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发心与发展▪P2

  ..续本文上一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佛教主张要把禅悦法喜与世间大众共同分享,要把世间上的一切众生,都看成是自己的伴侣,都是我自己身心的一部分,都是我自己的生命所有。

  

  说到众生,在类别上,有「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在形相上,有「若有色、若无色」;在精神思想上有「若有想、若无想」等等。众生虽有千差万别,但性灵和吾人都没有分别。即使是大地山河、树木花草,因吾人成佛,它也可以跟我们的自性连为一体。所以,一切众生,自性真如都是平等的。

  

  人类,与自己愈近者愈亲,与自己愈远者愈疏。你看,举世的芸芸众生,同国、同党、同派、同事、同学、同乡、同姓、同一家;所以有夫妻之情,有儿女之情,有父母之情。愈是近亲,愈是感到和自我的关系密切,所以要建立同体的观念,先要建立举世人类都和我有相互的关系。例如,农夫种植米谷,我才有饮食;工人织布,我才有衣穿;甚至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那一样不是社会大众所供给的呢?如果没有他们的心意、精神、劳苦,则我们便无法得生。所以离开了众生,离开了因缘,「我」就不能单独的存在;能够建立人我众生一如的思想,则在同体共生的理念下,还愁世界不会和平吗?

  

  (四)发菩提心,自在圆满

  

  菩提心就是牺牲奉献,就是成就众生,因此菩萨道的精神,就是发起「上弘下化」的菩提心。

  

  实践菩萨道的大乘行者,受持菩萨戒除了有防非止恶的摄律仪戒以外,更有勤修善法的摄善法戒,以及度化众生的饶益有情戒。这显示了菩萨行者不仅要消极地不作恶,更要积极地修一切善,乃至遍学一切法门,以度无边众生。

  

  根据《菩萨善戒经》说:「有二因缘失菩萨戒,一者退菩提心,二者得上恶心。」因为菩萨发心是为广度众生,如果不发上弘下化的菩提心,便不能称为菩萨。

  

  历代圣贤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者,均可作为吾人修行的典范。如《本生经》载,佛陀在往昔行菩萨道时,曾不惜性命「舍身饲虎,割肉喂鹰」,以完成菩萨布施度的宏愿;作忍辱仙人时,为歌利王割截肢体,以不生瞋恨而圆满忍辱的修行。

  

  此外,目犍连「为教殉难」、富楼那「蛮邦兴化」、摩诃男「自沉河底救族人」、法珍比丘尼「断臂募资刻藏」等,若非靠着菩提心发起的力量,如何能有此大愿大行!如果没有历代的古德们舍身舍命行菩萨道,佛法命脉如何延续于后世?

  

  菩提心不是一时的情绪,而是从生活中点滴的受持奉行;菩提心是不放弃一个众生,不轻视一点小善;菩提心是以佛道为依归,以真理为法侣。

  

  佛光会的宗旨目标,就是要带给众生佛法,尤其是欢喜的佛法;是要让每个人能够改善自己,从烦恼的枷锁中解脱出来,享受人生的欢喜,从物质和自我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享受群我共生的喜悦。

  

  人生一期一期的生命,过去世、未来世因有隔阴之迷而无法掌握,但是一定要能掌握现世的欢喜。一个人如果拥有再多的金银财宝、功名富贵,乃至美貌、学识等,却不快乐、不欢喜,这样的人生也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在佛法里提倡禅悦、提倡法喜,诸佛菩萨中更有欢喜佛、禅悦藏菩萨、欢喜地菩萨等。这说明在佛法里如果没有体会到佛法的欢喜,就是没有宗教的体验,这样的信仰就有了危机。如果有了法喜的人,即使给人批评、漫骂、欺负,也不会失去欢喜,即使苦行,乃至诵经、拜佛、布施助人,也都会充满了快乐欢喜。

  

  所以,布施、修行,都是法喜、快乐的事;如果布施很苦、修行很苦,就不自在,不自在,就不是菩提心。人生如果不自在,也不圆满;观世音菩萨「游诸国土」,游,就是自在。因此,希望吾等佛光会员,人人都能效法诸佛菩萨的广发菩提心,能够「上求佛道」,也能「下化众生」;能够在菩提心中自在解脱,才能圆满。

  

  --------------------------------------------------------------------------------

  

  二、发 展

  国际佛光会自一九九一年二月一日在台湾创会,继而翌年的五月十六日在美国成立世界总会。十年来佛光会一直本着既定的宗旨、目标、方向在发展。

  

  佛光会的发展方向,就是希望我们每个人,从做好一个「佛光会员」,继而建设「佛光人家」,接着发展「佛光社区」,到最后创造「佛光净土」为终极目标。

  

  创造佛光净土既是佛光人努力发展的目标,因此我们希望未来的佛光会,应该加强檀讲师、檀教师、檀导师的训练,加强佛光会员的国际宏观,大家一起来开发世间的能源,更一起来开发内心的宝藏,希望大家朝着下列四个方向,努力实践。

  

  (一)发展人性的真善美好

  

  佛光会自创会以来,一再的提倡文化、教育、慈善、共修,尤其在有关信众的教育方面,我们在各地举办读书会、短期出家修道会、各种讲习会、各种成长营,甚至青少年的进修班、交响乐团,还有佛光青年团、佛光成人礼等。

  

  我们在文化、教育、公益上给予信徒的教育,主要就是要大家开发真善美的品德。因为现在的世间,家庭里的份子,彼此缺乏真情,所以家不成家;社会上,群我之间缺少善行,所以产生人我决裂。由于人类不把真如佛性里的美好,表现到人间来,大家共荣、共有、共好,反而到处充满了贪瞋嫉妒,狰狞丑陋,失去了真善美好的因缘,这个世间还有什么可爱的呢?

  

  真善美好,是人间最重要的目标,也是人间最需要开发和建设的境界。《妙法圣念处经》说:「众善应可爱,如父复如母;美善体安然,能离于喧诤。美善人天喜,美善增勤勇;美善眷属多,美善三涂离。美善息诸恶,美善离烦恼;能弃语过非,应修诸众善。」

  

  真善美好的人生,是天上、人间,大家一致共同追求的目标。为了开发人间的真善美好,我们希望本会大众,今后应该在身口意上,依循佛陀的开示:

  

  1.说话时,要说真语、实语、如语、不异语、不诳语等令人受用的好话。(《金刚经》)

  

  2.做事时,要做善行、懿行、美行、利行等有益于人间的好事。(《阿含经》)

  

  3.存心时,要存慧心、道心、悲心、愿心等祝福别人的好心。

  

  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这也正是本会所提倡的「三好运动」。本会长久以来虽然一直都以推动三好运动来发展人性的真善美,并且将此视为发展的重要任务,但是总觉得还是不够。因此,我们更希望政府当局,乃至全世界的有识之士,对于有关开发人性真善美好的建设,都应该给予奖励,给予宣扬。以期风气所及,让我们的人间社会,到处所听到的都是美好的声音,到处所见到的都是真诚感人的事情;到处所想到的都是为人服务的善事。

  

  我们希望全体佛光会员,大家率先动员,大家一起来学习发展,让我们推己及人,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人间,让大家都能拥有一个真善美好的人生。

  

  (二)发展世间的福慧圣财

  

  世间上,人人都希望发展自己的事业,发展自己的财富。但是,我们尤其希望大家能重视福慧事业的发展,重视共有圣财的发展。

  

  说到财富,有「狭义的财富」,诸如金钱、房屋、土地、股票等;有「广义的财富」,例如健康、智慧、人缘、信用、道德等。

  

  除此以外,还有「有价的财富」,譬如声望、名誉、成就、历史;也有「无价的财富」,比如人格、良知、真心、本性等。乃至有形的财富、无形的财富;现世的财富、来世的财富;个人的财富、大众的财富;物质的财富、精神的财富;一时的财富、永远的财富等等。

  

  所有的财富,要能与福慧建立关系;福慧是人生最究竟圆满的财富。佛陀是福慧具足的两足尊;福慧事业不能发展,人生就不能圆满。所以我们呼吁大家,为了要福慧具足,要发展圣者的财富。

  

  所谓圣者的财富,例如般若禅定的财富、法喜禅悦的财富、惭愧感恩的财富、慈悲智慧的财富;也就是净财、善财、法财。

  

  《诸法集要经》说:「珍宝有散坏,法财用无极;唯所修善法,百千生相逐。」真正的财富,不一定要看银行里的存款,也不一定是指土地、房屋、黄金、股票,这些都是五家所共有,个人无法独得;人生唯有发展信仰、满足、欢喜、惭愧、人缘、平安、健康、智慧等,才是真正的拥有世间的福慧圣财。这些财富不但现世受用,来世还可以受用;不但一时受用,还可以终身受用;不但一人受用,还可以大众受用。

  

  因此,人不要只看重个人的财富,也要创造、发展共有的财富。甚至,你固然可以拥有私有的财富,但你更要懂得享受共有的财富,例如阳光、空气、净水等。你懂得的话,宇宙山河、公园道路,都是我们能享有的财富,我们还会贫穷吗?

  

  人为什么来到人间?人不是为了受苦而来,也不是为了斗争而来;是为了享受人间的福慧,享受人间的资源,享受自心的平静而来。但是这一切,也要靠我们自己来发展,才能获得。

  

  (三)发展人际的和乐爱敬

  

  世间不是我们任何一个人的,世间是由很多个人所共同组织成的社会,大家在社会里共求营生。

  

  世界上几十亿的人口,大家要想和乐爱敬的共同生存,当然就要培养人际之间的关系,发展人我之间的共同需要。所以就有人在物质上发展富丽堂皇的都市,在经济上发展银行货币的流通,在感情上发展婚姻眷属的关系,在生活上发展衣食住行的需要。

  

  但是,在社会的各种建设当中,也有一些不当的发展,例如,舞厅、酒家、赌场、帮派等场所或组织的设立,提供人们在追求五欲之乐,追求感官刺激的同时,也让内在深层的性灵生活跟着堕落、沉沦了。所以社会出现了畸形的发展,人际之间也…

《发心与发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