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化世与益人▪P2

  ..续本文上一页睡觉,觉会睡得更加甜蜜、更加安然。只要一发心,所做的事情,品质就都不一样了,正是所谓:「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只可惜世间上的人大多心外求法,不知道自家里有无限的宝藏,所以一般人只懂得要把荒地、山坡地,开发成为农地、建地,却不知道我们的心里有无限的宝藏、无限的能源。因此,聪明的人应该反求诸己,应该由外向内来开发我们自己心里的能源和宝藏。

  

  发心是一本万利的投资,在佛教里都鼓励人要发慈悲心,要发菩提心,要发增上心。我们究竟要有什么样的发心呢?兹提供几点方向如下:

  

  (一)我们要有「惭愧自己所学有限」的发心,比方说很多的文学典故我不懂,很多的科技常识我不知道,很多的哲学理论我不明白,甚至于做人处事的道理我都不健全,因而感到惭愧。因为惭愧自己的才疏学浅,才会激励自己发心学习,所以要广学多闻,要博览一切常识,不会驾驶的就去学开车,不会电脑的就去学习电脑资讯管理,不会记帐的就去学习会计帐目,不会音乐唱歌的就去学习各种乐器等。

  

  (二)我们要有「惭愧自己能力不足」的发心,譬如我做事不周全,我教书不能尽职,我领导人不尽圆满;因为惭愧自己的无能,因此要发心增强自己的能力,以便更能担当,更能负责。

  

  (三)我们要有「惭愧自己心地不净」的发心,例如心里常常充满贪瞋烦恼,常常有侵犯别人的意念,常常心怀阴谋诡计;因为惭愧自己心地不清净,因此要发心来改善自己、净化自己。

  

  (四)我们要有「惭愧自己善念薄弱」的发心,譬如自己不能常常心存善念,不能尽心尽力广做善事,所以今后要发心多做一点善事,多布施一些善财,多带给别人一些欢喜。

  

  此外,我们尤其要开发如海、如空、如地、如性的真心: 

  

  (一)开发如海的真心:大海不但是鱼虾的宫殿,大海也蕴藏了无限的宝藏,现代人要开采石油能源,不都是往大海里探勘吗?大海的资源,往往可以成为国家的财富,所以各个国家都要保护海域,就是保护国家的资源。我们的真心也像大海一样,蕴藏着慈悲、菩提等丰富的宝藏,所以要开发他。

  

  (二)开发如空的真心:我们的心可以用「虚空」来比喻,所谓「心如虚空,量周沙界」,虚空里有日月星辰,虚空里有雷电雨露,虚空里容纳宇宙万有,所以现代各个国家都想探索太空,希望能在太空里找到宝藏。我们的心也如虚空,充满了欢喜、满足等无穷的宝藏,我们要经过开发,才能找到宝藏。

  

  (三)开发如地的真心:大地是我们的母亲,大地孕育了我们的生命,人类不但靠天吃饭、靠海过活,而且靠地维生。大地能成长万物,地底更蕴藏着金银铜铁等各种宝矿。我们的心也如大地,埋藏着佛性、真如等无限的宝藏,懂得开发心地,才能让宝藏出土。

  

  (四)开发如性的真心:每个人都有一颗自性真心,当我们开发了如海的真心、如空的真心、如地的真心以后,如果能再开发自己的性天,把本性的天地加以开发,就能发掘自己的真如自性,就能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就能找到自己的家乡,就能寻回自己的所有了。

  

  总之,凡能帮助我们完成「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之学佛最高目标的愿心,诸如感恩心、惭愧心、向道心、功德心、深信心、尊敬心、广大心、忍耐心等,都是学佛者不可一刻或忘的发心。

  

  发心,就是立志,就是发愿;发心是动力,无论什么机器都要讲究它的动力有多少。我们每一个人也要自问自己的能量、动力有多大?能量、动力来自于发心,你所发的心愿有多大,动力就有多大,所以关于如何「化世益人」的第二点,我希望未来全体佛光会员都能以「发心动力」来化世益人。

  

  --------------------------------------------------------------------------------

  

  三、以随众参与来化世益人

   世间万法,都靠因缘和合才能成就,所谓「缘聚则成,缘灭则散」,缺少因缘,不但诸事难成;离开因缘,个人也无法生存,所以人不能离开大众。大众就是我们的因缘,大众就是帮助我们生存的条件,故而佛教讲究「缘起」,讲究「集体创作」,讲究「众缘所成」。

  

  佛教把人称为「众生」,意即「众缘和合而生」。世间上没有个人单独存在的时空,要存在,一定要靠大众相互依存;有了大众的因缘成就,个人才能存活。因此,我们要把这些因缘聚集起来,再分享、利益给大众,千万不要做离群的自了汉,因为「佛果在众生身上求」,离开大众,固然生命无法生存,失去大众,也无佛道可成。

  

  众,实在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意思,像「众生平等」、「以众为我」、「大众第一」、「众志成城」、「众望所归」、「众擎易举」、「众星拱月」等,乃至佛经所说,任何一个法会,任何一个事业,都需要「众成就」,因此和合随顺众生才能成事,这是不容置疑的真理!

  

  谈到「众」的重要,在自然界里,树木都要丛生成林,花草也讲究簇生聚集,动物也都是「物以类聚」。人也不例外,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间,都是双手空空而来,虽然在世间建设了家庭,有了眷属、家人、财产、事业,最后还是得空空而去,因此人生最好就是拥有佛法、拥有功德、拥有福田、拥有大众、拥有未来,这些才是永恒持续的资产,才是生命的最高价值。

  

  尤其,世间上最宝贵者,并非黄金白玉,也不是汽车洋房;最可贵的是「缘分」。人与人要有缘分才能和好;人与事要有缘分才能成功;人与社会,乃至事事物物、你、我、他等等,都要有缘分才能圆满功德。因此,在人世间有许多的好事值得我们去做,例如布施、守法、奉献、服务等;在众多的善法之中,没有一样比「给人一些因缘」更为重要。

  

  「缘」不是佛教的专有名词,缘是宇宙人生的真理,缘是属于每一个人的。人的一生都是在「缘」中轮转,例如机会就是机「缘」;世间凡事要靠众「缘」和合才能成功,建房子少个一砖一瓦,都不算完成。在人生的旅途上,有的人碰到困难就会有贵人适时相助,这都是因为曾经结缘的缘故,所以今日结缘就是为来日的患难与共做准备,「结缘」实在是人世间最有保障的投资。

  

  人既然是依靠因缘而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因此今后佛光人应该随众参与各种活动,多多广结善缘,因缘愈多,成就愈大;尤其我们要创办各种佛光事业,有了事业才能利益大众。过去一般人以为佛教的事业,无非就是诵经祈福,丧葬超渡;或是深入山林,农耕自足,过着离欲清净的生活。事实上,千百年来佛教一直为人间提供各种医疗救济、社会公益、教育文化等事业,不遗余力的造福社会,利济群生。

  

  例如:北魏的僧祇粟与僧祇户,帮助政府解决人民的饥馑;南北朝的寺库、唐代三阶教的无尽藏院,以及历代所从事的油坊、当铺、旅店、茶馆、食堂、碾硙业等,都是繁荣经济、便民利国的福利事业。尤其隋唐佛教之所以兴盛蓬勃,寺院发展佛教事业来利济苍生,可以说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其中磨坊、碾厂、仓库促进民生的发展,宿坊、车坊便利商旅的往来,义学、私塾、藏经阁、译经院提升社会的文教,僧祇粟、寺库稳定国家的金融,病坊、当铺照顾贫者的需要。

  

  其实更扩大开来看,历代的寺院无不兴办许多利济群生的事业,包括植树造林、垦荒辟田、凿井开渠、兴建水利、维护泉源、筑桥铺路、兴建公厕、建立凉亭、利济行旅、经营碾磨、设置浴室、赈饥济贫、施医给药、养老育幼、急难救助,乃至开办义冢、义学等。也可以说,佛教自从传入中国之后,一直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农业生产到工业参与,从旅游服务到临终关怀,从当铺油坊到仓库碾硙,从慈善工作到文教事业,不但带动经济的蓬勃发展,更是提升了社会的人文素养。

  

  一直到了现在,我们以实践「人间佛教」为目标的佛光会员,更要有计画地兴办各种佛教事业来化世益人,福利社会。例如可以设立佛教文物流通处,让佛教徒及社会人士方便获得各类佛书、法物、佛教录音带、录影带等,以带动佛教文物流通,使佛教文化得以弘扬。或者在各地成立佛光缘美术馆、滴水书坊、语言翻译中心、医疗护理中心,乃至成立读书会、推动人间音缘、提倡心灵环保、重视生态保育等,透过语文、讲说、音乐、艺术、护生、救济、医疗等,都可以提供广大群众接触佛教的因缘,藉此利乐十方众生。

  

  甚至佛光人为了发展慧学,将来你们也可以进入佛光山创办的各级学校教书,或是加入佛学研究中心来深入经藏,专心研究、推动人间佛教的思想、经论,或是到佛光山的禅堂、净业林,体验禅净双修,落实解行并重,乃至加入佛光教团,支薪工作等。

  

  以下兹就适合佛教徒从事的事业,列举数十种,提供佛光会员发展事业之参考:

  

  (一)文化事业:报社、电台、电视台、书局、唱片行、佛教文物流通处、美术馆、文化广场、出版社、印刷厂、翻译社、剧场、音乐厅、会议中心等。

  

  (二)教育事业:各级学校、幼稚园、补习班、外籍新娘识字班、长青学院、才艺中心、信徒大学、社区大学等。

  

  (三)社会福利:医院、复健中心、洗肾中心、疗养院、安养院、老人俱乐部、托儿所、育幼院、儿童之家等。

  

  (四)服务业:旅行社、葬仪社、花店、托运公司、顾问公司、律师事务所、保险公司、职业介绍所、技能训练班等。

  

  (五)工商类:超级市场、佛教百货公司、大饭店、素食馆、物流中心、室内设计公司、园艺设计公司、电力公司、自来水厂、农场、工厂等。

  

  以上所举之外,只要是能化世益人,只要对国家民生、对社会大众、对经济利…

《化世与益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