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益、对幸福快乐生活有所增益的事业,佛光会员都可以视自己的专长、兴趣和经济能力,实际投入参与。另外,未来佛光会员还应致力于传统与现代的融和,要将古老的东西改良成为现代人可以接受的方式,例如集会的改良、共修的改良、活动多元化的举办等。尤其要鼓励青年团、童军团的发展,以便接引更多的青年人共同参与佛教事业,相信必能更有助于发挥佛教化导俗世、利益大众之功。
--------------------------------------------------------------------------------
四、以菩提愿力来化世益人
佛教讲究智慧,但尤重慈悲;重视慈悲,更重行愿。佛教的诸佛菩萨,都是依靠悲智愿行而成就道业,因此前面提到,学佛首重发心立愿,如《大集经》说:「发愿能摧伏烦恼魔军。」《大智度论》也说:「作福无愿,无所标立;愿为导御,能有所成。」由此可见,入道之由莫不行愿,因为「果」虽然是由「行」所招感,但是如果没有「愿」力,即使是行,也无法到达所期望的目的,所以学佛要发菩提心,立菩提愿。
菩提心就是指自觉觉他,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愿心。过去佛教所以衰微,就是因为佛教徒悲智愿行的力量不够,例如「四弘誓愿」,大众敢唱不敢讲,敢讲不敢做,敢做做不到。所以今日佛教要兴隆,佛教徒必须要有悲智愿行,应该要效法古圣先贤,发大菩提心,例如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立愿「若不成佛,誓不起座」,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成就极乐净土,药师如来发十二大愿庄严琉璃世界,乃至文殊、普贤、观音、地藏,也是以慈悲行愿做为实践的行门。
此外,玄奘大师西天求法,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弘法等,他们化世益人的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乃至「四弘誓愿」更是每一位大乘行者所应奉行的功课,所以发心奉行菩萨道的佛光会员,都应该以「菩提愿力」来化世益人,因为「人间佛教」一旦离开了菩提心,那就是世间法,就会远离佛道。
因此,我们要如何发菩提心,如何发大愿才有力量呢?如《楞严经》说:「因地不正,果遭迂曲。」发心立愿要合于《大乘起信论》的「大」、「正」、「圆」、「真」,要有「假使热铁轮,于汝顶上旋,终不为此苦,退失菩提心」的发愿,如此才不会偏离正道。
以下兹举数例,提供佛光会员发愿之参考:
(一)我愿作一个正信的佛子,用佛法分享世人。
(二)我愿将正信佛教,传之于世界。
(三)我愿到边远落后的地方,传扬佛法。
(四)我愿到苦难的地方,施与爱心。
(五)我愿将产业交给佛教团体,永续经营;我愿将遗产交与佛教团体,利益群生。
(六)我愿建立正知正见的佛化家庭,重视信仰传承。
(七)我愿奉行一师一道,护持正法。
(八)我愿发心著书、说法、修行、传教。
此外,现代佛教徒应该以现实人生的需要,帮助社会解除苦难为自己的愿行,例如:
(一)成立「电话法语中心」,让求助无门的苦闷者,用电话诉说心事,给予一些佛法的指导和慰问。
(二)成立「救苦救难中心」,让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人,及时得到救助,免于误入歧途。
(三)成立「佛法谘询中心」,为社会上一些有疑难的人,给予佛法的心理辅导,助其解决生活、职业、家庭、感情上的问题。
(四)成立「老人俱乐部」,提供一般老人聚会、喝茶、下棋、阅报、念佛等,不但借机联谊,同时可以从佛法里获得身心的安顿。
(五)成立「大同养老之家」,发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精神,照顾社会上许多独居老人,使其免于孤单无依之苦。
(六)成立「收容之家」,对于一时因故无家可归的贫病孤弱,给予暂时收容,以便重新调整身心,再创前途!
(七)成立「妇女求职中心」,提供乡村妇女到都市求职时,解决其求职前的食宿问题,让他有一个缓冲时间,以免遭到坏人所骗。
(八)成立「病患慰问团」,有组织、有计画的到医院,或到病患家里慰问,为其诵经祝福,赠送佛书,以慰病苦。
(九)参加「送医药到偏远地区」活动,如佛光山云水医院,让健康的人出钱,为穷苦的人看病。
(十)组织「急难扶持会」,对一些遭受重大天灾人祸而流离失守、生活无着的人,及时施以救济,此即一般所谓「救急不救穷」也。
(十一)发心将个人薪水所得,拨出十分之一做为布施之用。
(十二)每周安排数小时的时间,为信仰或慈善而加入义工服务。
其实发心立愿并不是佛教徒的专利,社会上任何一个人都应该发心立愿,发心,才能把事情做好;立愿,做事才有目标。尤其今日社会乱象纷陈,很多人在为世风日下、道德沦丧而感到忧心不安之际,如果人人都能发心立愿,例如:身为警察的,发愿克尽职守,除暴安良,打击犯罪,消除社会的歪风邪道;身为家庭主妇的,发愿孝顺公婆,教育儿女,体贴丈夫,确保家庭的伦理道德、和谐美满;身为学生的,发愿用功读书,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和睦朋友,做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甚至举国上下,如果人人都能发愿,愿于每日把欢喜布施给别人,把快乐分享给大众,相信必能使社会充满祥和之气。
总之,发愿就像开采能源一样,心里的能源是每个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最大财富。唯有人人经常立志发愿,才能为自己留下历史,为家庭留下贡献,为社会留下慈悲,为世界留下光明!
因此,希望未来所有佛光人等,不分男女老幼,人人都能拥有悲智愿行,都能以菩提愿力来化世益人,则佛教普及社会,深入人心,自是指日可待。
国际佛光会的成立,不但有助于提升信众信仰的层次,同时也是佛教史上革命性的创举。十五年来,在佛光会员们共同推动「人间佛教」的努力下,已逐渐实现佛教的生活化、现代化、本土化、国际化。未来更期许每个会员,都能本着佛教慈悲、智慧的特质,人人自觉健全,同时以发心为动力,随众参与、护持佛教的弘法事业,更以菩提愿力为后盾,一起为佛法的弘传,为世界的净化,为人类的幸福安乐而奉献心力。
《化世与益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