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與自然生態(下)▪P7

  ..續本文上一頁位置最低的時候,圭影最長,就是冬至節,依此可以區分二十四節氣和測定時刻。一行禅師根據實測的結果,計算出來南北兩地相差叁百五十一裏八十步,北極高度差一度(換算爲現代單位,即爲地球子午線一度,長一二九點二二公裏)。

  

  這個實測的結果糾正了「南北地隔千裏,影長差一寸」的說法。《新唐書‧天文志》說:一行根據許多資料作覆矩圖,南自丹穴,北至幽都,每極高移動一度,就注明它的差數,可用以確定日蝕的偏全和晝夜的長短。後來昭宗時代的邊岡重訂曆法,認爲一行此圖非常精粹,是不可磨滅的作品。

  

  這雖然與現代值有較大誤差,但卻是世界上第一次關于子午線的科學實測。西方最早的實測是西元八一四年,比一行禅師的實測晚九十年。

  

  一行禅師在天文曆象的偉大功績,爲天文學立下不少功勞,對中國天文學的影響極大,他親自製作的「黃道遊儀」和「渾天銅儀」就是今天所謂的「天體儀」和「地球儀」。

  

  其他,如元代子聰大師,其精通天文、地理、律曆、叁式、遁甲之類,論天下之事如指掌;中天竺的求那跋陀羅叁藏法師,幼學五明諸論,天文、書算、醫方、咒術,無不精通;日本天臺宗無外子圓通,鑽研佛典中的天文曆象達叁十年之久,于文化七年公諸于世的《佛國曆象編》,全編分五科:初論曆原,二辯天體,叁判地形,四評曆法,五示眼智,論述極爲詳盡,也是佛教天文學中之佼佼者。

  

  3.說法妙用-

  在《佛說羅摩伽經》卷二中記載:

  

  我于邪見惡衆生中,發大慈心;于不善業逆衆生中,發大悲心;于修善衆生,發歡喜心;于善惡等衆生,起無二心……作日月形、明星形、流星形、彗星形,或作雷電霹雳之聲、或作寶光明形、或作熒惑太白諸災異星變怪之形。……或作山岩石窟形、或作溪澗泉池林木藥草花果樹形、或作百種甘膳香美飲食、或作冰雪、或作影響蔭涼之形……。

  

  這裏的「熒惑」即是火星,「太白」指金星。佛陀爲度化一切衆生,以慈心悲願化作種種形體,如日月星辰、風雨雷電、花草樹木,乃至變成各種香美的飲食,讓衆生食用,或提供陰涼之處,爲人解熱,凡此,皆是佛陀爲利益衆生而展現的方便妙用。

  

  玄奘大師西行取經,也是依靠日月星辰,才得以辨認前進的方向。當時玄奘大師出玉門關後,連闖五座烽火臺,一路蒙佛護佑,逢凶化吉,順利過關。行至莫賀延沙碛,全長八百裏的沙漠地,既無樹木水草,也無飛鳥走獸,四顧茫茫,玄奘只好循著一堆堆白骨及馬糞,逐漸前行,並以日月星辰辨認方向。

  

  諸佛菩薩化現日月風雷等大自然形象,主要是安穩衆生,進而令其向菩提。所以,日月風雷的力量,是佛用的力量,是佛陀慈悲的顯現。佛陀的慈悲令衆生心安歡喜,如《大般涅槃經》卷十八形容:「譬如月光能令一切行路之人心生歡喜。」月光的柔美和溫暖,的確能代表佛陀的心。

  

  除了月光的溫柔,陽光普照的特性,也常用來形容佛陀教化不同根性衆生時所展現的力量。如《佛說大般泥洹經》中,佛陀現叁種壽命相,如同春夏冬叁時白晝的變異,冬日最短,春日稍長,而夏日更長。當爲聲聞緣覺根性衆生說法時,佛陀現短壽相,猶如短暫的冬日,令聲聞緣覺心生無常的悲歎而精進修道。爲菩薩根性者說法,佛陀現中壽相,猶如春日,時間爲一劫,或超過一劫。當佛觀佛時,其壽世無量,猶如夏日。

  

  佛陀也說:「衆星晝日不現,其實不沒」;「如來身實不滅度,如彼日月無有滅沒」。在科學不發達的當時,佛陀即以其般若智慧明了天文真象,並善巧運用于說法教化之中。

  

  另外,天臺宗的教判,也是以太陽日照情況,來說明佛陀說法的順序:(1)華嚴時,佛陀自內證的真如法身之流露,如日出時分,初升的太陽先照到高山,此時只有文殊、普賢等大根性的菩薩才能承受法益。(2)阿含時,佛陀爲誘引小根機者宣說教法,此時如日輪漸升,照到幽谷一樣。(3)方等時,佛陀講說大乘經典,讓小乘者能進入大乘,此時如太陽照在平地上。(4)般若時,佛陀爲破斥大小乘分別的偏執,宣說般若經,以明諸法皆空,此時如上午十點鍾的陽光照射大地。(5)法華涅槃時,佛陀見衆生根機成熟,開演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十界皆能成佛的真理,此時如日輪當午,照耀大地。

  

  據《寶雨經》卷五記載,菩薩出現于世,能以智慧方便令諸有情改惡遷善,舍迷就悟,猶如太陽出現于世間,照臨萬物。因此,以太陽譬喻菩薩十種善法:

  

  (1)破無明暗 猶如日行于空,威光炫赫,能令世間一切幽暗之處悉得明朗。

  (2)覺悟有情 猶如日行于空,融和明麗,能令一切池沼蓮華悉得開敷。

  (3)光耀十方 猶如日行于空,光耀十方,一切萬物無不蒙照。

  (4)出現善法 猶如日行于空,以大光明普照一切,飛潛蠢動,鹹遂其生。

  (5)諸漏滅盡 猶如日沒時,光明隱滅,則群動皆息。

  (6)能作光明 猶如日行于空,放大光明,破除一切幽暗,照臨萬象。

  (7)映蔽外道 猶如日行于空,赫然照臨,螢爝之光自然不現。

  (8)能示高下 猶如日行于空,照臨萬物,若高若下悉能顯示。

  (9)發起善業 猶如日出時,能令世人各營生業。

  (10)善人愛樂 猶如日行于空,內外明朗,凡諸善人無不欣愛,然若盜賊等輩爲惡之人卻因之生起憎嫉。

  

  日月風雷等自然現象,也常被運用在禅觀上,《觀無量壽經》中十六觀之第一觀即是「日觀」。行此觀法,宜在落日之際,端身正坐面向西邊,谛觀落日,內心堅住不移,就能清楚知道極樂淨土的方位。《大方等無想經》中修持所得的禅定,也多以日月風雷爲名,例如大雲月王叁昧、大雲電叁昧、大雲瀑水王叁昧、大雲雷叁昧、大雲風叁昧等等。對于愛欲,佛陀在《大般涅槃經》裏,以「暴風」來形容愛欲強大的摧殘,說明其力量能將山嶽夷爲平地。

  

  李白詩雲:「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爲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大自然天地豈只是寫文章的好材料,這些日月星辰、風雷雨電,在緣起法中運行,爲人們訴說真理妙谛,提供了修心悟道的機緣。

  

  --------------------------------------------------------------------------------

  

  結 語

  自然界有花草樹木、蟲魚鳥獸、山河大地、日月風雷等萬象,它們依一定的軌則正常和諧地存在與運作。人體的組織亦是一個小宇宙,我們的血脈如河流,川流不息地輸送養分;腎如海洋,不停發揮新陳代謝的功能;肺如森林,吸取氧氣,吐出二氧化碳;骨如高山,支撐身體的挺立;細胞如動物,一刻不止的活躍運動著。

  

  外在的大宇宙和內在的小宇宙不止相似,更相依爲命,相互依存!陽光(火)、空氣(風)、海洋(水)、大地(土)提供生物生存成長的條件,植物也回饋地淨化穩定大氣、水源和土壤,動物則吸取所需養份,再吐出植物需要的養份來肥沃它們。因此,大自然和所有的生命是一個環環相扣、緊密相連、缺一不可的自然生態系。過去的人類能夠敬重天地,明了因果,會遵循自然脈動並珍視其他生物的生存權,而維持一個多樣性、整體性的生物圈。但是,近百年來,短視的人類已將大自然的多樣破壞,將宇宙的整體摧毀!

  

  畢生鑽研螞蟻的當代著名生物學家威爾森,認爲螞蟻是非常成功的物種,它們才是真正主宰世界的社會性昆蟲。他曾說:

  

  如果人類在今日滅絕,地球環境將回複人類誕生以前的繁茂、平衡狀態。但是如果螞蟻消失了,地球每個區域的生態將趨于簡單化、孱弱化,千萬個動植物物種將隨之滅絕!

  

  此段話引人深思,看來我們須重新檢視人類在地球的地位。成住壞空雖然是宇宙必然的現象,但人類加速的摧毀實令人汗顔!爲了讓現在的我們和後代的子孫,以及下輩子、下下輩子將再來世間的我們,仍能擁有優良的生活品質,我認爲每一個人都應重新建立一個「新世界觀」:

  

  ‧徹底體認人類和地球是生命共同體;我們不能自絕于地球之外,當它汙染、惡化之後,人類也終將滅絕。

  

  ‧每一個物種都有其存在的因緣與價值,維持並保護生物的多樣性,自然生態才能平衡,也才能建立多元性的文化。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不能以政治因素或經濟理由,任意破壞自然生態,陽光、大氣、海洋、土壤,乃至植物、動物,都是維系我們生存的要素,它們的重要性必須受到人類的重視。

  

  我們可以小從身邊的環保做起,如不浪費紙張、節約用水、不隨意製造垃圾;盡量步行或搭乘公車、捷運等大衆交通工具,減少汽車廢氣的排放;確實做好資源回收等等,工業建設、商品製造各方面,也都能兼顧自然定律與環境保護。只要我們停止或減少對自然的傷害,自然就能複原、再生,而恢複原來的生機。

  

  佛教一直是重視自然生態保育的宗教,如前面所言的睒子菩薩珍惜大地,「蹈地常恐地痛」,本篇論文正是說明佛教本著護生惜物的理念,平等對待一切生命,也尊重珍視自然萬物。我們從植物對人類的貢獻,及其隨緣、有情又堅忍的特性中,發現它們靈動的佛性;從動物各種非凡本領、聰明靈巧和深重情義中,了解它們清朗的佛心;山河大地以其豐富的資源孕育衆生,啓迪人心,俨然遍滿虛空,蘊藏無量功德的真如佛體;日月風雷依序運行,照亮大地,長養萬物,不就是慈悲示現、清淨奧妙的真如佛用嗎?而且,如同相依相系、密不可分的生態系,他們全都是佛陀法身的體、相、用!

  

  萬法唯心所造,「心淨則國土淨」,佛陀手按大地,呈現的是他心中的清淨國土;在成住壞空的世間法裏,我們有的是不變的「真心」。身爲有情識、有智慧的人類,如果人人發揮清淨心、慈悲心,並具備同體共生、尊重包容的理念,落實自然生態的維護,相信自然生態應可逐日恢複潔淨活潑的本來面目,這才是地球之福,也才是人類之福!

  

  【參考書目】

  

  1.《起世經》,《大正藏》第一冊。

  

  2.《大乘起信論》,《大正藏》第叁十二冊。

  

  3.《摩诃止觀》,《大正藏》第四十六冊。

  

  4.《華嚴經》,《大正藏》第十冊。

  

  5.《大般泥洹經》,《大正藏》第十二冊。

  

  6.《寶雨經》,《大正藏》第十六冊。

  

  7.大衛‧鈴木、阿曼達‧麥康納著,何穎怡譯,《神聖的平衡》(臺北:商業周刊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二○○二年一月)。

  

  8.江本勝著,長安靜美譯,《生命的答案,水知道》(臺北:如何出版社有限公司,二○○二年十月)。

  

  9.李日章著,《佛學與當代自然觀》(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八年五月)。

  

  10.薄樹人編,《中國天文學史》(臺北:文津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五月)。

  

  11.謝凝高著,《中國的名山與大川》(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四年十一月)。

  

  12.王光華等譯,《氣象的奧密》(臺北:協和國際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二○○二年六月)。 

  

《佛教與自然生態(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