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四聖谛到四弘誓願─論大小乘佛教融和的開展▪P4

  ..續本文上一頁上,沒有目標,雖然向前行走,如果沒有行願,何能有到達佛國淨土的希望呢?所以發心立願是成就一切事業的重要助緣與動力。

  

  根據經典記載,過去諸佛莫不由發願而成。如: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而成就淨土(《無量壽經》卷上)、釋迦牟尼佛發五百大願而成就佛道(《悲華經》卷七)、彌勒菩薩奉行十願而能當來下生(《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藥師如來爲滅除衆生病苦而發十二大願,終于成就琉璃佛國(《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等。乃至文殊菩薩十二大願而成就般若智慧(《佛說文殊師利行經》)、普賢菩薩十大願,願願歸入華嚴願海(《華嚴經》)、觀音菩薩發十大願而能苦海渡生(《法華經》)、地藏菩薩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藏經》)等,可見每位菩薩都有無限的誓願,才能完成他們的修行。

  

  諸佛菩薩之願,歸納起來,都離不開四弘誓願。例如普賢十大願:六者請轉*輪、九者恒順衆生,就是「衆生無邊誓願度」;四者忏悔業障,就是「煩惱無盡誓願斷」;五者隨喜功德、八者常隨佛學,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養、七者請佛住世、十者普皆回向,就是「佛道無上誓願成」。

  

  四弘誓願是一切菩薩的「總願」,有關四弘誓願的內容與解釋,散見于諸經論,例如:

  

  (一)根據《六祖壇經》之說,即:

  1.衆生無邊誓願度,意謂菩薩誓願救度一切衆生。

  2.煩惱無盡誓願斷,意謂菩薩誓願斷除一切煩惱。

  3.法門無量誓願學,意謂菩薩誓願學知一切佛法。

  4.佛道無上誓願成,意謂菩薩誓願證得最高菩提。

  

  (二)《道行般若經》所說的四弘誓願,則有所不同:「諸未度者悉當度之,諸未脫者悉當脫之,諸恐怖者悉當安之,諸未般泥洹者悉皆當令般泥洹。」(《道行般若經卷八‧守行品》)

  

  (叁)《法華經》中所舉的四弘誓願,與《道行般若經》大致相同,惟所用文字較爲簡單,其曰:「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法華經》卷叁‧藥草喻品)雖然文簡,而意義嚴謹,實有所一致也。

  

  (四)《菩薩璎珞本業經》所說的四弘誓願,正是把四聖谛的苦集滅道關連起來,經中說:「所謂四弘誓願,未度苦谛令度苦谛,未解集谛令解集谛,未安道谛令安道谛,未得涅槃令得涅槃。」(《璎珞經》卷上)由此可知,四弘誓願是爲了要讓「苦集滅道」得到一股後加的力量,而能成就佛道。

  

  (五)《陀羅尼雜集》中又有不同的說法,他說:

  1.心如大地,這是說菩薩的誓願,心如大地,長養衆生道芽善種。

  2.心如橋船,這是說菩薩的誓願,心如橋船,運渡衆生達于彼岸。

  3.心如大海,這是說菩薩的誓願,心如大海,涵育衆生,同得真源。

  4.身如虛空,這是說菩薩的誓願,身如虛空,包容萬物,與諸衆生平等無二,同證法性。(《陀羅尼雜集》卷叁)

  

  (六)《摩诃止觀》和《六祖壇經》所說類似,亦以:「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知,佛道無上誓願成。」(《摩诃止觀》卷十下)《六祖壇經》爲「法門無量誓願學」,《摩诃止觀》爲「法門無量誓願知」,兩者只有一字之差,可能只是諸師的用字不同而已。

  

  (七)密宗的《受菩提心戒儀》裏,說法又不同了:「衆生無邊誓願度,福智無邊誓願集,法門無邊誓願學,如來無邊誓願事,無上菩提誓願成。」成爲五句,又稱五大願。當初譯者,心意不同,加出「如來無邊誓願事」,這又是有另一番的解釋了。

  

  (八)日本天臺宗所誦持者:「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知,無上菩提誓願證。」日本的佛教傳承自中國的大乘經典,他們遵守譯經的規章,不另加己意,實屬難能可貴。

  

  《楞嚴經》說:「因地不正,果遭迂曲。」發心立願要合于大、正、圓、真,也就是所發的願,不受世間物欲、名位、權勢所誘惑,甚至不管遭遇任何艱難困苦,即使攸關生死,也絕不忘失自己的誓願,一心只爲求證無上菩提,只爲救渡衆生出離生死洪流,如此發願,才不會偏離正道。

  

  根據《翻譯名義集》說,學佛應發叁種心:發大智心、發大悲心、發大願心。這就如《成佛之道》說,行菩薩道應發叁種心,即:般若心、大悲心、菩提心。

  

  所謂發心,即依四弘誓願,以菩提心爲主,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因爲:

  

  (一)衆生無邊誓願度 所謂「弘法是家務、利生爲事業」,學佛的人,除非甘心做個小乘的自了漢,否則弘法度衆就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使命,因此,只要是大乘行者,都應該發起「衆生無邊誓願度」的大心。

  

  但是,發度生的願心容易,講大話、喊口號也容易,然而能夠在佛前和衆人之前,敢說我要度無邊的衆生,這就很難了。

  

  再說,所謂「度衆生」,並不是說看到衆生挨餓,我就給他飯吃;看到衆生患病,我就給他醫療。只有吃飯、醫療,不能增加智慧,不能了脫生死,這對衆生沒有大益,所以《金剛經》說:「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邊衆生,而實無一衆生可度者。」這一種度生而不著相,發最勝心、最上心、無顛倒心、無量無邊的發心,才是真正的「衆生無邊誓願度」。

  

  (二)煩惱無盡誓願斷 學佛,其實就是在與自己的煩惱魔軍作戰,能夠戰勝煩惱,自然能顯發自己的真如自性,自能趣向佛道;反之,如果連自己的煩惱都無法斷除,而在生死苦海中輪回不已,更遑論要廣度衆生了。所以學佛首先要健全自己,要誓斷一切煩惱。

  

  所謂「煩惱」,最大的中心主帥就是「我執」;主帥下有貪瞋癡,是各軍的總司令,它所統領的中階幹部,曰「中煩惱」,下面的部卒,就是「隨煩惱」,總計有八萬四千。想想吾人也著實脆弱,只憑一己之力,面對八萬四千的煩惱,若不以大願力支持,稍有不慎,則全軍覆沒,永遠沈淪,可不哀哉。

  

  (叁)法門無量誓願學 學佛既然要發度衆之心,首先自己要具備各種知識、能力。在古代印度佛教有所謂的「五明」,即:聲明(語言學、聲韻、訓诂、音樂)、工巧明(科技工藝的知識)、醫方明(衛生保健、醫藥的知識)、因明(邏輯推理、論理學)、內明(專心思索五乘因果妙理之學,或表明自家宗旨之學)。

  

  以上五明,涵蓋面雖廣,然而在今天多元化的社會,似乎已不敷所需,這不過是在說明菩薩爲度一切衆生,當學一切法門。例如現在的科學、心理學、管理學、資訊學,再再都需要具備。

  

  在《華嚴經》中,一直鼓勵菩薩要廣學多聞,光是今日人間的語言學、考古學,這就叫人心煩意亂,何況佛法裏的經律論叁藏、戒定慧叁學、各宗各派、各種法門,要不舍一法。所以,今日的學道者,不可排斥他人,不可排斥他法,只要是正派的,都是身上的六根八識,又何必重此輕彼呢?

  

  (四)佛道無上誓願成 學佛最終目的是爲了成佛,成佛雖然不容易,須經「叁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方能成就。但是今人一聽到佛道遙遠,須經叁大阿僧祇劫,即生退心。這種急功近利,不能有決心、毅力,勇往直前,義無反顧者,確實是不容易到達佛道的目標,所以在《法華經》中,佛陀不得不善巧方便的建設「化城」一座,以接引怯弱的衆生,漸次成就佛道。(〈化城喻品〉)

  

  其實,佛陀當初爲了成道,不只是降誕、出家、修道,便能完成;他還必須要經過降魔的階段。所謂外境有聲色貨利的魔魇,內心有貪瞋愚癡的鬼怪;在千生萬死中,難免沒有怯弱的時候。一旦心生退怯,就容易爲魔魇鬼怪所擊倒,所以成佛著實不易。然唯其不易,所以難成能成,如此才更加懂得佛道的寶貴。

  

  --------------------------------------------------------------------------------

  

  四、從四谛義到四弘願的實踐

  大乘的四弘誓願,即是依苦、集、滅、道四聖谛而發起的深誓弘願。智者大師曾在《摩诃止觀》卷一說明:四聖谛的意義發展,就成爲四弘誓願。因爲修習苦、集、滅、道四聖谛而發菩提心的大乘菩薩,就要實踐菩薩道,就要以四弘誓願來闡揚四聖谛的真義。

  

  因此《璎珞經》說: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諷誦四聖谛名者,便能與人作良佑福田。何以故?世尊,此善男子女人,興建弘誓不自爲身;欲于空際濟度衆生,皆得至無余泥洹界而般泥洹。(〈成道品第十叁〉)

  

  從這一段經文中,足可看出四聖谛中已有四弘誓願的義蘊了。

  

  此外,佛陀在《阿含經》中,常以廣、無量、無上來形容,與「四弘誓願」的說法不謀而合。例如:

  

  佛陀開示法要時,說:「我廣爲說法,示教利喜已!……汝當受持,廣爲人說。」(《長阿含經卷第叁‧遊行經第二中》)、「我法善說,發露廣布,無有空缺。」(《中阿含經卷第五十四‧阿梨咤經第九》)、「諸有比丘、比丘尼修四神足,多廣演其義。」(《增壹阿含經》卷第十八)、「我等常所說法,所謂四谛,以無數方便而觀察此法,分別其義,廣與人演。」(《增壹阿含經》卷第十九)。

  

  弟子聞法則說:「我今聞已,得廣知義。」(《中阿含雙品大空經第十》);修行則以「已生善法爲久住不忘、不退、增長、廣大修習具足故。」(《中阿含‧例品例經第十一》)、「如是悲、喜心與舍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诤,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

《從四聖谛到四弘誓願─論大小乘佛教融和的開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