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四聖谛到四弘誓願─論大小乘佛教融和的開展▪P6

  ..續本文上一頁察。如實覺知。如實見已。世間貪嫉.惡不善法不漏不起。修四念處。多修多行。五根.五力.七覺意.賢聖八道。多修多行。」(《長阿含經卷九第二分十上經第六》)

  

  (四)佛道無上誓願成-

  

  「若有一人不喜鬥诤,稱譽止诤者,此法可樂、可愛、可喜,能令愛念,能令敬重,能令修習,能令攝持,能令得沙門,能令得一意,能令得涅槃。」(《中阿含‧穢品黑比丘經第八》)

  

  「遠離一切垢,逮得涅槃道,究竟于苦邊,是名備衆德。」(《雜阿含》卷叁十五)

  

  「當勤恭敬、系心、畏慎,隨他德力諸修梵行上、中、下座,威儀滿足,……乃至無余涅槃,當如是學!」(《雜阿含》卷四十七)

  

  「涅槃者,是比丘善趣。汝今比丘!當求方便,得至涅槃。」(《增一阿含》卷二十六)

  

  「尋欲得道果,不由生死淵;願欲至涅槃,懈怠而不克。」(《增一阿含》卷二十七)

  

  「當發誓願,無願不果。所以然者,……若長老比丘不發誓願者,終不成佛道。」(《增一阿含》卷叁十八)

  

  「當專其心,無放逸行,亦求方便,成賢聖八品之道;依賢聖道已,便能自度生死之海。」(《增一阿含》卷叁十九)

  

  「著此慈仁之铠,降伏魔官屬,坐樹王下,成無上道。……知慈最第一,慈者最勝之法也!阿難當知:故名爲最勝,行慈心者,其德如是,不可稱計。當求方便,修行慈心。」(《增一阿含》卷四十一)

  

  「若有衆生奉行十法,便生天上;又行十法,便生惡趣;又行十法,入涅槃界。……其十法得至涅槃者,善修奉行。」(《增一阿含》卷四十叁)

  

  以上所引經文,可知世人學道,大都有學道的因緣;苦,是學道的增上緣。小兒小女玩得快樂的時候,他不會想到父母;一旦被人欺侮,受到挫折,他就會哭著喊爸爸媽媽了。

  

  學生、部屬、徒衆,當他順利、安樂的時候,他不會找長官、領導;一旦遇到困難不能解決,他就要找人訴苦了。

  

  他的挫折、苦難,必定是有原因的;然而他不去找原因,只在果上計較,所以必須要人爲他點破,告訴他,之所以發生苦果,必定有一個業集的原因。所以,他有苦,才要人間來幫助,來度化,這就是因苦而入佛道。

  

  當小兒小女受苦的時候,就必須有父母願意爲兒女解決困難;當學生有了困惑的時候,就必須有一位願意爲學生解惑的老師。所以,受苦的兒女、學生求助于大人;有力的大人必須願意爲學生解決困難痛苦。所以以苦集爲開始的四聖谛,當然就需要救苦救難的大願者了,因此四聖谛和四弘誓願,自然而然就有了這一層密切的深厚關系。

  

  輪回流轉的苦難衆生,當然也想找尋一個安全的彼岸,只是苦于不知道度船在那裏。所以,能爲人師的聖賢,他乘著大願船,具備有很多的救生設備,而快要沈沒的衆生,能帶他登上彼岸;正如迷途的衆生,找不到出路,見不到天日,如果有一位導師,能夠指引他學道,超越障礙,見到光天化日的涅槃,這就是出世的滅道,這就需要發「四弘誓願」的聖者給予因緣了。

  

  中國的四大菩薩,他們就是四弘誓願的代表者;他們不但是四聖谛「苦集」的解決者,也是「滅道」的完成者。例如:

  

  1.觀音菩薩因爲有大悲心遊諸世界,他看到世界上的衆生受著叁毒(貪、瞋、癡)之苦,受七難(火難、水難、風難、刀難、鬼難、囚難、賊難)之迫害,所以他能尋聲救苦,滿足衆生的求願,所以也就實踐了「衆生無邊誓願度」的大願。

  

  2.地藏菩薩因爲有大願力,所以發心到地獄裏度衆生。所謂地獄的痛苦,就是貪瞋癡慢,就是刀山劍樹;因爲這些煩惱業集的痛苦,有了大願的地藏王菩薩來救助,所以地獄也就有了佛日的光輝了。

  

  3.文殊菩薩因爲有大智慧,具足種種不可思議功德,讓人從邪歸正、從迷取覺、從苦得樂、從非而是,給予種種的方便,給予種種的所學,所以是「法門無量誓願學」。

  

  4.普賢菩薩因爲有大行力,以鼓勵對人格的尊重,要贊美他人的美德,要有施舍衆生的歡喜,要有慚愧自謙的實力,所以他能導萬行而歸淨土,讓所有苦難的衆生都能得救,這就是所謂的「佛道無上誓願成」。

  

  此外,古來多少高僧大德爲「正法能久住,衆生得離苦」而發下弘願。譬如:富樓那甘願舍身,邊疆弘法;睒子菩薩發願,以淚化爲大海,滋潤衆生;沩山靈佑禅師願作一只老怙牛,爲衆生作依怙;智舜和尚割肉,爲救一雉等。種種的弘願,不惜身命,都是爲了完成菩薩道;即使佛陀在因地修行時,也曾割肉喂鷹、舍身飼虎,如果沒有大願力,何能作此犧牲?

  

  又如:須達拿太子滿人所求,不逆人意(布施)、小沙彌甯舍生命,不犯戒律(持戒)、白隱禅師甯受苦難,不作辯白(忍辱)、百丈禅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精進);更有禅宗的諸大禅師不自墮落,起定說法(禅定),以及玄奘、太虛大師的慧解度衆(般若)等,都留下千古模範。正如國際佛光會叁昧修行法所唱誦的:「我今發心,不爲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願與法界衆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可以說,這都是因爲了解四聖谛,而能把四弘誓願發展到了極致的明證。

  

  總之,悲智願行圓滿,就是佛陀;集合四大菩薩的功德成就,就是到達一個正覺圓滿的理想世界了。

  

  --------------------------------------------------------------------------------

  

  結 語

  佛陀說法,所謂「觀機逗教」、「應病與藥」;有契理的佛法,也有契機的佛法。尤其,「四依止」更爲我們訂下了宗旨,就是「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只要能本諸四聖谛、叁法印、十二因緣,而到四弘誓願,盡管有種種的應機說法,但都有程序性、時間性;因爲懂得時間,程序,才能有適應性而融通的佛法。

  

  因此,佛陀的教法,常常同樣的一個道理,有時在這裏如是說,換了一個地方或不同根機的對象,便有不同的說法。因爲佛陀善于「應機說法」,有時候說「有」,有時候說「空」;有時候論「性」,有時候談「相」;有時候講「體」,有時候議「用」,所以學佛不要執著文字表相,要懂得「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以佛法發心立願、精進不懈、積聚福德因緣,從了知苦集滅道而到實踐四弘誓願,如此成就佛道,則不爲難矣!

  

  現在的佛教界,異說紛纭,當然由于聰明才智、慧解的不同,所以對佛法的認知就有深淺、利鈍的分別了。就如有兩個沙彌分居在東西二個寺院。東寺的沙彌與西寺的沙彌經常奉師父的指示,到市場買菜,東寺的沙彌比較愚笨,西寺的沙彌比較聰慧。

  

  有一次外出買菜,在十字路口相遇的時候,東寺的沙彌就問西寺的沙彌道:「今天要到那裏去?」

  

  西寺的沙彌回答道:「我的腿走到那裏,就到那裏去!」

  

  東寺的沙彌一聽此話,不知如何回答。回寺告訴師父,師父怪他愚笨,怎麼不會反問他:「如果你的腿不走,請問你要到那裏去?」

  

  東寺的沙彌聽後,又有一天,同樣在十字路口相遇,東寺的沙彌再問西寺的沙彌:「你今天到那裏去?」

  

  西寺的沙彌說:「風吹到那裏,我就到那裏!」

  

  因爲回答的內容變了,東寺的沙彌又是一時語塞,不知如何回答。回去後師父又再怪他:「爲什麼你不問他:如果沒有風,你又要到那裏去呢?」

  

  東寺的沙彌只有再等機會。果然有一天又在十字路口相遇,東寺的沙彌便胸有成竹的問西寺的沙彌:「你今天要到那裏去?」

  

  西寺的沙彌到了這時候才直截了當的說:「我要到市場買菜去!」

  

  「到市場買菜去!」就這麼平常簡單的事,卻要經過那麼多的過程才能懂得,何況對于「從四聖谛到四弘誓願」之大小乘佛教融和的開展,如果沒有通達的聰慧、悟性來把它們連貫起來,自然也就不容易圓滿理解了!

  

《從四聖谛到四弘誓願─論大小乘佛教融和的開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