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与自然生态(下)▪P6

  ..续本文上一页上古时代,人们不知道来自大自然的日月星辰、地水火风等各种变化究竟是从何而来,以为冥冥之中必有主宰的力量。于是世界各民族都发展出他们的真神信仰,如印度的梵我、中亚的阿拉、欧美的上帝等。

  

  在中国古老的神话故事里,认为天上本有九个太阳,经过「后羿射日」,最后只剩下一个太阳。但是当今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人类所在的银河系里有千亿颗像太阳一样的恒星,而宇宙里又有千亿个像银河系那样的星系,可见宇宙中不只有一个或九个太阳,甚至可以说「天有千日」。这在二千多年前,佛陀早已在《长阿含经》卷十八中印证:「如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光明所照,如是千世界,千世界中有千日月。」

  

  关于宇宙自然界的问题,佛陀于不同时地作过说明,由于内容深广,后世佛弟子从各种不同角度探讨,使得佛教的宇宙论内容广阔,学派林立。佛教对宇宙的说明是多方面的,从宇宙的系统形状来说,有世间论;从成立要素来分析,有万法论;从宇宙的转动研究,有因果论;从现象来谈,有缘起论;从实相说,有本体论。以上诸说可知佛教对宇宙的观察与了解,已超越现代科学家,这些立论实为探讨宇宙奥秘的宝贵指引。

  

  一九二四年,美国天文学家赫伯提出研究证明,仙女座的大漩涡星云位在我们银河系之外,而它本身也是一个与银河系相似的星系,这是现代对宇宙整体观察研究的开始。

  

  后来的天文学家发现,星系显然是宇宙结构上的单位,正如同星球是星系结构上的一个单位,而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只是银河系的一个星球,银河系是因其在晴空夜晚像一条淡白色的河流横过天空而得名。宇宙之中包含了无穷无尽的星系,它们在太空中散布之远,以目前最大的望远镜还无法达到其界限。

  

  佛经也常说:虚空无量、法界无尽、国土众生无量无边,所以三千大千世界也无量无边,而我们所处的地球,只不过是太空间的一粒微尘。这种说法在科学尚未发达以前,很难让人接受,但是现在由于天文学的发达,不但证明银河系中的星球多到不可计数,星球间的距离也大到不可胜数。

  

  民间传说的七夕牛郎织女鹊桥会,事实上牛郎星与织女星之间的距离达十二光年(一光年的距离为三十万乘以一年的秒数),因此,相会可以说遥遥无期,只能在人们心中相会。甚至有的星球彼此间相距达数十、数百光年。由此亦可证知,佛经每一说到数字,往往说无量无数、百千万亿、恒河沙数、非算术譬喻所能及,是真实不虚的。

  

  虽然,除了地球,其他星球皆是一片干冷死寂,没有生命迹象,但是许多科学家仍不死心,尤其对火星探测之热忱一直不减。从一九六五年美国「水手四号」飞越火星,一九七一年苏联发射「火星二号」、「火星三号」,一九七六年美国发射「维京人号」,到一九九二年的「火星观测者号」、一九九七年的「开拓者号」等,都是希望能另辟一生命疆土。其实,目前的星球没有生命生存迹象,并不表示过去不存在,未来不可能存在。

  

  早在二千多年前,《阿弥陀经》就记载着:「过此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而佛陀说法时,很多闻法菩萨都是来自他方佛国。此外,佛经中许多佛菩萨也都以日月星辰为名,例如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虚空藏菩萨、星宿王如来、法界智灯王等,可见佛经的天文思想遥遥领先今日天文学家的研究。佛经不但印证现代天文学所说,尤其证明佛法并不违背科学,甚至超越科学,科学越进步,越能证明佛法的微妙精深。

  

  尤其佛教主张宇宙万物都是成住坏空,一切缘聚则生,缘灭则散;佛教用「缘起」来解释天文,把佛法的真理彰显出来,也超越世间的自然科学。

  

  所谓「真理」,必须符合必然性、普遍性、平等性、永恒性,世间上任何人、事、物都在真理之中,不能违背真理而存在。真理是恒常如此,本来如此,即是「法性法尔,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当初证道成佛的佛陀,说他并非真理的创造者,而是真理的发现者,一切「法尔如是」,所以佛陀说: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佛陀也是依「法」而成佛。宇宙既是因缘所生法,就会有成住坏空的因缘关系,因此,到末劫有许多奇异现象,如「星宿灾怪」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外,当我们仰望夜空,看见无数星星散布天空,感觉上它们是同时存在于天空,事实并非如此。这些星星与我们的距离,有的几十光年,有的几万光年,甚至几百万、几千万光年,它们所发出的光,同样的也是几十光年,几万、几百、几千万光年之后才到达我们这里。因此,我们看到的星星是来自不同「年代」,有的星星可能已经不存在,现有的星星则要几百万年之后才看得到。

  

  我们看到日出日没,知道是日已过,但地球的南、北极地区是半年见得到太阳,半年见不到太阳的,他们的一日如何计算?人间的五百年,忉利天才一昼夜;忉利天五百年,夜摩天才一昼夜。这样一算,人间的一日,在夜摩天尚不及一秒;人间的一秒,在朝生夕死的蜉蝣,可能是一昼夜。以自然现象对应于时空,即是爱因斯坦「相对论」里说的「时空不可分割;宇宙为一连续不断的整体」;这也印证佛教主张万事万物依缘而起、互为因缘、本性空无的论点。

  

  美国康乃尔大学的行星研究所所长卡尔‧谢根曾说:「若是乘着接近光速的太空船飞行,以太空船中的时钟计测,只要五十六年的时光即可飞行宇宙一周。可是当旅程结束,返回地球时,地球的时间已经过了数百亿年了。太阳已死灭,地球已经烧成黑炭。」这种说法则可相应《华严经‧寿量品》所言:

  

  此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剎一劫,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剎,为一日一夜;极乐世界一劫,于袈裟幢世界金刚坚佛剎,为一日一夜;袈裟幢世界一劫,于不退转音声轮世界善胜光明莲华开敷佛剎,为一日一夜;不退转音声轮世界一劫,于离垢世界法幢佛剎,为一日一夜;离垢世界一劫,于善灯世界师子佛剎,为一日一夜……。

  

  法界之大,非我们所能观知,外在的虚空世界浩瀚无边,以管窥天,不过探得一微尘罢了。

  

  2.天文贡献 -

  佛教天文学最早是由西域摄取西方的天文学知识,再经汉译典籍传到中国、日本。历代以来,不少佛教僧侣博通内典外学,他们对天文学都有精辟的研究。

  

  东汉桓帝时(一四七-一六七),安世高来到中国后,译有《舍头谏太子二十八宿经》,经文中介绍了印度二十八宿的名称、星数及相应的星占内容。另外,《摩登伽经》、《孔雀咒王经》、《宝星陀罗尼经》、《宿曜经》、《日藏经》等,也都有相关的天文学知识。

  

  唐代一行禅师可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之一,他在中国科技史上更是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

  

  一行禅师自幼天资聪敏,博览经史,过目不忘,精于历象阴阳五行之学,他曾在短短几天之内完成《大衍玄图》、《义诀》各一卷,得到当时名藏书家尹崇的称誉。后来又到浙江天台国清寺与一位隐名大德学习算术,从此他的算法造诣更深,成为日后制定历法的主要基础。

  

  开元九年以后,一行禅师奉诏入宫整理历法,从此致力于天文学事业,贡献所学,造福国家社会。其卓越成就主要有四点:

  

  (1)撰《大衍历》。当时国家所用的历法是李淳风编制的「麟德历」,唐高宗麟德二年开始启用,使用五十多年,却发现误差越来越大。于是玄宗延请一行禅师另定新历,一行禅师制定的《大衍历》,主张以实测日月五星运行情况为基础来编定,兼采诸家的优点,别创一格,运用今日所谓的不定方程式高级算学来计算时日,历时三年完成,这种计算时日的方法最准确也最标准,所以这种历法一直为历代所采用。

  

  (2)创造「开元黄道游仪」。为了定立《大衍历》,一行禅师指导机械匠师梁令瓒制作了一批天文观测仪器,「黄道游仪」就是其中之一。

  

  这是一种星辰经纬的测验器,以此来测验星辰子午线的长度。他发现「古历星度及汉代洛下闳等所测星距远近不同,但二十八宿之体不变」,意思是说恒星并不是恒定不动,只是移动缓慢而已,这就是恒星的自行。欧洲直到十八世纪才被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发现,却不知道中国早已捷足先登了。

  

  (3)制造「武成殿水运浑天仪」。这是一种借用水力转动来计算时日的方法。浑天仪创始于西汉武帝,在东汉安帝时张衡改用漏水转动。一行禅师利用水推动齿轮,使仪器转动,天球每昼夜转一周,日标环每昼夜转一周,并沿黄道行一度,月标环每二十七天半沿白道移一周。不仅如此,仪上还有两个木人,一个每刻击鼓一次,一个每辰撞钟一回,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钟表。

  

  在《旧唐书‧天文志》中记载得很详细:「铸铜为圆天之象,上具列宿赤道及周天度数。注水激轮,令其自转,一日一夜,天转一周。又别置二轮络在天外,缀以日月,令得运行。每天西转一匝,日东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之七,凡二十九转有余而日月会,三百六十五转而日行匝。仍置木柜以为平地,令仪半在地下,晦明朔望,迟速有准。又立二木人于地平之上,前置钟鼓以候辰刻,每一刻自然击鼓,每辰则自然撞钟。皆于柜中各施轮轴,钩键交错,关锁相持。既与天道合同,当时共称其妙。铸成,命之曰水运浑天仪俯视图,置于武成殿前以示百僚。」可见一行禅师对天文观测仪器制造的严谨。

  

  (4)组织天文观测和土地测量。一行禅师测天下之晷,求其土中,以为定数。这是利用圭表测量日影于同一时间在各地投影的差数,以计算太阳距离赤道南北远近的方法。太阳走到最北而位置最高的时候,圭影最短,就是夏至节;太阳走到最南而…

《佛教与自然生态(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