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察。如实觉知。如实见已。世间贪嫉.恶不善法不漏不起。修四念处。多修多行。五根.五力.七觉意.贤圣八道。多修多行。」(《长阿含经卷九第二分十上经第六》)
(四)佛道无上誓愿成-
「若有一人不喜斗诤,称誉止诤者,此法可乐、可爱、可喜,能令爱念,能令敬重,能令修习,能令摄持,能令得沙门,能令得一意,能令得涅槃。」(《中阿含‧秽品黑比丘经第八》)
「远离一切垢,逮得涅槃道,究竟于苦边,是名备众德。」(《杂阿含》卷三十五)
「当勤恭敬、系心、畏慎,随他德力诸修梵行上、中、下座,威仪满足,……乃至无余涅槃,当如是学!」(《杂阿含》卷四十七)
「涅槃者,是比丘善趣。汝今比丘!当求方便,得至涅槃。」(《增一阿含》卷二十六)
「寻欲得道果,不由生死渊;愿欲至涅槃,懈怠而不克。」(《增一阿含》卷二十七)
「当发誓愿,无愿不果。所以然者,……若长老比丘不发誓愿者,终不成佛道。」(《增一阿含》卷三十八)
「当专其心,无放逸行,亦求方便,成贤圣八品之道;依贤圣道已,便能自度生死之海。」(《增一阿含》卷三十九)
「着此慈仁之铠,降伏魔官属,坐树王下,成无上道。……知慈最第一,慈者最胜之法也!阿难当知:故名为最胜,行慈心者,其德如是,不可称计。当求方便,修行慈心。」(《增一阿含》卷四十一)
「若有众生奉行十法,便生天上;又行十法,便生恶趣;又行十法,入涅槃界。……其十法得至涅槃者,善修奉行。」(《增一阿含》卷四十三)
以上所引经文,可知世人学道,大都有学道的因缘;苦,是学道的增上缘。小儿小女玩得快乐的时候,他不会想到父母;一旦被人欺侮,受到挫折,他就会哭着喊爸爸妈妈了。
学生、部属、徒众,当他顺利、安乐的时候,他不会找长官、领导;一旦遇到困难不能解决,他就要找人诉苦了。
他的挫折、苦难,必定是有原因的;然而他不去找原因,只在果上计较,所以必须要人为他点破,告诉他,之所以发生苦果,必定有一个业集的原因。所以,他有苦,才要人间来帮助,来度化,这就是因苦而入佛道。
当小儿小女受苦的时候,就必须有父母愿意为儿女解决困难;当学生有了困惑的时候,就必须有一位愿意为学生解惑的老师。所以,受苦的儿女、学生求助于大人;有力的大人必须愿意为学生解决困难痛苦。所以以苦集为开始的四圣谛,当然就需要救苦救难的大愿者了,因此四圣谛和四弘誓愿,自然而然就有了这一层密切的深厚关系。
轮回流转的苦难众生,当然也想找寻一个安全的彼岸,只是苦于不知道度船在那里。所以,能为人师的圣贤,他乘着大愿船,具备有很多的救生设备,而快要沉没的众生,能带他登上彼岸;正如迷途的众生,找不到出路,见不到天日,如果有一位导师,能够指引他学道,超越障碍,见到光天化日的涅槃,这就是出世的灭道,这就需要发「四弘誓愿」的圣者给予因缘了。
中国的四大菩萨,他们就是四弘誓愿的代表者;他们不但是四圣谛「苦集」的解决者,也是「灭道」的完成者。例如:
1.观音菩萨因为有大悲心游诸世界,他看到世界上的众生受着三毒(贪、瞋、痴)之苦,受七难(火难、水难、风难、刀难、鬼难、囚难、贼难)之迫害,所以他能寻声救苦,满足众生的求愿,所以也就实践了「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大愿。
2.地藏菩萨因为有大愿力,所以发心到地狱里度众生。所谓地狱的痛苦,就是贪瞋痴慢,就是刀山剑树;因为这些烦恼业集的痛苦,有了大愿的地藏王菩萨来救助,所以地狱也就有了佛日的光辉了。
3.文殊菩萨因为有大智慧,具足种种不可思议功德,让人从邪归正、从迷取觉、从苦得乐、从非而是,给予种种的方便,给予种种的所学,所以是「法门无量誓愿学」。
4.普贤菩萨因为有大行力,以鼓励对人格的尊重,要赞美他人的美德,要有施舍众生的欢喜,要有惭愧自谦的实力,所以他能导万行而归净土,让所有苦难的众生都能得救,这就是所谓的「佛道无上誓愿成」。
此外,古来多少高僧大德为「正法能久住,众生得离苦」而发下弘愿。譬如:富楼那甘愿舍身,边疆弘法;睒子菩萨发愿,以泪化为大海,滋润众生;沩山灵佑禅师愿作一只老怙牛,为众生作依怙;智舜和尚割肉,为救一雉等。种种的弘愿,不惜身命,都是为了完成菩萨道;即使佛陀在因地修行时,也曾割肉喂鹰、舍身饲虎,如果没有大愿力,何能作此牺牲?
又如:须达拿太子满人所求,不逆人意(布施)、小沙弥宁舍生命,不犯戒律(持戒)、白隐禅师宁受苦难,不作辩白(忍辱)、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精进);更有禅宗的诸大禅师不自堕落,起定说法(禅定),以及玄奘、太虚大师的慧解度众(般若)等,都留下千古模范。正如国际佛光会三昧修行法所唱诵的:「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以说,这都是因为了解四圣谛,而能把四弘誓愿发展到了极致的明证。
总之,悲智愿行圆满,就是佛陀;集合四大菩萨的功德成就,就是到达一个正觉圆满的理想世界了。
--------------------------------------------------------------------------------
结 语
佛陀说法,所谓「观机逗教」、「应病与药」;有契理的佛法,也有契机的佛法。尤其,「四依止」更为我们订下了宗旨,就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只要能本诸四圣谛、三法印、十二因缘,而到四弘誓愿,尽管有种种的应机说法,但都有程序性、时间性;因为懂得时间,程序,才能有适应性而融通的佛法。
因此,佛陀的教法,常常同样的一个道理,有时在这里如是说,换了一个地方或不同根机的对象,便有不同的说法。因为佛陀善于「应机说法」,有时候说「有」,有时候说「空」;有时候论「性」,有时候谈「相」;有时候讲「体」,有时候议「用」,所以学佛不要执着文字表相,要懂得「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以佛法发心立愿、精进不懈、积聚福德因缘,从了知苦集灭道而到实践四弘誓愿,如此成就佛道,则不为难矣!
现在的佛教界,异说纷纭,当然由于聪明才智、慧解的不同,所以对佛法的认知就有深浅、利钝的分别了。就如有两个沙弥分居在东西二个寺院。东寺的沙弥与西寺的沙弥经常奉师父的指示,到市场买菜,东寺的沙弥比较愚笨,西寺的沙弥比较聪慧。
有一次外出买菜,在十字路口相遇的时候,东寺的沙弥就问西寺的沙弥道:「今天要到那里去?」
西寺的沙弥回答道:「我的腿走到那里,就到那里去!」
东寺的沙弥一听此话,不知如何回答。回寺告诉师父,师父怪他愚笨,怎么不会反问他:「如果你的腿不走,请问你要到那里去?」
东寺的沙弥听后,又有一天,同样在十字路口相遇,东寺的沙弥再问西寺的沙弥:「你今天到那里去?」
西寺的沙弥说:「风吹到那里,我就到那里!」
因为回答的内容变了,东寺的沙弥又是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答。回去后师父又再怪他:「为什么你不问他:如果没有风,你又要到那里去呢?」
东寺的沙弥只有再等机会。果然有一天又在十字路口相遇,东寺的沙弥便胸有成竹的问西寺的沙弥:「你今天要到那里去?」
西寺的沙弥到了这时候才直截了当的说:「我要到市场买菜去!」
「到市场买菜去!」就这么平常简单的事,却要经过那么多的过程才能懂得,何况对于「从四圣谛到四弘誓愿」之大小乘佛教融和的开展,如果没有通达的聪慧、悟性来把它们连贯起来,自然也就不容易圆满理解了!
《从四圣谛到四弘誓愿─论大小乘佛教融和的开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