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佛教主張要把禅悅法喜與世間大衆共同分享,要把世間上的一切衆生,都看成是自己的伴侶,都是我自己身心的一部分,都是我自己的生命所有。
說到衆生,在類別上,有「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在形相上,有「若有色、若無色」;在精神思想上有「若有想、若無想」等等。衆生雖有千差萬別,但性靈和吾人都沒有分別。即使是大地山河、樹木花草,因吾人成佛,它也可以跟我們的自性連爲一體。所以,一切衆生,自性真如都是平等的。
人類,與自己愈近者愈親,與自己愈遠者愈疏。你看,舉世的芸芸衆生,同國、同黨、同派、同事、同學、同鄉、同姓、同一家;所以有夫妻之情,有兒女之情,有父母之情。愈是近親,愈是感到和自我的關系密切,所以要建立同體的觀念,先要建立舉世人類都和我有相互的關系。例如,農夫種植米谷,我才有飲食;工人織布,我才有衣穿;甚至我們生活中的一切,那一樣不是社會大衆所供給的呢?如果沒有他們的心意、精神、勞苦,則我們便無法得生。所以離開了衆生,離開了因緣,「我」就不能單獨的存在;能夠建立人我衆生一如的思想,則在同體共生的理念下,還愁世界不會和平嗎?
(四)發菩提心,自在圓滿
菩提心就是犧牲奉獻,就是成就衆生,因此菩薩道的精神,就是發起「上弘下化」的菩提心。
實踐菩薩道的大乘行者,受持菩薩戒除了有防非止惡的攝律儀戒以外,更有勤修善法的攝善法戒,以及度化衆生的饒益有情戒。這顯示了菩薩行者不僅要消極地不作惡,更要積極地修一切善,乃至遍學一切法門,以度無邊衆生。
根據《菩薩善戒經》說:「有二因緣失菩薩戒,一者退菩提心,二者得上惡心。」因爲菩薩發心是爲廣度衆生,如果不發上弘下化的菩提心,便不能稱爲菩薩。
曆代聖賢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者,均可作爲吾人修行的典範。如《本生經》載,佛陀在往昔行菩薩道時,曾不惜性命「舍身飼虎,割肉喂鷹」,以完成菩薩布施度的宏願;作忍辱仙人時,爲歌利王割截肢體,以不生瞋恨而圓滿忍辱的修行。
此外,目犍連「爲教殉難」、富樓那「蠻邦興化」、摩诃男「自沈河底救族人」、法珍比丘尼「斷臂募資刻藏」等,若非靠著菩提心發起的力量,如何能有此大願大行!如果沒有曆代的古德們舍身舍命行菩薩道,佛法命脈如何延續于後世?
菩提心不是一時的情緒,而是從生活中點滴的受持奉行;菩提心是不放棄一個衆生,不輕視一點小善;菩提心是以佛道爲依歸,以真理爲法侶。
佛光會的宗旨目標,就是要帶給衆生佛法,尤其是歡喜的佛法;是要讓每個人能夠改善自己,從煩惱的枷鎖中解脫出來,享受人生的歡喜,從物質和自我的束縛中解脫出來,享受群我共生的喜悅。
人生一期一期的生命,過去世、未來世因有隔陰之迷而無法掌握,但是一定要能掌握現世的歡喜。一個人如果擁有再多的金銀財寶、功名富貴,乃至美貌、學識等,卻不快樂、不歡喜,這樣的人生也是沒有意義的。因此在佛法裏提倡禅悅、提倡法喜,諸佛菩薩中更有歡喜佛、禅悅藏菩薩、歡喜地菩薩等。這說明在佛法裏如果沒有體會到佛法的歡喜,就是沒有宗教的體驗,這樣的信仰就有了危機。如果有了法喜的人,即使給人批評、漫罵、欺負,也不會失去歡喜,即使苦行,乃至誦經、拜佛、布施助人,也都會充滿了快樂歡喜。
所以,布施、修行,都是法喜、快樂的事;如果布施很苦、修行很苦,就不自在,不自在,就不是菩提心。人生如果不自在,也不圓滿;觀世音菩薩「遊諸國土」,遊,就是自在。因此,希望吾等佛光會員,人人都能效法諸佛菩薩的廣發菩提心,能夠「上求佛道」,也能「下化衆生」;能夠在菩提心中自在解脫,才能圓滿。
--------------------------------------------------------------------------------
二、發 展
國際佛光會自一九九一年二月一日在臺灣創會,繼而翌年的五月十六日在美國成立世界總會。十年來佛光會一直本著既定的宗旨、目標、方向在發展。
佛光會的發展方向,就是希望我們每個人,從做好一個「佛光會員」,繼而建設「佛光人家」,接著發展「佛光社區」,到最後創造「佛光淨土」爲終極目標。
創造佛光淨土既是佛光人努力發展的目標,因此我們希望未來的佛光會,應該加強檀講師、檀教師、檀導師的訓練,加強佛光會員的國際宏觀,大家一起來開發世間的能源,更一起來開發內心的寶藏,希望大家朝著下列四個方向,努力實踐。
(一)發展人性的真善美好
佛光會自創會以來,一再的提倡文化、教育、慈善、共修,尤其在有關信衆的教育方面,我們在各地舉辦讀書會、短期出家修道會、各種講習會、各種成長營,甚至青少年的進修班、交響樂團,還有佛光青年團、佛光成人禮等。
我們在文化、教育、公益上給予信徒的教育,主要就是要大家開發真善美的品德。因爲現在的世間,家庭裏的份子,彼此缺乏真情,所以家不成家;社會上,群我之間缺少善行,所以産生人我決裂。由于人類不把真如佛性裏的美好,表現到人間來,大家共榮、共有、共好,反而到處充滿了貪瞋嫉妒,猙獰醜陋,失去了真善美好的因緣,這個世間還有什麼可愛的呢?
真善美好,是人間最重要的目標,也是人間最需要開發和建設的境界。《妙法聖念處經》說:「衆善應可愛,如父複如母;美善體安然,能離于喧诤。美善人天喜,美善增勤勇;美善眷屬多,美善叁塗離。美善息諸惡,美善離煩惱;能棄語過非,應修諸衆善。」
真善美好的人生,是天上、人間,大家一致共同追求的目標。爲了開發人間的真善美好,我們希望本會大衆,今後應該在身口意上,依循佛陀的開示:
1.說話時,要說真語、實語、如語、不異語、不诳語等令人受用的好話。(《金剛經》)
2.做事時,要做善行、懿行、美行、利行等有益于人間的好事。(《阿含經》)
3.存心時,要存慧心、道心、悲心、願心等祝福別人的好心。
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這也正是本會所提倡的「叁好運動」。本會長久以來雖然一直都以推動叁好運動來發展人性的真善美,並且將此視爲發展的重要任務,但是總覺得還是不夠。因此,我們更希望政府當局,乃至全世界的有識之士,對于有關開發人性真善美好的建設,都應該給予獎勵,給予宣揚。以期風氣所及,讓我們的人間社會,到處所聽到的都是美好的聲音,到處所見到的都是真誠感人的事情;到處所想到的都是爲人服務的善事。
我們希望全體佛光會員,大家率先動員,大家一起來學習發展,讓我們推己及人,創造一個和諧美好的人間,讓大家都能擁有一個真善美好的人生。
(二)發展世間的福慧聖財
世間上,人人都希望發展自己的事業,發展自己的財富。但是,我們尤其希望大家能重視福慧事業的發展,重視共有聖財的發展。
說到財富,有「狹義的財富」,諸如金錢、房屋、土地、股票等;有「廣義的財富」,例如健康、智慧、人緣、信用、道德等。
除此以外,還有「有價的財富」,譬如聲望、名譽、成就、曆史;也有「無價的財富」,比如人格、良知、真心、本性等。乃至有形的財富、無形的財富;現世的財富、來世的財富;個人的財富、大衆的財富;物質的財富、精神的財富;一時的財富、永遠的財富等等。
所有的財富,要能與福慧建立關系;福慧是人生最究竟圓滿的財富。佛陀是福慧具足的兩足尊;福慧事業不能發展,人生就不能圓滿。所以我們呼籲大家,爲了要福慧具足,要發展聖者的財富。
所謂聖者的財富,例如般若禅定的財富、法喜禅悅的財富、慚愧感恩的財富、慈悲智慧的財富;也就是淨財、善財、法財。
《諸法集要經》說:「珍寶有散壞,法財用無極;唯所修善法,百千生相逐。」真正的財富,不一定要看銀行裏的存款,也不一定是指土地、房屋、黃金、股票,這些都是五家所共有,個人無法獨得;人生唯有發展信仰、滿足、歡喜、慚愧、人緣、平安、健康、智慧等,才是真正的擁有世間的福慧聖財。這些財富不但現世受用,來世還可以受用;不但一時受用,還可以終身受用;不但一人受用,還可以大衆受用。
因此,人不要只看重個人的財富,也要創造、發展共有的財富。甚至,你固然可以擁有私有的財富,但你更要懂得享受共有的財富,例如陽光、空氣、淨水等。你懂得的話,宇宙山河、公園道路,都是我們能享有的財富,我們還會貧窮嗎?
人爲什麼來到人間?人不是爲了受苦而來,也不是爲了鬥爭而來;是爲了享受人間的福慧,享受人間的資源,享受自心的平靜而來。但是這一切,也要靠我們自己來發展,才能獲得。
(叁)發展人際的和樂愛敬
世間不是我們任何一個人的,世間是由很多個人所共同組織成的社會,大家在社會裏共求營生。
世界上幾十億的人口,大家要想和樂愛敬的共同生存,當然就要培養人際之間的關系,發展人我之間的共同需要。所以就有人在物質上發展富麗堂皇的都市,在經濟上發展銀行貨幣的流通,在感情上發展婚姻眷屬的關系,在生活上發展衣食住行的需要。
但是,在社會的各種建設當中,也有一些不當的發展,例如,舞廳、酒家、賭場、幫派等場所或組織的設立,提供人們在追求五欲之樂,追求感官刺激的同時,也讓內在深層的性靈生活跟著墮落、沈淪了。所以社會出現了畸形的發展,人際之間也…
《發心與發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