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節欲貪樂,心不放逸。行此五事,名聞四海,福祿自來;舍此五事,衆綱不舉,民困則思亂,士勞則勢不舉。
《佛說孛經抄》:
器雖粗弊,不可便棄,各有所貯。愚賤不肖,亦不可棄,各有所用。
《百喻經》:
凡物須時,時未及到,強設功力,反得苦惱。以是之故,世人當知時與非時。
《雜阿含經》:
供養于父母,及家之尊長,柔和恭遜辭,離粗言兩舌,調伏悭吝心,常修真實語。
《心地觀經》:
慈父悲母長養恩,一切男女皆安樂,慈父恩高如山王,悲母恩深如大海。
《長阿含經》:
爲人者,當以五事親敬親族。雲何爲五?一者、給施;二者、善言;叁者、利益;四者、同利;五者、不欺。
《佛說孛經抄》:
惡從心生,反以自賊,如鐵生垢,消毀其形。
《增一阿含經》:
無鬥無有诤,慈心愍一切,無患于一切,諸佛所歎譽。
《長阿含經》:
檀越當以五事供養沙門、婆羅門。雲何爲五?一者、身行慈;二者、口行慈;叁者、意行慈;四者、以時施;五者、門不製止。善生!若檀越以此五事供養沙門、婆羅門,沙門、婆羅門當複以六事而教授之。雲何爲六?一者、防護不令爲惡;二者、指授善處;叁者、教懷善心;四者、使未聞者聞;五者、已聞能使善解;六者、開示天路。
《長阿含經》:
止非有四事,多所饒益,爲人救護。雲何爲四?一者、見人爲惡則能遮止;二者、示人正直;叁者、慈心愍念;四者、示人天路:是爲四止非,多所饒益,爲人救護。
《佛遺教經》:
瞋心甚于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瞋恚。
《善生子經》:
有六患消財入惡道,當識之!何謂六?一爲嗜酒遊逸;二爲不時入他房;叁爲博戲遊逸;四爲好大伎樂;五爲惡友;六爲怠惰。
《優婆塞戒經》:
見學勝己,不生妒心;自勝他人,不生憍慢。
《雜阿含經》:
始學功巧業,方便集財物。得彼財物已,當應作四分:一分自食用,二分營生業,余一分藏密,以擬于貧乏。
《佛遺教經》:
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
《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
布施及愛語,利行與同事,如是四攝法,普攝諸世間。
《佛本行集經》:
猶如在于魚鋪上,以手執取一把茅,其人手即同魚臭,親近惡友亦如是。若有手執沈水香,及以藿香麝香等,須臾執持香自染,親附善友亦複然。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爲人者,當愛樂人德,欣樂人善,不可嫉之。
《增一阿含經》:
莫親惡知識,亦莫愚從事,當近善知識,人中最勝者。人本無有惡,習近惡知識,後必種惡根,永在暗中行。
《佛說孛經抄》:
友有四品,不可不知:有友如花,有友如稱,有友如山,有友如地。何謂如花?好時插頭,萎時捐之;見富貴附,貧賤則棄,是花友也。何謂如稱?物重頭低,物輕則仰;有與則敬,無與則慢,是稱友也。何謂如山?譬如金山,鳥獸集之,毛羽蒙光;貴能榮人,富樂同歡,是山友也。何謂如地?百谷財寶,一切仰之施給養護,恩厚不薄,是地友也。
《過去現在因果經》:
朋友之法,其要有叁:一者、見有過失,辄相谏曉;二者、見有好事,深生隨喜;叁者、在于苦厄,不相棄舍。
《佛醫經》:
食多有五罪:一者、多睡眠;二者、多病;叁者、多淫;四者、不能諷誦經;五者、多著世間。
《佛醫經》:
人病有十因緣:一者、久坐不飯;二者、食無貸;叁者、憂愁;四者、疲極;五者、淫泆;六者、瞋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製上風;十者、製下風。
《七處叁觀經》:
步行有五德。何等爲五?一者、能走;二者、有力;叁者、除睡;四者、飯食易消不作病;五者、爲行者易得定意,已得定意爲久。
《太子瑞應本起經》:
無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厚,無爲第一安。
《雜阿含經》:
人當自系念,每食知節量,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壽。
《佛說善生經》:
若人飲酒放逸者,當知有六患:一者、現財物失;二者、多有疾患;叁者、增諸鬥爭;四者、隱藏發露;五者、不稱不護;六者、滅慧生癡。
《優婆塞戒經》:
見離壞衆,能令和合。揚人善事,隱他過咎。人所慚恥處,終不宣說。
《六祖壇經》: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衆惡無喧。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以上收錄有關佛陀教化衆生如何奉行四攝六度,如何建設幸福人生的點點滴滴,可以說在各大小乘經典中,俯拾即是。今所略錄,一者爲「人間佛教」的經典依據聊作指標,二者爲「人間佛教」的傳承提供確切之證明。如果吾人都能將之落實在生活中,並且弘傳到世界,則何患人間淨土不能實現于今日?
因此,人間佛教的思想,是今日人類的一道光明,也是複興佛教的不二法門,我們新世紀的全世界人類,曆經了多少的苦難,方才體會到人間佛教乃是得救之道。人間佛教是世紀之春,人間佛教是世界之光,我們可以召告全世界的法界衆生:廿一世紀是人間佛教的世紀,廿一世紀是佛教輝煌的時代,「人間佛教」已經來臨了!
--------------------------------------------------------------------------------
結 語
總結佛教在中國發展的階段,每一個時期無不受到重重的挫折,重重的苦難!所幸每一次災難之後,總能「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再現曙光。只是,往昔佛教徒們總在寶藏四邊的周圍探索;而今曆經東傳譯經、八宗成立、禅淨爭主、宮廷密教、經忏香火等「方便有多門」的階段,到了今天,「人間佛教」可以說是「歸元無二路」的時候了。因爲,人間佛教本來就包含「生活層面」和「精神層面」;人間佛教也包括「入世思想」和「出世思想」;人間佛教更兼具「現代特色」與「傳統特色」。人間佛教是:現實重于玄談、大衆重于個人、社會重于山林、利他重于自利;人間佛教實際上包含社會化、生活化、現代化、大衆化和人情化,人間佛教的性格是一切普化,兼容並蓄的。
進一步說,我們所提倡的人間佛教,就是正見的佛教。首先,我們要正見佛陀是人間的覺者,而不是來無影、去無蹤的神仙;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行爲負責,而不可以要求諸佛菩薩做爲我們的守護者。我們不可以把佛陀當作神明、保險公司;佛陀只是開示教化我們真理,作爲我們改善人生的准繩。因此,人間佛教是要用佛法來淨化我們的思想;人間佛教是要用正道來規畫我們的生活。人間佛教就是要吾人重視生活的樂趣、擁有淨化的財富、享受正當的娛樂、胸懷慈悲的處事,也就是要把佛法落實在人間;凡是可以身體力行,能夠有助于生活美滿、家庭幸福的,都是人間佛教。
星雲一生當中,一直很用心的在推行「人間佛教」。例如講述佛法時,總要讓大衆聽得懂;書寫文章時,總要讓大衆能體會;興建道場時,總要讓大衆用得上;舉辦活動時,總要讓大家能參與;開辦法會時,總要讓大家能法喜;海外弘法時,也會提供語文翻譯。我隨時隨地顧及大衆的需要,因爲實用的佛教,才是人們所需要的佛教。
人間佛教是「現代」、「文明」、「進步」、「實用」的代名詞;人間佛教是要將佛法落實在現實生活中,要注重現世淨土的實現。所以,我們要重申上述所言:人間佛教是人類所需要的佛教,人間佛教是引領人類走向新世紀的指針。希望今日佛子們,大家應該敞開胸襟,捐棄法執,本著「同體共生」的精神,毅然走出過去自我執著的藩籬,大家攜手同心,不計南傳北傳,不分顯教密教,共同迎接人間佛教的新世紀,共同開創人間佛教世界和平的新時代吧!
《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刍議》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