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心与发展
各位贵宾、各位会员:
大家好!国际佛光会创会已然迈入第十一年了,今天大家不远千里,从世界各地前来日本东京参加第九次世界会员大会,实在非常难得殊胜。
联合国曾订定一九六五年为「国际开发年」,「开发」是这个时代大家共同的任务。尤其廿一世纪是个科技进步,资讯发达的时代,一般人莫不以汲汲开发世间的经济生活为要务,而我们佛教徒则以开发内心的真如佛性为根本。
国际佛光会是一个佛教的团体,因此我们不但要有「内在」的开发;我们同时也要有「外在」的开发。内在的开发就是开发我们的心地;外在的开发就是开发我们的世界。
例如,现在举世瞩目的太空总署,长期以来一直积极地开发外太空,人类不但登陆了月球,甚至发现火星、木星里也有水源,也能提供植物的生存;甚至苏联和平号的卫星,在太空服务人类十多年后,才在去年于南太平洋功成身退。世界的能源专家,也不断地探勘海底,开发海底石油的能源。现在的开发公司,更致力发展都市建设、开发山海新生地等工程。目前世界上著名的机场,包括香港过去的启德机场、现在的大屿山机场,还有新加坡的樟宜机场、曼谷的廊曼机场等,不就是兴建在海埔新生地上的建筑物吗?
此外,现在的学校教育,有将「开发潜能」列为教学计画者,还有文学家开发文学的领域,创作许多优美的词章、动听的诗歌,以及哲学家发挥对未来学的思惟、对人类慈悲心的提倡等,这些都是在开发我们的精神世界。由此可知我们人类文化一直都在不断地进步中。
国际佛光会的会员也和社会大众一样,时时都在开发自己,以求自度;念念开发社会,以期度他。例如「佛光会员四句偈」说:
慈悲喜舍遍法界,惜福结缘利人天;
禅净戒行平等忍,惭愧感恩大愿心。
从这四句偈中,我们希望会员大众能开发自己的慈悲心,开发自己的喜舍心,开发自己惜福结缘、惭愧感恩的心,甚至开发自心本性里大愿大力的禅心佛性,以期自利利他,自度度人。
此亦说明,本会自从十一年前创会之初,就在提倡自他开发、内外开发、事理开发。主要的是希望我们的家庭,不只是开发财富能源,更要重视开发人际关系的和谐;不只是希望升官发财,更要以福利社会人群为心志之所归。
今年是国际佛光会创会届满十一周年,又值廿一世纪人类新纪元的初始,所以我们特别在国际佛光会第九次世界会员代表大会在日本召开的此刻,提出「发心与发展」的主题,希望今后人人在「发心」方面,要能发四种心:
一要「发慈悲心,怨亲平等」;
二要「发增上心,定慧等持」;
三要「发同体心,人我一如」;
四要「发菩提心,自在圆满」。
「发心」之外,还要有四种「发展」:
一要「发展人性的真善美好」;
二要「发展世间的福慧圣财」;
三要「发展人际的和乐爱敬」;
四要「发展未来的生佛合一」。
发心,就是建设自我;发展,就是建设世界。帮助自己要「发心」;帮助世间要「发展」。兹略述其义如下:
--------------------------------------------------------------------------------
一、发 心
佛教的百千法门中,「发心」最为重要。发心就是开发我们的心地。佛教将「心」比喻为「田」、为「地」;田地不开发,如何能播种?心地不开发,如何长养菩提?所以在佛门的修持里,都要我们发「四无量心」,发「四弘誓愿」,并且实践「四摄法」、「四加行」,以期自度度人。
省庵大师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心发,则佛道堪成。」因此,希望我们会员大众要发四种心:
(一)发慈悲心,怨亲平等
「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娑婆世间最大的缺陷,就是爱与恨的分歧、怨与亲的疏离。其实,爱恨、怨亲都是主观的分别,例如自己身上的一块烂肉,由于是自己的,因此就会好好的加以洗涤、治疗、保护。本此心理,如果我们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能够「以爱止恨」、「以亲处怨」,懂得人我乃是「同体共生」、「人我一体」,把你我的立场相互融和,进而开发自己的慈悲心,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则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亲眷,都是我们的罗睺罗。
所以佛经说:「以慈止怨,以忍息诤」;基督教也说:「爱你的仇敌」;儒家则有「泛爱众而亲仁」的精神。佛陀更以叛徒提婆达多为自己的逆增上缘,这一切都是慈悲心的展现。
慈悲是佛法的根本。《维摩经》说:「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法喜以为妻,慈悲心为女,善心诚实男,毕竟空寂舍。」佛教的三藏十二部虽然有无量的法门与教义,但是皆以慈悲为根本;《怖魔经》说:「一切佛法如果离开慈悲,则为魔法。」
所谓「慈悲」,如《八大人觉经》说:「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自古以来,菩萨发心都是甘愿为众生做牛做马,为众生服务;如果没有众生,何来佛道呢?所以慈悲是通往佛道的一条捷径。
慈悲不仅是理念上的了解,更应该从身体上付诸实践。例如:地藏菩萨的「地狱度众」、韦驮尊者的「三洲感应」、沩山灵佑禅师的「愿做众生的老牯牛」、布袋和尚的「捡拾人间的烦恼」等。历代的诸佛菩萨、一切圣贤,那一个不是如观世音菩萨一样:以慈眼视众生、以悲心度众生,以慈悲来示现人间呢?
慈悲是净化、升华的爱。人与人之间,如果能换个立场,人我对调,为对方着想,就能兴起慈悲的念头。一念慈悲可以化除贪欲,一念慈悲可以化除瞋恨,一念慈悲可以化除骄慢,一念慈悲可以化除怖畏。所谓「一人慈悲,众皆伴侣」;「万人慈悲,法界一如」。如果一个人实践慈悲,大家都可以做我们的朋友;如果社会大众都发起慈悲运动,普天之下自然也都能如兄弟手足一般的相亲相爱了。
过去,佛陀的慈悲曾经让众生得到庇护安乐;现在希望我们的佛光会员,也能本着佛陀的慈悲心怀,先从自他怨亲平等做起,能够如《法华经》所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一切年轻于我者,皆是我的兄弟姊妹;即使是冤家仇敌,我也可以化他、爱他,但不能恨他。以此慈心来引导全世界人类,迈向光明幸福的康庄大道。
(二)发增上心,定慧等持
「增上」就是增胜上进的意思。《成佛之道》说:「下求增上生,现乐后亦乐。」对于世间的物用,我们并不排斥、否定,因为人在世间上生活,自然就需要眷属的爱敬、净财的增长,以及福乐富贵的不断增上,这才是人间生活的要求。
但是,我们光有外在的富有,这是不够的,我们对于内在的精神,还必需透过「定慧等持」、「止观双修」,不断的自我提升,以期如「佛光会员信条」所说:「我们现证法喜安乐,永断烦恼,远离无明。」
谈到「定慧等持」,在《六祖坛经》的〈定慧品〉中,惠能大师说:「定慧一体,本是不二。」「定」,就是要我们遇境不动心、不气恼;「慧」,就是要我们运用得体,凡事如法,那就是智慧的妙用。如大颠禅师的侍者告诉大颠禅师说:对付韩愈要「先以定动,后以智拔」。
定与慧,离一非道。《涅槃经》说:「定多慧少,增长无明;慧多定少,增加邪见。」六祖大师则说:「常生清净心,定心而有慧;于境上无心,慧中而有定;定慧等无心,双修自性证。」
定与慧的关系,如金与器、如水与波、如灯与光,都能相互为用,不即不离。定与慧,如鸟之双翼,如人之双臂;如果「定慧等持」、「体用一如」,还有何事不能成办呢?
因此,我们希望佛光会员,人人发增上心,定慧等持。
至于「发增上心」,在佛教里认为,「五乘佛法」也是从人、天进入到声闻、缘觉,而到达菩萨的目标,这就是增上;「四罗汉果」也是从须陀洹、斯陀含,而到阿那含、阿罗汉,依序增上;菩萨的五十一阶位,也是从十信、十行、十住、十回向、十地,而到等觉、妙觉的佛果。所以,修行绝非一蹴可及,而是逐渐增上的。
现在的佛教,以在家信众为多,信众以家庭眷属的爱敬为根本,如果把家庭的日用、社会的名声、物质的利养,都排除在佛法之外,则信徒以何而生存呢?
所以,本会一直强调,出家僧众应以发「出离心」为要;在家信众只要发「增上心」即可。如果能够从发「增上心」,渐渐的看破放下,而能激发菩提心,达于「定慧等持」,则何愁慈悲不能圆满呢?
(三)发同体心,人我一如
世间上,最烦恼的事就是「差别」,诸如男女、贫富、知见、中外等各种差别。因为有差别,就有诸多的矛盾;有矛盾就会产生抗拒;彼此抗拒的世间,人我怎能和谐一如呢?因此,吾人要求世间的和平幸福,就必须泯除人我分别,发同体心,人我一如。
佛法昭示我们:「同体平等,人我一如」。黄山谷在「戒杀诗」说:「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为别形躯。」想到如此,大地众生皆和如来一样,具有智慧德相,只因我人妄自分别,故而才从差别中生出世间的一切苦相。
世间上的众生有种种性、种种相;然而相上虽有白种人、黄种人和黑人等种族的分别,但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例如,人人对于安全、和乐、平安、顺遂,都是一样的需求;既然如此,我们就不应该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就不可以把自己的成就建筑在别人的渺小上面。
孔子说…
《发心与发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