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山林寺院與都市寺院─兼論蘭若比丘與人間比丘▪P9

  ..續本文上一頁氣力強盛,無所畏難」的婆提波羅比丘;「知時明物,所至無疑,所憶不忘,多聞廣遠,堪任奉上」的阿難比丘……。

  

  「人間比丘尼」有:「分別義趣,廣演道教」的波頭蘭阇那比丘尼;「奉持律教,無所加犯」的波羅遮那比丘尼;「得四辯才,不懷怯弱」的最勝比丘尼;「降伏外道,立以正教」的輸那比丘尼;「分別義趣,廣說分部」的昙摩提那比丘尼是;「能雜種論,亦無疑滯」的檀多比丘尼;「多聞博知,恩惠接下」的瞿卑比丘尼;「遍行乞求,廣度人民」的摩怒呵利比丘尼;「多遊于慈,愍念生類」的清明比丘尼是;「悲泣衆生,不及道者」的素摩比丘尼;「喜得道者,願及一切」的摩陀利比丘尼;「修習無願,心恒廣濟」的末那婆比丘尼;「諸法無疑,度人無限」的毗摩達比丘尼;「能廣說義,分別深法」的普照比丘尼;「能教化人,使立檀會」的須夜摩比丘尼;「育養衆人,施與所乏」的守迦比丘尼……。(以上見《佛光藏‧阿含藏‧增壹阿含經一》第六十九-九十六頁)

  

  佛陀的八萬四千法門,就在這些比丘、比丘尼身上展現無遺;千百年來,佛教之所以屢經劫難而能曆久彌新,盛行不辍,也正是因爲後世許許多多的「蘭若比丘」與「人間比丘」各依其性,弘法利生。所以我們要禮敬「人間比丘」的不辭辛勞,爲法忘身,也要歌頌「蘭若比丘」的少欲知足,安于清貧;我們要贊美「山林寺院」的無言說法,也要稱道「都市寺院」的應機設教。  

  

  --------------------------------------------------------------------------------

  

  結 語

  兩千六百年前,佛教僧團初成立時,佛陀和他的弟子們沿襲當時的沙門傳統,住在冢間樹下的阿蘭若處,隨著居士舍宅獻地而有了寺院的産生,從此佛教走向人間化,致使弘法事業進展迅速。首先,僧人的修道場所由阿蘭若處演進爲「都市寺院」和「山林寺院」,僧人在團體生活中彼此砥砺提攜,更能實現佛陀的人間本懷,並有助于內修外弘;但有些僧人還是習于以往的蘭若生活,因而有了「蘭若比丘」和「人間比丘」兩種類型的僧人。

  

  「人間比丘」由于和社會的脈搏同跳動,在佛教的曆史裏一直扮演主導的角色。但相對于「蘭若比丘」而言,他們所要面對的困難就來得更多,但也更能從這些困苦艱難中磨練心性,得到成長,正如《維摩诘經》卷二所雲:

  

  若見無爲入正位者,不能複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如是見無爲法入正位者,終不複能生于佛法。煩惱泥中乃有衆生起佛法耳。又如殖種于空,終不得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無爲正位者,不生佛法。起于我見如須彌山,猶能發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生佛法矣。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爲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大正藏》第十四冊,第五四九頁中)

  

  煩惱是成就道業的肥料,「人間比丘」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但一些心志不堅者,或許會有「化俗不成,反被俗化」的可能;尤其在這個科技一日千裏,世事瞬息萬變的時代裏,如何培養應變能力以作好內修外弘的本分事,亦乃當務之急。解決之道,除了要靠僧人本身的自我覺醒之外,最重要還在于僧團不斷的教育及健全的體製,最好製定考核製度與進修辦法,舉行各種講習,讓「人間比丘」在出世弘法之余,還能有機會過「蘭若比丘」的進修生活。

  

  「蘭若比丘」勵身自潔,令人敬佩,在物欲橫流的世界裏尤其顯得可貴。但在現代工商發達、重視交流的社會中,人不可能不事生産,離群索居,所以應當思考如何在清修自了和現實人生中取得一個平衡點。「蘭若比丘」最好也能像佛世時一樣,納入僧團的管理,並且仿效現代的製度,要定期提出報告,例如,掩關閱藏的,多少時間內必須要提出論文著作;專意修持的,多少時間內要提出心得報告。否則,你閉關,憑什麼別人就得忙著爲你提供衣食住行呢?你住山,爲什麼別人就要設法爲你張羅生活所需呢?像世間的企業還要經常提出營運報告給股東、董事,即使是非營利事業,也要定期提出賬目報告給社會大衆以爲征信。比丘或寺院納受十方信施,也應當向十方大衆報告他的成績。僧團最好也能量力爲「蘭若比丘」設置關房,並派專人訪視,當然如果能將審核通過的論述或報告,公諸于衆,那就是再好不過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寺院逐漸由山林走向都市。都市人口衆多,人文荟萃,且交通便利,易于傳教,影響層面比較大,但都市建地取得不易,且地價不斐,造價昂貴,因此「都市寺院」往往只能選擇高樓中的部分樓層作爲寺址,在空間的規畫上就必須留意如何善于利用,最好能彈性設計,一室多用;而在弘法課程或活動的規畫上,應趨向多元化,讓不同根器、不同性別、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人都能歡喜參與,進而深入佛法之堂奧。

  

  「山林寺院」的環境清幽,甯靜祥和,徜徉其間,傾聽晨鍾暮鼓,漁磬梵唱,仿佛置身世外桃源,能滌人塵慮,能抒人身心,對于身處忙碌、緊張、動蕩、紛亂的現代人而言,更顯其重要性。然而在現代休閑娛樂場所林立的社會裏,「山林寺院」應如何配合信徒香客的性質及假期安排朝山的內容,以達到最大的教化效果,也是很值得重視的課題。

  

  此外,不管是「都市寺院」或「山林寺院」,在寺院的建築上,應該重視社會大衆的需要,設立教室、講堂、會堂、會議室等,讓大家都能夠廣爲利用;在寺院的功能上,應舉辦各種佛化的人間事業。從弘法的角度來看,佛化的人間事業不僅可以度衆、教衆,而且也是寺院和社會聯系的一條重要的管道;從教育的角度來看,佛化的人間事業不僅可以留才、培才,同時也是佛學院教育的延伸。因此,無論是「山林寺院」或「都市寺院」,均應重視如何讓佛化的人間事業能夠與時俱進,而無社會一般的流弊,除了建立良好的製度之外,更要時常思考育才之道,最好能做到「傳統與現代融和,僧衆與信衆共有,修持與慧解並重,佛教與藝文合一」。

  

  所謂「條條大路通長安」,「人間比丘」與「蘭若比丘」,「都市寺院」與「山林寺院」,殊途同歸,同樣都是「人間佛教」的一部分,雖說「鍾鼎山林,人各有志」,但在這個變化快速的時代裏,單打獨鬥的型態已不合時宜,必須靠集體創作來結合各方力量,共同完成利生大業。更何況無論是「人間比丘」或「蘭若比丘」,所尊奉的都是佛陀的教法;無論是「山林寺院」或「都市寺院」,都同屬于「人間佛教」的範疇。但願佛教界都能在一個佛陀至尊的領導下,凝聚共識,弘揚大法;在一個「人間佛教」的理念下,攜手合作,利樂衆生,如此則不啻爲人間大衆之福也,也應該是法界一切有情所共同期盼的。

  

《山林寺院與都市寺院─兼論蘭若比丘與人間比丘》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