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国佛教阶段性的发展刍议▪P10

  ..续本文上一页、节欲贪乐,心不放逸。行此五事,名闻四海,福禄自来;舍此五事,众纲不举,民困则思乱,士劳则势不举。

  

  《佛说孛经抄》:

  器虽粗弊,不可便弃,各有所贮。愚贱不肖,亦不可弃,各有所用。

  

  《百喻经》:

  凡物须时,时未及到,强设功力,反得苦恼。以是之故,世人当知时与非时。

  

  《杂阿含经》:

  供养于父母,及家之尊长,柔和恭逊辞,离粗言两舌,调伏悭吝心,常修真实语。

  

  《心地观经》:

  慈父悲母长养恩,一切男女皆安乐,慈父恩高如山王,悲母恩深如大海。

  

  《长阿含经》:

  为人者,当以五事亲敬亲族。云何为五?一者、给施;二者、善言;三者、利益;四者、同利;五者、不欺。

  

  《佛说孛经抄》:

  恶从心生,反以自贼,如铁生垢,消毁其形。

  

  《增一阿含经》:

  无斗无有诤,慈心愍一切,无患于一切,诸佛所叹誉。

  

  《长阿含经》:

  檀越当以五事供养沙门、婆罗门。云何为五?一者、身行慈;二者、口行慈;三者、意行慈;四者、以时施;五者、门不制止。善生!若檀越以此五事供养沙门、婆罗门,沙门、婆罗门当复以六事而教授之。云何为六?一者、防护不令为恶;二者、指授善处;三者、教怀善心;四者、使未闻者闻;五者、已闻能使善解;六者、开示天路。

  

  《长阿含经》:

  止非有四事,多所饶益,为人救护。云何为四?一者、见人为恶则能遮止;二者、示人正直;三者、慈心愍念;四者、示人天路:是为四止非,多所饶益,为人救护。

  

  《佛遗教经》:

  瞋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瞋恚。

  

  《善生子经》:

  有六患消财入恶道,当识之!何谓六?一为嗜酒游逸;二为不时入他房;三为博戏游逸;四为好大伎乐;五为恶友;六为怠惰。

  

  《优婆塞戒经》:

  见学胜己,不生妒心;自胜他人,不生憍慢。

  

  《杂阿含经》:

  始学功巧业,方便集财物。得彼财物已,当应作四分:一分自食用,二分营生业,余一分藏密,以拟于贫乏。

  

  《佛遗教经》:

  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布施及爱语,利行与同事,如是四摄法,普摄诸世间。

  

  《佛本行集经》:

  犹如在于鱼铺上,以手执取一把茅,其人手即同鱼臭,亲近恶友亦如是。若有手执沈水香,及以藿香麝香等,须臾执持香自染,亲附善友亦复然。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为人者,当爱乐人德,欣乐人善,不可嫉之。

  

  《增一阿含经》:

  莫亲恶知识,亦莫愚从事,当近善知识,人中最胜者。人本无有恶,习近恶知识,后必种恶根,永在暗中行。

  

  《佛说孛经抄》:

  友有四品,不可不知:有友如花,有友如称,有友如山,有友如地。何谓如花?好时插头,萎时捐之;见富贵附,贫贱则弃,是花友也。何谓如称?物重头低,物轻则仰;有与则敬,无与则慢,是称友也。何谓如山?譬如金山,鸟兽集之,毛羽蒙光;贵能荣人,富乐同欢,是山友也。何谓如地?百谷财宝,一切仰之施给养护,恩厚不薄,是地友也。

  

  《过去现在因果经》:

  朋友之法,其要有三:一者、见有过失,辄相谏晓;二者、见有好事,深生随喜;三者、在于苦厄,不相弃舍。

  

  《佛医经》:

  食多有五罪:一者、多睡眠;二者、多病;三者、多淫;四者、不能讽诵经;五者、多着世间。

  

  《佛医经》:

  人病有十因缘:一者、久坐不饭;二者、食无贷;三者、忧愁;四者、疲极;五者、淫泆;六者、瞋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上风;十者、制下风。

  

  《七处三观经》:

  步行有五德。何等为五?一者、能走;二者、有力;三者、除睡;四者、饭食易消不作病;五者、为行者易得定意,已得定意为久。

  

  《太子瑞应本起经》:

  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厚,无为第一安。

  

  《杂阿含经》:

  人当自系念,每食知节量,是则诸受薄,安消而保寿。

  

  《佛说善生经》:

  若人饮酒放逸者,当知有六患:一者、现财物失;二者、多有疾患;三者、增诸斗争;四者、隐藏发露;五者、不称不护;六者、灭慧生痴。

  

  《优婆塞戒经》:

  见离坏众,能令和合。扬人善事,隐他过咎。人所惭耻处,终不宣说。

  

  《六祖坛经》: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以上收录有关佛陀教化众生如何奉行四摄六度,如何建设幸福人生的点点滴滴,可以说在各大小乘经典中,俯拾即是。今所略录,一者为「人间佛教」的经典依据聊作指标,二者为「人间佛教」的传承提供确切之证明。如果吾人都能将之落实在生活中,并且弘传到世界,则何患人间净土不能实现于今日?

  

  因此,人间佛教的思想,是今日人类的一道光明,也是复兴佛教的不二法门,我们新世纪的全世界人类,历经了多少的苦难,方才体会到人间佛教乃是得救之道。人间佛教是世纪之春,人间佛教是世界之光,我们可以召告全世界的法界众生:廿一世纪是人间佛教的世纪,廿一世纪是佛教辉煌的时代,「人间佛教」已经来临了!  

  

  --------------------------------------------------------------------------------

  

  结 语

  总结佛教在中国发展的阶段,每一个时期无不受到重重的挫折,重重的苦难!所幸每一次灾难之后,总能「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再现曙光。只是,往昔佛教徒们总在宝藏四边的周围探索;而今历经东传译经、八宗成立、禅净争主、宫廷密教、经忏香火等「方便有多门」的阶段,到了今天,「人间佛教」可以说是「归元无二路」的时候了。因为,人间佛教本来就包含「生活层面」和「精神层面」;人间佛教也包括「入世思想」和「出世思想」;人间佛教更兼具「现代特色」与「传统特色」。人间佛教是:现实重于玄谈、大众重于个人、社会重于山林、利他重于自利;人间佛教实际上包含社会化、生活化、现代化、大众化和人情化,人间佛教的性格是一切普化,兼容并蓄的。

  

  进一步说,我们所提倡的人间佛教,就是正见的佛教。首先,我们要正见佛陀是人间的觉者,而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可以要求诸佛菩萨做为我们的守护者。我们不可以把佛陀当作神明、保险公司;佛陀只是开示教化我们真理,作为我们改善人生的准绳。因此,人间佛教是要用佛法来净化我们的思想;人间佛教是要用正道来规画我们的生活。人间佛教就是要吾人重视生活的乐趣、拥有净化的财富、享受正当的娱乐、胸怀慈悲的处事,也就是要把佛法落实在人间;凡是可以身体力行,能够有助于生活美满、家庭幸福的,都是人间佛教。

  

  星云一生当中,一直很用心的在推行「人间佛教」。例如讲述佛法时,总要让大众听得懂;书写文章时,总要让大众能体会;兴建道场时,总要让大众用得上;举办活动时,总要让大家能参与;开办法会时,总要让大家能法喜;海外弘法时,也会提供语文翻译。我随时随地顾及大众的需要,因为实用的佛教,才是人们所需要的佛教。

  

  人间佛教是「现代」、「文明」、「进步」、「实用」的代名词;人间佛教是要将佛法落实在现实生活中,要注重现世净土的实现。所以,我们要重申上述所言:人间佛教是人类所需要的佛教,人间佛教是引领人类走向新世纪的指针。希望今日佛子们,大家应该敞开胸襟,捐弃法执,本着「同体共生」的精神,毅然走出过去自我执着的藩篱,大家携手同心,不计南传北传,不分显教密教,共同迎接人间佛教的新世纪,共同开创人间佛教世界和平的新时代吧!

  

《中国佛教阶段性的发展刍议》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