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上,没有目标,虽然向前行走,如果没有行愿,何能有到达佛国净土的希望呢?所以发心立愿是成就一切事业的重要助缘与动力。
根据经典记载,过去诸佛莫不由发愿而成。如: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而成就净土(《无量寿经》卷上)、释迦牟尼佛发五百大愿而成就佛道(《悲华经》卷七)、弥勒菩萨奉行十愿而能当来下生(《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药师如来为灭除众生病苦而发十二大愿,终于成就琉璃佛国(《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等。乃至文殊菩萨十二大愿而成就般若智慧(《佛说文殊师利行经》)、普贤菩萨十大愿,愿愿归入华严愿海(《华严经》)、观音菩萨发十大愿而能苦海渡生(《法华经》)、地藏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藏经》)等,可见每位菩萨都有无限的誓愿,才能完成他们的修行。
诸佛菩萨之愿,归纳起来,都离不开四弘誓愿。例如普贤十大愿:六者请转*轮、九者恒顺众生,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四者忏悔业障,就是「烦恼无尽誓愿断」;五者随喜功德、八者常随佛学,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七者请佛住世、十者普皆回向,就是「佛道无上誓愿成」。
四弘誓愿是一切菩萨的「总愿」,有关四弘誓愿的内容与解释,散见于诸经论,例如:
(一)根据《六祖坛经》之说,即:
1.众生无边誓愿度,意谓菩萨誓愿救度一切众生。
2.烦恼无尽誓愿断,意谓菩萨誓愿断除一切烦恼。
3.法门无量誓愿学,意谓菩萨誓愿学知一切佛法。
4.佛道无上誓愿成,意谓菩萨誓愿证得最高菩提。
(二)《道行般若经》所说的四弘誓愿,则有所不同:「诸未度者悉当度之,诸未脱者悉当脱之,诸恐怖者悉当安之,诸未般泥洹者悉皆当令般泥洹。」(《道行般若经卷八‧守行品》)
(三)《法华经》中所举的四弘誓愿,与《道行般若经》大致相同,惟所用文字较为简单,其曰:「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法华经》卷三‧药草喻品)虽然文简,而意义严谨,实有所一致也。
(四)《菩萨璎珞本业经》所说的四弘誓愿,正是把四圣谛的苦集灭道关连起来,经中说:「所谓四弘誓愿,未度苦谛令度苦谛,未解集谛令解集谛,未安道谛令安道谛,未得涅槃令得涅槃。」(《璎珞经》卷上)由此可知,四弘誓愿是为了要让「苦集灭道」得到一股后加的力量,而能成就佛道。
(五)《陀罗尼杂集》中又有不同的说法,他说:
1.心如大地,这是说菩萨的誓愿,心如大地,长养众生道芽善种。
2.心如桥船,这是说菩萨的誓愿,心如桥船,运渡众生达于彼岸。
3.心如大海,这是说菩萨的誓愿,心如大海,涵育众生,同得真源。
4.身如虚空,这是说菩萨的誓愿,身如虚空,包容万物,与诸众生平等无二,同证法性。(《陀罗尼杂集》卷三)
(六)《摩诃止观》和《六祖坛经》所说类似,亦以:「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知,佛道无上誓愿成。」(《摩诃止观》卷十下)《六祖坛经》为「法门无量誓愿学」,《摩诃止观》为「法门无量誓愿知」,两者只有一字之差,可能只是诸师的用字不同而已。
(七)密宗的《受菩提心戒仪》里,说法又不同了:「众生无边誓愿度,福智无边誓愿集,法门无边誓愿学,如来无边誓愿事,无上菩提誓愿成。」成为五句,又称五大愿。当初译者,心意不同,加出「如来无边誓愿事」,这又是有另一番的解释了。
(八)日本天台宗所诵持者:「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知,无上菩提誓愿证。」日本的佛教传承自中国的大乘经典,他们遵守译经的规章,不另加己意,实属难能可贵。
《楞严经》说:「因地不正,果遭迂曲。」发心立愿要合于大、正、圆、真,也就是所发的愿,不受世间物欲、名位、权势所诱惑,甚至不管遭遇任何艰难困苦,即使攸关生死,也绝不忘失自己的誓愿,一心只为求证无上菩提,只为救渡众生出离生死洪流,如此发愿,才不会偏离正道。
根据《翻译名义集》说,学佛应发三种心:发大智心、发大悲心、发大愿心。这就如《成佛之道》说,行菩萨道应发三种心,即:般若心、大悲心、菩提心。
所谓发心,即依四弘誓愿,以菩提心为主,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因为:
(一)众生无边誓愿度 所谓「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学佛的人,除非甘心做个小乘的自了汉,否则弘法度众就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因此,只要是大乘行者,都应该发起「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大心。
但是,发度生的愿心容易,讲大话、喊口号也容易,然而能够在佛前和众人之前,敢说我要度无边的众生,这就很难了。
再说,所谓「度众生」,并不是说看到众生挨饿,我就给他饭吃;看到众生患病,我就给他医疗。只有吃饭、医疗,不能增加智慧,不能了脱生死,这对众生没有大益,所以《金刚经》说:「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而实无一众生可度者。」这一种度生而不着相,发最胜心、最上心、无颠倒心、无量无边的发心,才是真正的「众生无边誓愿度」。
(二)烦恼无尽誓愿断 学佛,其实就是在与自己的烦恼魔军作战,能够战胜烦恼,自然能显发自己的真如自性,自能趣向佛道;反之,如果连自己的烦恼都无法断除,而在生死苦海中轮回不已,更遑论要广度众生了。所以学佛首先要健全自己,要誓断一切烦恼。
所谓「烦恼」,最大的中心主帅就是「我执」;主帅下有贪瞋痴,是各军的总司令,它所统领的中阶干部,曰「中烦恼」,下面的部卒,就是「随烦恼」,总计有八万四千。想想吾人也着实脆弱,只凭一己之力,面对八万四千的烦恼,若不以大愿力支持,稍有不慎,则全军覆没,永远沉沦,可不哀哉。
(三)法门无量誓愿学 学佛既然要发度众之心,首先自己要具备各种知识、能力。在古代印度佛教有所谓的「五明」,即:声明(语言学、声韵、训诂、音乐)、工巧明(科技工艺的知识)、医方明(卫生保健、医药的知识)、因明(逻辑推理、论理学)、内明(专心思索五乘因果妙理之学,或表明自家宗旨之学)。
以上五明,涵盖面虽广,然而在今天多元化的社会,似乎已不敷所需,这不过是在说明菩萨为度一切众生,当学一切法门。例如现在的科学、心理学、管理学、资讯学,再再都需要具备。
在《华严经》中,一直鼓励菩萨要广学多闻,光是今日人间的语言学、考古学,这就叫人心烦意乱,何况佛法里的经律论三藏、戒定慧三学、各宗各派、各种法门,要不舍一法。所以,今日的学道者,不可排斥他人,不可排斥他法,只要是正派的,都是身上的六根八识,又何必重此轻彼呢?
(四)佛道无上誓愿成 学佛最终目的是为了成佛,成佛虽然不容易,须经「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方能成就。但是今人一听到佛道遥远,须经三大阿僧祇劫,即生退心。这种急功近利,不能有决心、毅力,勇往直前,义无反顾者,确实是不容易到达佛道的目标,所以在《法华经》中,佛陀不得不善巧方便的建设「化城」一座,以接引怯弱的众生,渐次成就佛道。(〈化城喻品〉)
其实,佛陀当初为了成道,不只是降诞、出家、修道,便能完成;他还必须要经过降魔的阶段。所谓外境有声色货利的魔魇,内心有贪瞋愚痴的鬼怪;在千生万死中,难免没有怯弱的时候。一旦心生退怯,就容易为魔魇鬼怪所击倒,所以成佛着实不易。然唯其不易,所以难成能成,如此才更加懂得佛道的宝贵。
--------------------------------------------------------------------------------
四、从四谛义到四弘愿的实践
大乘的四弘誓愿,即是依苦、集、灭、道四圣谛而发起的深誓弘愿。智者大师曾在《摩诃止观》卷一说明:四圣谛的意义发展,就成为四弘誓愿。因为修习苦、集、灭、道四圣谛而发菩提心的大乘菩萨,就要实践菩萨道,就要以四弘誓愿来阐扬四圣谛的真义。
因此《璎珞经》说: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讽诵四圣谛名者,便能与人作良佑福田。何以故?世尊,此善男子女人,兴建弘誓不自为身;欲于空际济度众生,皆得至无余泥洹界而般泥洹。(〈成道品第十三〉)
从这一段经文中,足可看出四圣谛中已有四弘誓愿的义蕴了。
此外,佛陀在《阿含经》中,常以广、无量、无上来形容,与「四弘誓愿」的说法不谋而合。例如:
佛陀开示法要时,说:「我广为说法,示教利喜已!……汝当受持,广为人说。」(《长阿含经卷第三‧游行经第二中》)、「我法善说,发露广布,无有空缺。」(《中阿含经卷第五十四‧阿梨咤经第九》)、「诸有比丘、比丘尼修四神足,多广演其义。」(《增壹阿含经》卷第十八)、「我等常所说法,所谓四谛,以无数方便而观察此法,分别其义,广与人演。」(《增壹阿含经》卷第十九)。
弟子闻法则说:「我今闻已,得广知义。」(《中阿含双品大空经第十》);修行则以「已生善法为久住不忘、不退、增长、广大修习具足故。」(《中阿含‧例品例经第十一》)、「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从四圣谛到四弘誓愿─论大小乘佛教融和的开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