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四圣谛到四弘誓愿─论大小乘佛教融和的开展▪P5

  ..续本文上一页。」(《中阿含‧例品阿那律陀经第八》)、「极广极大,不望其报,智者称誉,善具善趣,善受善持。」(《中阿含‧晡利多品持斋经第一》)、「若有信梵志、居士往至众园,广施作福,我等自手作福。」(《中阿含‧后大品加楼乌陀夷经第一》)、「若受衣被、饮食、床榻、汤药及若干种诸生活具者,彼所供给,得大福,得大果,得大功德,得大广报。」(《中阿含‧双品马邑经第二》)、「比丘但念自饶益及饶益他,饶益多人,愍伤世间,为天、为人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比丘!如是聪明比丘黠慧广慧」(《中阿含‧心品心经第一》)、「比丘广学多闻,守持不忘,积聚博闻,」(《中阿含‧梵志品瞿默目揵连经第四》)、「当观等正觉,柔软金色身;不调者能调,广度海流人」(《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四)、「诸上座所说偈、比丘尼所说偈、尸路偈、义品、牟尼偈、修多罗,悉皆广诵。」(《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九)、「故知一切众生所着、所集,决定解脱、广解脱、极广解脱。」(《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众生不自觉,如来之言教;常当普惠施,专向真人所。志性以清净,所获福倍多;等共分其福,后得大果报。所施今善哉!心向广福田」(《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复有四法,谓四思惟:少思惟、广思惟、无量思惟、无所有思惟。」(《长阿含经》卷第八)、「慈心广大,无二无量,无有结恨,遍满世间。」(《长阿含经》卷第八)等。

  

  佛陀不但一再勉励弟子要「广大修习」、「广施作福」,乃至说到功德、慈心、愿力时,则说「无量功德海」、「获无量福」、「无量众善」、「修四无量」、「欢喜无量」、「慈心广大,无二无量」、「无量思惟」、「忧恼无量」、「度人无量」、「无量无限」、「无量闻」、「无量智」、「安隐无量」、「无量心」、「使人悦无量」、「致问无量」、「无量寿」、「受乐无量」、「无量生」、「无量善修」等;以及以「无上*轮」、「无上正真觉」、「佛为无上尊」、「如来无上智」、「求成无上道」、「无上证」、「无上梵行」、「戒无上」、「恭敬无上」、「忆念无上」、「无上士」、「成无上道」、「无上菩提」、「无上清净」来形容佛法的尊贵等。从以上这些词意,均可看出《阿含经》中已隐然蕴含大乘的思想。

  

  甚至,《增壹阿含经卷四十二‧结禁品第四十六》说「如来有漏尽,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以及《杂阿含经》卷五十说:「诸漏已尽,所作已作,已舍重担,断诸有结,正智心善解脱。」

  

  此中,「生死已尽」,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

  「重担已舍」,就是「烦恼无尽誓愿断」;

  「梵行已立」,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

  「所作已办」,就是「佛道无上誓愿成」。

  

  除此之外,在四阿含经中蕴藏四弘誓愿之思想的经文,俯拾即是,列举如下:

  

  (一)众生无边誓愿度-

  

  「无量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有惭有愧,有慈悲心,饶益一切,乃至昆虫;彼于嫉恚净除其心。」(《中阿含‧业相应品伽蓝经第六》)

  

  「不惑苦、集、灭、道,……弃舍刀杖,有惭有愧,有慈悲心,饶益一切乃至昆虫,……彼于非梵行净除其心。」(《中阿含‧王相应品鞞婆陵耆经第六》)

  

  「我今自饶益,亦饶益他,饶益多人,愍伤世间,为天、为人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中阿含‧王相应品鞞婆陵耆经第六》)

  「信者能令入信,建立于信;立戒者以净戒;悭者以施;恶智者以正智令入建立。」(《杂阿含》)

  

  「如来长夜慈愍安慰一切众生,亦常叹说安慰一切众生。……世尊说法,我悉受持,令我长夜以义饶益,安隐乐住。」(《杂阿含》卷三十二)

  

  「若优婆塞成就十六法者,是名优婆塞自安安他。……若优婆塞具足正信,建立他人;自持净戒,亦以净戒建立他人。」(《杂阿含》卷三十三)

  

  「如是真实教法显现,断生死流,……当观自利、利他、自他俱利,精勤修学。」(《杂阿含》卷十四)

  

  「比丘成就十一法者,能自安乐,亦能安他。」(《杂阿含》卷四十七)

  

  「如来出现世时必当为五事。云何为五?一者当转*轮,二者当度父母,三者无信之人立于信地,四者未发菩萨意使发菩萨心,五者当授将来佛决。若如来出现世时,当为此五事。」(《增一阿含》卷廿七)

  

  「诸佛世尊常所施行慈念一切有形之类,今已施行,汝等常乐闲居树下,勤加精进,勿有懈怠。」(《增一阿含》卷三十)

  

  「诸佛世尊成大慈悲,以大悲为力弘益众生。」(《增一阿含》卷三十一)

  

  「一人不度,吾终不舍。」(《增一阿含》卷三十三)

  

  「我亦由善知识成无上正真、等正觉;以成道果,度脱众生不可称计,皆悉免生、老、病、死。」(《增一阿含》卷四十)

  

  「以四等之心,覆护一切,无量无限不可称计,身、口、意净。」(《增一阿含》卷四十)

  

  「尔时,如来名称远布,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度人无量,出现世间。」(《增一阿含》卷四十六)

  「今尊者所说亦复如是,无数方便而说法教。我等今日自归如来法及比丘僧,唯愿尊者听为优婆塞,尽形寿不复杀生!」(《增一阿含》卷四十六)

  

  「彼释迦文佛如来、至真、等正觉,愍念一切蜎飞蠢动,如母爱子,心无差别。……如来所说言教,必然不疑,愍念群生,所济无量。」(《增一阿含》卷四十七)

  

  「如来多所饶益,多所安乐,以慈愍心利益天人,不见过去、未来、现在多所饶益,多所安乐,如佛者也。」(《长阿含》卷五)

  

  (二)烦恼无尽誓愿断-

  

  「多闻圣弟子离邪见,断邪见,行于正见而不颠倒,……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彼于邪见净除其心。」(《中阿含‧业相应品伽蓝经第六》)

  

  「尊师乐住远离,中、下弟子亦学舍离,中、下弟子以此可称。尊师若说可断法,中、下弟子便断彼法,中、下弟子以此可称。」(《中阿含‧秽品求法经第二》)

  

  「未净众生令净,已净者重令净。」(《杂阿含》卷三十)

  

  「无始生死,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是故,比丘!当如是学:断除诸有,莫令增长!」(《杂阿含》卷三十八)

  

  「若彼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阿罗汉果。」(《杂阿含》卷四十一)

  

  「此五盛阴永以灭尽,更不复生,故名灭尽。」(《增壹阿含》卷廿六)

  

  「尽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于现法中以身作证而自游化,度魔境界至无为处。」(《增一阿含》卷三十九)

  

  「诸恶之法念当舍之。如是,比丘!当作是学!」(《增壹阿含》卷四十)

  

  「有十念广分别修行,尽断欲爱、色爱、无色爱、憍慢、无明。」(《增壹阿含》卷四十二)

  

  「于现法中得尽有漏,亦令后世诸漏之病皆悉除尽。」(《增壹阿含》卷四十二)

  

  「当念舍离十恶之法,修行十善法。如是,比丘!当作是学!」(《增壹阿含》卷四十三)

  

  「云何七知法?谓七勤:勤于戒行、勤灭贪欲、勤破邪见……。」(《长阿含》卷九)

  

  「净修梵行,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成阿罗汉。」(《长阿含》卷十七)

  

  (三)法门无量誓愿学-

  

  「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中阿含‧业相应品思经第五》)

  

  「长老比丘广学多闻,……如是诸法广学多闻,玩习至千,意所惟观,明见深达。」(《中阿含‧舍梨子相应品成就戒经第二》)

  

  「无事比丘行于无事,当学护诸根,……当学精进而不懈怠,……当学正念及正智也,……当学知时及善时也,……当学知坐及善坐也……。」(《中阿含‧舍梨子相应品瞿尼师经第六》)

  

  「彼因惭愧羞厌故,便住善相应舍,是妙息寂,谓舍一切有,离爱、无欲,灭尽无余,诸贤!是谓比丘一切大学。」(《中阿含‧舍梨子相应品象迹喻经第十》)

  

  「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已修行一法,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云何为一法?所谓念佛。……诸法之本,如来所说。唯愿世尊为诸比丘说此妙义,诸比丘从如来闻已,便当受持!」(《增壹阿含经》卷第二)

  

  「常当念修行其法,在闲居之处,坐禅思惟,勿有懈怠。」(《增壹阿含经》卷三十)

  

  「诸比丘!常当学正意,除去嫉妒;修行威仪,所说如法。」(《增壹阿含》卷二十六)

  

  「比丘当知:我法甚为广大,无崖无底,断诸狐疑,安隐处正法。若善男子、善女人,勤用心不令有缺,正使身体枯坏,终不舍精进之行,系意不忘。……当如是学!」(《增壹阿含》卷四十二)

  

  「汝等当勤修善行,以修善行,则寿命延长,颜色增益,安隐快乐,财宝丰饶,威力具足……比丘亦如是,当修善」(《长阿含‧第二分转轮圣王修行经第二》)

  

  「一者内身身观,精勤不懈,专念不忘,除世贪忧。外身身观,精勤不懈,专念不忘,除世贪忧。内外身观,精勤不懈,专念不忘,除世贪忧。」(《长阿含‧第一分阇尼沙经第四》)

  

  「漏尽比丘逆顺观…

《从四圣谛到四弘誓愿─论大小乘佛教融和的开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