乘起信論》的「大」、「正」、「圓」、「真」,要有「假使熱鐵輪,于汝頂上旋,終不爲此苦,退失菩提心」的發願,如此才不會偏離正道。
以下茲舉數例,提供佛光會員發願之參考:
(一)我願作一個正信的佛子,用佛法分享世人。
(二)我願將正信佛教,傳之于世界。
(叁)我願到邊遠落後的地方,傳揚佛法。
(四)我願到苦難的地方,施與愛心。
(五)我願將産業交給佛教團體,永續經營;我願將遺産交與佛教團體,利益群生。
(六)我願建立正知正見的佛化家庭,重視信仰傳承。
(七)我願奉行一師一道,護持正法。
(八)我願發心著書、說法、修行、傳教。
此外,現代佛教徒應該以現實人生的需要,幫助社會解除苦難爲自己的願行,例如:
(一)成立「電話法語中心」,讓求助無門的苦悶者,用電話訴說心事,給予一些佛法的指導和慰問。
(二)成立「救苦救難中心」,讓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人,及時得到救助,免于誤入歧途。
(叁)成立「佛法谘詢中心」,爲社會上一些有疑難的人,給予佛法的心理輔導,助其解決生活、職業、家庭、感情上的問題。
(四)成立「老人俱樂部」,提供一般老人聚會、喝茶、下棋、閱報、念佛等,不但借機聯誼,同時可以從佛法裏獲得身心的安頓。
(五)成立「大同養老之家」,發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精神,照顧社會上許多獨居老人,使其免于孤單無依之苦。
(六)成立「收容之家」,對于一時因故無家可歸的貧病孤弱,給予暫時收容,以便重新調整身心,再創前途!
(七)成立「婦女求職中心」,提供鄉村婦女到都市求職時,解決其求職前的食宿問題,讓他有一個緩沖時間,以免遭到壞人所騙。
(八)成立「病患慰問團」,有組織、有計畫的到醫院,或到病患家裏慰問,爲其誦經祝福,贈送佛書,以慰病苦。
(九)參加「送醫藥到偏遠地區」活動,如佛光山雲水醫院,讓健康的人出錢,爲窮苦的人看病。
(十)組織「急難扶持會」,對一些遭受重大天災人禍而流離失守、生活無著的人,及時施以救濟,此即一般所謂「救急不救窮」也。
(十一)發心將個人薪水所得,撥出十分之一做爲布施之用。
(十二)每周安排數小時的時間,爲信仰或慈善而加入義工服務。
其實發心立願並不是佛教徒的專利,社會上任何一個人都應該發心立願,發心,才能把事情做好;立願,做事才有目標。尤其今日社會亂象紛陳,很多人在爲世風日下、道德淪喪而感到憂心不安之際,如果人人都能發心立願,例如:身爲警察的,發願克盡職守,除暴安良,打擊犯罪,消除社會的歪風邪道;身爲家庭主婦的,發願孝順公婆,教育兒女,體貼丈夫,確保家庭的倫理道德、和諧美滿;身爲學生的,發願用功讀書,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和睦朋友,做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甚至舉國上下,如果人人都能發願,願于每日把歡喜布施給別人,把快樂分享給大衆,相信必能使社會充滿祥和之氣。
總之,發願就像開采能源一樣,心裏的能源是每個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最大財富。唯有人人經常立志發願,才能爲自己留下曆史,爲家庭留下貢獻,爲社會留下慈悲,爲世界留下光明!
因此,希望未來所有佛光人等,不分男女老幼,人人都能擁有悲智願行,都能以菩提願力來化世益人,則佛教普及社會,深入人心,自是指日可待。
國際佛光會的成立,不但有助于提升信衆信仰的層次,同時也是佛教史上革命性的創舉。十五年來,在佛光會員們共同推動「人間佛教」的努力下,已逐漸實現佛教的生活化、現代化、本土化、國際化。未來更期許每個會員,都能本著佛教慈悲、智慧的特質,人人自覺健全,同時以發心爲動力,隨衆參與、護持佛教的弘法事業,更以菩提願力爲後盾,一起爲佛法的弘傳,爲世界的淨化,爲人類的幸福安樂而奉獻心力。
《化世與益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