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山林寺院与都市寺院─兼论兰若比丘与人间比丘▪P9

  ..续本文上一页气力强盛,无所畏难」的婆提波罗比丘;「知时明物,所至无疑,所忆不忘,多闻广远,堪任奉上」的阿难比丘……。

  

  「人间比丘尼」有:「分别义趣,广演道教」的波头兰阇那比丘尼;「奉持律教,无所加犯」的波罗遮那比丘尼;「得四辩才,不怀怯弱」的最胜比丘尼;「降伏外道,立以正教」的输那比丘尼;「分别义趣,广说分部」的昙摩提那比丘尼是;「能杂种论,亦无疑滞」的檀多比丘尼;「多闻博知,恩惠接下」的瞿卑比丘尼;「遍行乞求,广度人民」的摩怒呵利比丘尼;「多游于慈,愍念生类」的清明比丘尼是;「悲泣众生,不及道者」的素摩比丘尼;「喜得道者,愿及一切」的摩陀利比丘尼;「修习无愿,心恒广济」的末那婆比丘尼;「诸法无疑,度人无限」的毗摩达比丘尼;「能广说义,分别深法」的普照比丘尼;「能教化人,使立檀会」的须夜摩比丘尼;「育养众人,施与所乏」的守迦比丘尼……。(以上见《佛光藏‧阿含藏‧增壹阿含经一》第六十九-九十六页)

  

  佛陀的八万四千法门,就在这些比丘、比丘尼身上展现无遗;千百年来,佛教之所以屡经劫难而能历久弥新,盛行不辍,也正是因为后世许许多多的「兰若比丘」与「人间比丘」各依其性,弘法利生。所以我们要礼敬「人间比丘」的不辞辛劳,为法忘身,也要歌颂「兰若比丘」的少欲知足,安于清贫;我们要赞美「山林寺院」的无言说法,也要称道「都市寺院」的应机设教。  

  

  --------------------------------------------------------------------------------

  

  结 语

  两千六百年前,佛教僧团初成立时,佛陀和他的弟子们沿袭当时的沙门传统,住在冢间树下的阿兰若处,随着居士舍宅献地而有了寺院的产生,从此佛教走向人间化,致使弘法事业进展迅速。首先,僧人的修道场所由阿兰若处演进为「都市寺院」和「山林寺院」,僧人在团体生活中彼此砥砺提携,更能实现佛陀的人间本怀,并有助于内修外弘;但有些僧人还是习于以往的兰若生活,因而有了「兰若比丘」和「人间比丘」两种类型的僧人。

  

  「人间比丘」由于和社会的脉搏同跳动,在佛教的历史里一直扮演主导的角色。但相对于「兰若比丘」而言,他们所要面对的困难就来得更多,但也更能从这些困苦艰难中磨练心性,得到成长,正如《维摩诘经》卷二所云:

  

  若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又如殖种于空,终不得生;粪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无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于我见如须弥山,犹能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

  

  (《大正藏》第十四册,第五四九页中)

  

  烦恼是成就道业的肥料,「人间比丘」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但一些心志不坚者,或许会有「化俗不成,反被俗化」的可能;尤其在这个科技一日千里,世事瞬息万变的时代里,如何培养应变能力以作好内修外弘的本分事,亦乃当务之急。解决之道,除了要靠僧人本身的自我觉醒之外,最重要还在于僧团不断的教育及健全的体制,最好制定考核制度与进修办法,举行各种讲习,让「人间比丘」在出世弘法之余,还能有机会过「兰若比丘」的进修生活。

  

  「兰若比丘」励身自洁,令人敬佩,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尤其显得可贵。但在现代工商发达、重视交流的社会中,人不可能不事生产,离群索居,所以应当思考如何在清修自了和现实人生中取得一个平衡点。「兰若比丘」最好也能像佛世时一样,纳入僧团的管理,并且仿效现代的制度,要定期提出报告,例如,掩关阅藏的,多少时间内必须要提出论文著作;专意修持的,多少时间内要提出心得报告。否则,你闭关,凭什么别人就得忙着为你提供衣食住行呢?你住山,为什么别人就要设法为你张罗生活所需呢?像世间的企业还要经常提出营运报告给股东、董事,即使是非营利事业,也要定期提出账目报告给社会大众以为征信。比丘或寺院纳受十方信施,也应当向十方大众报告他的成绩。僧团最好也能量力为「兰若比丘」设置关房,并派专人访视,当然如果能将审核通过的论述或报告,公诸于众,那就是再好不过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寺院逐渐由山林走向都市。都市人口众多,人文荟萃,且交通便利,易于传教,影响层面比较大,但都市建地取得不易,且地价不斐,造价昂贵,因此「都市寺院」往往只能选择高楼中的部分楼层作为寺址,在空间的规画上就必须留意如何善于利用,最好能弹性设计,一室多用;而在弘法课程或活动的规画上,应趋向多元化,让不同根器、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都能欢喜参与,进而深入佛法之堂奥。

  

  「山林寺院」的环境清幽,宁静祥和,徜徉其间,倾听晨钟暮鼓,渔磬梵唱,仿佛置身世外桃源,能涤人尘虑,能抒人身心,对于身处忙碌、紧张、动荡、纷乱的现代人而言,更显其重要性。然而在现代休闲娱乐场所林立的社会里,「山林寺院」应如何配合信徒香客的性质及假期安排朝山的内容,以达到最大的教化效果,也是很值得重视的课题。

  

  此外,不管是「都市寺院」或「山林寺院」,在寺院的建筑上,应该重视社会大众的需要,设立教室、讲堂、会堂、会议室等,让大家都能够广为利用;在寺院的功能上,应举办各种佛化的人间事业。从弘法的角度来看,佛化的人间事业不仅可以度众、教众,而且也是寺院和社会联系的一条重要的管道;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佛化的人间事业不仅可以留才、培才,同时也是佛学院教育的延伸。因此,无论是「山林寺院」或「都市寺院」,均应重视如何让佛化的人间事业能够与时俱进,而无社会一般的流弊,除了建立良好的制度之外,更要时常思考育才之道,最好能做到「传统与现代融和,僧众与信众共有,修持与慧解并重,佛教与艺文合一」。

  

  所谓「条条大路通长安」,「人间比丘」与「兰若比丘」,「都市寺院」与「山林寺院」,殊途同归,同样都是「人间佛教」的一部分,虽说「钟鼎山林,人各有志」,但在这个变化快速的时代里,单打独斗的型态已不合时宜,必须靠集体创作来结合各方力量,共同完成利生大业。更何况无论是「人间比丘」或「兰若比丘」,所尊奉的都是佛陀的教法;无论是「山林寺院」或「都市寺院」,都同属于「人间佛教」的范畴。但愿佛教界都能在一个佛陀至尊的领导下,凝聚共识,弘扬大法;在一个「人间佛教」的理念下,携手合作,利乐众生,如此则不啻为人间大众之福也,也应该是法界一切有情所共同期盼的。

  

《山林寺院与都市寺院─兼论兰若比丘与人间比丘》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