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与自然生态(下)▪P7

  ..续本文上一页位置最低的时候,圭影最长,就是冬至节,依此可以区分二十四节气和测定时刻。一行禅师根据实测的结果,计算出来南北两地相差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北极高度差一度(换算为现代单位,即为地球子午线一度,长一二九点二二公里)。

  

  这个实测的结果纠正了「南北地隔千里,影长差一寸」的说法。《新唐书‧天文志》说:一行根据许多资料作覆矩图,南自丹穴,北至幽都,每极高移动一度,就注明它的差数,可用以确定日蚀的偏全和昼夜的长短。后来昭宗时代的边冈重订历法,认为一行此图非常精粹,是不可磨灭的作品。

  

  这虽然与现代值有较大误差,但却是世界上第一次关于子午线的科学实测。西方最早的实测是西元八一四年,比一行禅师的实测晚九十年。

  

  一行禅师在天文历象的伟大功绩,为天文学立下不少功劳,对中国天文学的影响极大,他亲自制作的「黄道游仪」和「浑天铜仪」就是今天所谓的「天体仪」和「地球仪」。

  

  其他,如元代子聪大师,其精通天文、地理、律历、三式、遁甲之类,论天下之事如指掌;中天竺的求那跋陀罗三藏法师,幼学五明诸论,天文、书算、医方、咒术,无不精通;日本天台宗无外子圆通,钻研佛典中的天文历象达三十年之久,于文化七年公诸于世的《佛国历象编》,全编分五科:初论历原,二辩天体,三判地形,四评历法,五示眼智,论述极为详尽,也是佛教天文学中之佼佼者。

  

  3.说法妙用-

  在《佛说罗摩伽经》卷二中记载:

  

  我于邪见恶众生中,发大慈心;于不善业逆众生中,发大悲心;于修善众生,发欢喜心;于善恶等众生,起无二心……作日月形、明星形、流星形、彗星形,或作雷电霹雳之声、或作宝光明形、或作荧惑太白诸灾异星变怪之形。……或作山岩石窟形、或作溪涧泉池林木药草花果树形、或作百种甘膳香美饮食、或作冰雪、或作影响荫凉之形……。

  

  这里的「荧惑」即是火星,「太白」指金星。佛陀为度化一切众生,以慈心悲愿化作种种形体,如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花草树木,乃至变成各种香美的饮食,让众生食用,或提供阴凉之处,为人解热,凡此,皆是佛陀为利益众生而展现的方便妙用。

  

  玄奘大师西行取经,也是依靠日月星辰,才得以辨认前进的方向。当时玄奘大师出玉门关后,连闯五座烽火台,一路蒙佛护佑,逢凶化吉,顺利过关。行至莫贺延沙碛,全长八百里的沙漠地,既无树木水草,也无飞鸟走兽,四顾茫茫,玄奘只好循着一堆堆白骨及马粪,逐渐前行,并以日月星辰辨认方向。

  

  诸佛菩萨化现日月风雷等大自然形象,主要是安稳众生,进而令其向菩提。所以,日月风雷的力量,是佛用的力量,是佛陀慈悲的显现。佛陀的慈悲令众生心安欢喜,如《大般涅槃经》卷十八形容:「譬如月光能令一切行路之人心生欢喜。」月光的柔美和温暖,的确能代表佛陀的心。

  

  除了月光的温柔,阳光普照的特性,也常用来形容佛陀教化不同根性众生时所展现的力量。如《佛说大般泥洹经》中,佛陀现三种寿命相,如同春夏冬三时白昼的变异,冬日最短,春日稍长,而夏日更长。当为声闻缘觉根性众生说法时,佛陀现短寿相,犹如短暂的冬日,令声闻缘觉心生无常的悲叹而精进修道。为菩萨根性者说法,佛陀现中寿相,犹如春日,时间为一劫,或超过一劫。当佛观佛时,其寿世无量,犹如夏日。

  

  佛陀也说:「众星昼日不现,其实不没」;「如来身实不灭度,如彼日月无有灭没」。在科学不发达的当时,佛陀即以其般若智慧明了天文真象,并善巧运用于说法教化之中。

  

  另外,天台宗的教判,也是以太阳日照情况,来说明佛陀说法的顺序:(1)华严时,佛陀自内证的真如法身之流露,如日出时分,初升的太阳先照到高山,此时只有文殊、普贤等大根性的菩萨才能承受法益。(2)阿含时,佛陀为诱引小根机者宣说教法,此时如日轮渐升,照到幽谷一样。(3)方等时,佛陀讲说大乘经典,让小乘者能进入大乘,此时如太阳照在平地上。(4)般若时,佛陀为破斥大小乘分别的偏执,宣说般若经,以明诸法皆空,此时如上午十点钟的阳光照射大地。(5)法华涅槃时,佛陀见众生根机成熟,开演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十界皆能成佛的真理,此时如日轮当午,照耀大地。

  

  据《宝雨经》卷五记载,菩萨出现于世,能以智慧方便令诸有情改恶迁善,舍迷就悟,犹如太阳出现于世间,照临万物。因此,以太阳譬喻菩萨十种善法:

  

  (1)破无明暗 犹如日行于空,威光炫赫,能令世间一切幽暗之处悉得明朗。

  (2)觉悟有情 犹如日行于空,融和明丽,能令一切池沼莲华悉得开敷。

  (3)光耀十方 犹如日行于空,光耀十方,一切万物无不蒙照。

  (4)出现善法 犹如日行于空,以大光明普照一切,飞潜蠢动,咸遂其生。

  (5)诸漏灭尽 犹如日没时,光明隐灭,则群动皆息。

  (6)能作光明 犹如日行于空,放大光明,破除一切幽暗,照临万象。

  (7)映蔽外道 犹如日行于空,赫然照临,萤爝之光自然不现。

  (8)能示高下 犹如日行于空,照临万物,若高若下悉能显示。

  (9)发起善业 犹如日出时,能令世人各营生业。

  (10)善人爱乐 犹如日行于空,内外明朗,凡诸善人无不欣爱,然若盗贼等辈为恶之人却因之生起憎嫉。

  

  日月风雷等自然现象,也常被运用在禅观上,《观无量寿经》中十六观之第一观即是「日观」。行此观法,宜在落日之际,端身正坐面向西边,谛观落日,内心坚住不移,就能清楚知道极乐净土的方位。《大方等无想经》中修持所得的禅定,也多以日月风雷为名,例如大云月王三昧、大云电三昧、大云瀑水王三昧、大云雷三昧、大云风三昧等等。对于爱欲,佛陀在《大般涅槃经》里,以「暴风」来形容爱欲强大的摧残,说明其力量能将山岳夷为平地。

  

  李白诗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大自然天地岂只是写文章的好材料,这些日月星辰、风雷雨电,在缘起法中运行,为人们诉说真理妙谛,提供了修心悟道的机缘。

  

  --------------------------------------------------------------------------------

  

  结 语

  自然界有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山河大地、日月风雷等万象,它们依一定的轨则正常和谐地存在与运作。人体的组织亦是一个小宇宙,我们的血脉如河流,川流不息地输送养分;肾如海洋,不停发挥新陈代谢的功能;肺如森林,吸取氧气,吐出二氧化碳;骨如高山,支撑身体的挺立;细胞如动物,一刻不止的活跃运动着。

  

  外在的大宇宙和内在的小宇宙不止相似,更相依为命,相互依存!阳光(火)、空气(风)、海洋(水)、大地(土)提供生物生存成长的条件,植物也回馈地净化稳定大气、水源和土壤,动物则吸取所需养份,再吐出植物需要的养份来肥沃它们。因此,大自然和所有的生命是一个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自然生态系。过去的人类能够敬重天地,明了因果,会遵循自然脉动并珍视其他生物的生存权,而维持一个多样性、整体性的生物圈。但是,近百年来,短视的人类已将大自然的多样破坏,将宇宙的整体摧毁!

  

  毕生钻研蚂蚁的当代著名生物学家威尔森,认为蚂蚁是非常成功的物种,它们才是真正主宰世界的社会性昆虫。他曾说:

  

  如果人类在今日灭绝,地球环境将回复人类诞生以前的繁茂、平衡状态。但是如果蚂蚁消失了,地球每个区域的生态将趋于简单化、孱弱化,千万个动植物物种将随之灭绝!

  

  此段话引人深思,看来我们须重新检视人类在地球的地位。成住坏空虽然是宇宙必然的现象,但人类加速的摧毁实令人汗颜!为了让现在的我们和后代的子孙,以及下辈子、下下辈子将再来世间的我们,仍能拥有优良的生活品质,我认为每一个人都应重新建立一个「新世界观」:

  

  ‧彻底体认人类和地球是生命共同体;我们不能自绝于地球之外,当它污染、恶化之后,人类也终将灭绝。

  

  ‧每一个物种都有其存在的因缘与价值,维持并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自然生态才能平衡,也才能建立多元性的文化。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不能以政治因素或经济理由,任意破坏自然生态,阳光、大气、海洋、土壤,乃至植物、动物,都是维系我们生存的要素,它们的重要性必须受到人类的重视。

  

  我们可以小从身边的环保做起,如不浪费纸张、节约用水、不随意制造垃圾;尽量步行或搭乘公车、捷运等大众交通工具,减少汽车废气的排放;确实做好资源回收等等,工业建设、商品制造各方面,也都能兼顾自然定律与环境保护。只要我们停止或减少对自然的伤害,自然就能复原、再生,而恢复原来的生机。

  

  佛教一直是重视自然生态保育的宗教,如前面所言的睒子菩萨珍惜大地,「蹈地常恐地痛」,本篇论文正是说明佛教本着护生惜物的理念,平等对待一切生命,也尊重珍视自然万物。我们从植物对人类的贡献,及其随缘、有情又坚忍的特性中,发现它们灵动的佛性;从动物各种非凡本领、聪明灵巧和深重情义中,了解它们清朗的佛心;山河大地以其丰富的资源孕育众生,启迪人心,俨然遍满虚空,蕴藏无量功德的真如佛体;日月风雷依序运行,照亮大地,长养万物,不就是慈悲示现、清净奥妙的真如佛用吗?而且,如同相依相系、密不可分的生态系,他们全都是佛陀法身的体、相、用!

  

  万法唯心所造,「心净则国土净」,佛陀手按大地,呈现的是他心中的清净国土;在成住坏空的世间法里,我们有的是不变的「真心」。身为有情识、有智慧的人类,如果人人发挥清净心、慈悲心,并具备同体共生、尊重包容的理念,落实自然生态的维护,相信自然生态应可逐日恢复洁净活泼的本来面目,这才是地球之福,也才是人类之福!

  

  【参考书目】

  

  1.《起世经》,《大正藏》第一册。

  

  2.《大乘起信论》,《大正藏》第三十二册。

  

  3.《摩诃止观》,《大正藏》第四十六册。

  

  4.《华严经》,《大正藏》第十册。

  

  5.《大般泥洹经》,《大正藏》第十二册。

  

  6.《宝雨经》,《大正藏》第十六册。

  

  7.大卫‧铃木、阿曼达‧麦康纳着,何颖怡译,《神圣的平衡》(台北:商业周刊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二○○二年一月)。

  

  8.江本胜着,长安静美译,《生命的答案,水知道》(台北:如何出版社有限公司,二○○二年十月)。

  

  9.李日章着,《佛学与当代自然观》(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八年五月)。

  

  10.薄树人编,《中国天文学史》(台北:文津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五月)。

  

  11.谢凝高着,《中国的名山与大川》(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四年十一月)。

  

  12.王光华等译,《气象的奥密》(台北:协和国际多媒体股份有限公司,二○○二年六月)。 

  

《佛教与自然生态(下)》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